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匠界「老師傅」開黑作坊專配名車鑰匙 案值2000萬

鎖匠界“老師傅”開黑作坊專配名車鑰匙 案值2000萬


姚雯/漫畫

一把動輒數千元的奧迪車鑰匙,在這家小車間買只需要幾十元,批發價甚至更低。從2016年起,這家小作坊裡源源不斷流出仿製的奧迪、大眾、豐田、保時捷等各式品牌的汽車鑰匙,再銷往全國各地。經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檢察院提起公訴,法院近日以非法制造、銷售非法制造的註冊商標標識罪判處被告人劉某有期徒刑一年零四個月,並處罰金10萬元。

地下工廠查獲假冒名車鑰匙12萬把

今年3月下旬,有群眾舉報武進鳴凰轄區一家名為常州市某電子商務公司涉嫌銷售假冒大眾、奧迪等品牌的汽車鑰匙。3月30日下午,武進公安分局會同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根據群眾舉報線索,對該公司的車間、倉庫進行了突擊檢查:300平方米的車間裡,幾名工人熟練地撿拾堆在工作臺上的成品鑰匙頭,20臺模具整齊排列在車間一側,臨近的倉庫裡堆放著幾百個麻袋,麻袋裡的鑰匙尚屬半成品,鑰匙殼、鑰匙頭、商標處於分離狀態,但被組合包裝在了一起,大部分包裝袋裡含有各類名車鑰匙的商標標誌。當天,現場12萬餘把涉嫌假冒註冊商標的汽車鑰匙和相關配件被依法扣押。第二天下午,該公司法定代表人劉某及負責生產、銷售的2名主要工作人員被刑事拘留。

經查,劉某對非法制造、銷售非法制造的假冒註冊商標汽車鑰匙的違法行為供認不諱。

劉某交代,自2014年起,他在沒有得到奧迪、大眾、豐田、保時捷等公司授權許可的情況下,不僅私自組織工人利用模具生產並銷售帶有註冊商標標識的汽車鑰匙和配件,還從他人處購買帶有註冊商標標識的汽車鑰匙及配件予以銷售。為擴大業務量,便於各網絡平臺的銷售,劉某還註冊了電子商務公司,於2017年7月底拿到了營業執照,其經營範圍為“以電子商務的方式從事汽車用品、五金配件、汽車配件的銷售”,但公司不僅從事銷售不帶標牌的汽車鑰匙,還私自組織生產、銷售各類未經授權的帶標汽車鑰匙,涉案金額2000萬餘元。

鎖匠界老師傅變身“仿製汽車鑰匙專家”

劉某是常州鎖匠界知名的“老師傅”,20多年前就憑著精湛的手藝,從街頭的一個小木櫃攤,發展到在市中心擁有了自己的鎖匠店。2014年,從一次偶然的進貨過程中,劉某發現了冒牌仿製汽車鑰匙存在巨大“商機”,動輒上千元一把的奧迪、奔馳等高檔品牌汽車的鑰匙,憑鎖匠的手藝,可以用十幾元的成本仿製出一模一樣,且銷路很好的山寨鑰匙。劉某認為,有人因為假冒商標被抓,是因為其仿製品是大件帶標的東西,而仿製一把小小的汽車鑰匙,價值並不高,打這個“擦邊球”不算違法。

帶著僥倖心理,劉某先嚐試做起了“倒手”汽車鑰匙的生意,即從上家買來貼標的汽車鑰匙,再轉手賣給下家同行,從中賺取差價。

由於“倒手”來的鑰匙質量不好,經常被顧客要求退換貨。劉某認為出現退換貨的原因在於鑰匙頭質量不過關,為徹底扭轉銷售困局,2016年開始,劉某利用自己高超的“鎖藝”開了廠,租了廠房和倉庫,請來工人,在自己的生產線上大量生產質量更好的鑰匙頭。當自產鑰匙頭搭配網購的鑰匙殼一起銷售後,他知道自己“成功”了。據劉某估算,僅2017年的銷售額就達到100多萬元。

劉某銷售的汽車鑰匙都屬於半成品。所謂半成品,即鑰匙殼、鑰匙頭、商標尚處於分離狀態,但被組合包裝在一個包裝袋裡,其中不含芯片。一套半成品汽車鑰匙配件實際價值僅十幾元,一旦流入市場,就會被人貼標進行二次組裝——安置芯片並解碼編程,隨後即可冒充“原廠”鑰匙出售,售價少則數百元,多則上千元。

自2016年辦廠以來,劉某銷售的鑰匙頭,全是其工廠自產的,而鑰匙殼和商標,大部分由他網購而來,與自產的鑰匙頭組合包裝後進行銷售。有些客戶還會發來模具,請劉某生產其定製的帶標鑰匙柄,他也欣然接受。

 提前介入、密切溝通,讓“首案”成“鐵案”

據悉,絕大多數汽車生產商的商標證上,核准使用的商品並沒有“汽車鑰匙”或“鑰匙”,這是否就意味著汽車生產商沒有在汽車鑰匙使用註冊商標的權利呢?該案是江蘇省首例非法制造、銷售擁有註冊商標權的汽車鑰匙案,偵辦之初問題便接踵而來。

案件辦理過程中,武進區檢察院提前介入,承辦檢察官金麗娜與公安辦案人員進行了密切溝通,發現大部分汽車品牌的註冊商標證上核准使用商品僅列明“汽車及其零配件”,沒有明確列明“汽車鑰匙”,而針對“汽車鑰匙”是否屬於“汽車及其零配件”這一案件關鍵點,法律、司法解釋均未有明確規定。在諮詢相關法律人士、知識產權註冊代理專業人士,並翻閱了《商標註冊用商品和服務國際分類》後,金麗娜認為,從汽車購買、使用常識即銷售、交付過程、使用習慣等來分析,汽車鑰匙屬於汽車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可以這麼理解,商標註冊證中核準使用的商品即‘汽車零配件’中必然包含汽車鑰匙這一物件,由此可認定犯罪嫌疑人劉某的行為構成非法制造、銷售非法制造的註冊商標標識罪。”

雖然只是仿造小小的汽車鑰匙,但從2014年到案發整整4年多時間裡,劉某通過網絡平臺把鑰匙銷售到了全國各地,每條線索都涉及上萬條數據:數萬條淘寶、阿里巴巴、QQ、微信等網絡平臺的交易記錄;數萬條涵蓋5大銀行的交易流水;數萬條涵蓋德邦、圓通、中通、順豐等快遞公司的物流收發記錄等。

為了依法查實案件情況,承辦檢察官金麗娜指導辦案民警對證據進行精準分類,對收繳的6萬餘套涉案鑰匙按品牌進行了統計,並區分自產和網購的精確數量,對被侵權的20餘家國內外知名汽車廠家逐家進行溝通,逐家郵寄樣品進行鑑定,確認涉案鑰匙是否侵權。通過對上萬條各類數據的整理、分析、統計,最終摸清了劉某在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上千名“上下線”的真實身份和相關侵權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