中日关系应从被援与援助走向跨境合作

中日关系应从被援与援助走向跨境合作

◆南京大学华智中心研究员 蒋丰

日本安倍晋三即将于10月25日到27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不仅是日本首相时隔七年之后对中国的正式访问,也是安倍晋三在2012年“梅开二度”重新担任首相后第一次对中国进行的正式访问。在日本明治维新150周年之际,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40周年之际,在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访问日本40周年之际,安倍晋三的的这次访华都具有可以解读的地方。

众所周知,安倍晋三于2006年和2012年两次出任日本首相。坦率地讲,他每次出任首相之际,都是从前任手中接过了一笔“外交负遗产”。2006年,他出任首相的时候,中日关系因为小泉纯一郎先后6次参拜靖国神社而陷于低谷。2012年,他再次出任首相的时候,中日关系因为民主党野田佳彦政权对中国的钓鱼岛实施所谓的“国有化”而陷于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深渊状态。这实际上也是中日关系中的两大红线问题——历史认识问题与领土主权问题。

应该指出,安倍晋三在第一次出任日本首相不久,毅然对华实现“破冰之旅”,与中方一起努力,让中日关系出现重大转圜。而安倍晋三在第二次出任日本首相之后,认为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形势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把中日关系置于一种“竞争”的状态。这样,无论从政治还是到外交、无论从军事到还是到经济,无论从国际社会还是到周边关系,安倍晋三在处理对华问题上都处于一种“叫板”的态势。中日两国进入了为期五年左右的“新冷战”时期。

乱云飞渡仍从容。在这个五年期间,中国坚持战略自信、保持战略定力,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先后七次在不同场合与安倍晋三见面,以极大的耐心和诚意宣示中国对日外交。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在这个期间提出“一带一路”宏伟构想,多次呼吁日本参与其中的建设,让“一带一路”成为中日经济交流的新的平台和“试验田”。中国这种“合作”的姿态与日本那种“竞争”的态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显示出一个和平崛起大国的智慧理性与历史担当。

经过这样为期5年的战略博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终于认识到应该让中日关系从“竞争”转变“协调”,回到他第一次出任日本首相时所提出的中日关系应该是战略互惠的原点。中日关系这段曲折的经历再次表明,中日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两害。坚持把中日两国的四个政治文件作为中日关系的“压舱石”,中日关系的发展方向就不会出现偏差。否则,中日关系就会脱轨跑偏。

以这次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华为契机,中日关系应该完全回归到正常轨道。当然,这种回归正常轨道的状态能够维持多久,也是需要双方共同呵护和努力的。

就在安倍晋三启程前夕,日本共同社透露日本准备终止对华政府开发援助,安倍首相将在北京会谈时告知中方,并且提议启动就第三国开发展开磋商的“开发合作对话”。如果我们仅仅看看日本准备终止对华援助,会认为这对中日关系来说不是一个“利好消息”,但如果看到日本愿意从此与中国共同开发第三国市场,也可以看作这是中日关系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开端。

从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特别是从1978年中日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以来,中日两国关系有美好蜜月也有疾风暴雨,有大幅前进也不乏挫折行程,其间更有援助与被援助、竞争与对峙的过程。今天,中日关系终于进入一个协调与合作跨境走向第三方市场的路途。中日两国应该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打造可供世界使用的公共产品、打造东亚共同经济体、亚洲人的事情由亚洲人来办的方面有更多的合作与合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