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談教育改革發展:開啓加快教育現代化

1把握“四個轉”的工作方法

學習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要把握“轉時態、轉語態、轉狀態、轉心態”的工作方法。

一是“轉時態”。一切工作都要進入十九大後的時間頻道,進入教育大會後的工作節奏,以當前工作為中心,堅持當前和長遠相銜接、重點和全面相結合,持之以恆,久久為功,分階段逐步深化大會精神貫徹落實工作。

二是“轉語態”。加強話語方式創新,堅持黨言黨語、民言民語、學言學語並舉,堅持理論深度、實踐力度、情感溫度並重,更多運用生動鮮活的宣傳方式,用大會精神統一思想、凝聚力量。

三是“轉狀態”。以奮進的狀態、改革的辦法、創新的思路,把學習宣傳貫徹大會精神同推進實施教育“奮進之筆”結合起來,種好“責任田”。

四是“轉心態”。把“四個自信”轉化為辦好中國教育的自信,敢於負責、勇於擔當、善於作為,推動學習宣傳貫徹大會精神不斷往深裡走、往實裡走。

(2018年9月25日,開啟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新徵程,光明日報)

2教育系統幹部應具備八種素質

進入新時代,面對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歷史使命,教育系統廣大幹部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質,切實肩負起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重任。新時代教育系統幹部應重點具備八種素質。

一要有歷史眼光。善於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汲取經驗、把握規律、認清趨勢,通過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來研究教育問題、制定教育政策。

二要有國際視野。要科學認識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國教育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理性評價中國教育對當今世界教育的影響,在世界教育大格局中找準中國教育的方位,堅定紮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的信心,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現代化之路。

三要會戰略思考。

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善於從全局視角謀劃問題、從長遠眼光思考問題、從整體思路上把握問題。保持戰略定力,推動中國教育在國際教育舞臺上有更大的發言權、更強的影響力。

四要會戰術設計。學會把戰略思考轉變為具體的工作方法,做到觀變、查變、應變。

五要做理論總結。深入總結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經驗、特色和階段性特徵,深入總結我們選擇的獨特道路、面臨的獨特問題,形成推動我國教育不斷前進的規律性認識。

六要有專業精神。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具有很強的系統性、全面性、整體性,我們必須以專業精神來做好教育工作。

七要有群眾觀點。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群眾路線貫穿於全部工作之中。善於做群眾工作,從群眾關心的問題入手,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八要有政治意識。真正踐行“兩個維護”,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切實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

(2018年9月3日,國家教育行政學院舉行2018年秋季開學典禮)

教育部長談教育改革發展:開啟加快教育現代化
教育部長談教育改革發展:開啟加快教育現代化
教育部長談教育改革發展:開啟加快教育現代化
教育部長談教育改革發展:開啟加快教育現代化

3牢記教育“五術”

教師應當成為最受尊敬、最受羨慕的職業,希望廣大教師對教育工作、對教師職業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為新時代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作出新貢獻。

一是教育是道術。教師要努力探索、發現、掌握、運用各自學科、領域、崗位的教書育人規律,把握學生成長規律,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二是教育是學術。教師要具備深厚的學術功底,具備立德樹人的能力和素質,打牢育人基礎,錘鍊育人本領,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源源不斷地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是教育是技術。教師要注重自身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掌握基本的教學技能,提高教授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水平。

四是教育是藝術。教師要追求專業成長特色,在教學實踐中形成獨特的教學特色、育人風格,為教書育人打上個性化烙印。

五是教育是仁術。教師要秉承立德樹人、德育為先,以愛為核心做學生成長的領路人,將師愛貫穿於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和社會觀的形成過程中,真正培養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2018年8月31日,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座談會)

4“奮進之筆”需把握“十個度”

“奮進之筆”是今年教育系統的高頻詞,半年來達到了“攪動一池春水”的目的,形成了“不用揚鞭自奮蹄”的機制,出現了“萬馬奔騰”的良好局面。下半年實施“奮進之筆”要把握好“十個度”。

一是制度。要認真研究、總結經驗,將“奮進之筆”從今年的工作抓手轉化為今後的工作制度,力爭把“奮進之筆”打造成教育部的品牌,把教育部打造成“奮進之部”。

二是態度。要有不畏艱難、積極拼搏、奮進向上的精神狀態,把努力完成黨中央部署的任務、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期待的政治態度,不蠻幹、不冒進的科學態度,貫穿到“奮進之筆”的各個環節,併成為培養幹部、推進工作的有效方式。

三是難度。要清楚認識到“奮進之筆”聚焦的都是制約事業發展的關鍵點、薄弱點,制定計劃時要瞄準難度主動加壓加碼,推進工作時要跳起來摘桃子,下足功夫、用大力氣來加以解決。

四是坡度。既要著眼工作中的瓶頸和短板,始終保持一步一步往上爬的狀態,也要選擇力所能及的坡度,加把勁就能爬上去,有效實現既定的目標。

五是強度。要把主要的精力、資源、人力配置到“奮進之筆”任務上,並在事業發展需要的階段、時段集中發力。

六是力度。推進“奮進之筆”要充分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在方式選擇上講究“適用性”,在工作成效上體現“顯示度”。

七是精度。要精準奮進,從目標確定、資源配置、措施研製以及督查考核,都要突出精準度。

八是大度。要具備能容天下事的氣度,全面瞭解掌握事業發展所需的各種信息,聯合各方、協同推進。

九是熱度。要始終昂揚向上,保持全力推進教育“奮進之筆”的熱度,實現“奮進之筆”筆直奮進。

十是效度。要對“奮進之筆”的實施效果按年度或跨年度進行目標考核,確保各項任務順利完成、取得實效。

(2018年7月27日,教育部黨組2018年“奮進之筆”年中推進會)

5本科教育要推進“四個迴歸”

本科教育要推進“四個迴歸”,把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果作為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一是迴歸常識。要圍繞學生刻苦讀書來辦教育,引導學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改變輕輕鬆鬆就能畢業的情況,真正把內涵建設、質量提升體現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果上。

二是迴歸本分。要引導教師熱愛教學、傾心教學、研究教學,潛心教書育人。堅持以師德師風作為教師素質評價的第一標準,在教師專業技術職務晉升中實行本科教學工作考評一票否決制。

三是迴歸初心。要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促進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用知識體系教、價值體系育、創新體系做,傾心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

四是迴歸夢想。要推動辦學理念創新、組織創新、管理創新和制度創新,傾力實現教育報國、教育強國夢。

(2018年6月21日,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

6

教育的“五美”境界

教育具有壓服的“無美之教”、懾服的“小美之教”、說服的“大美之教”、收服的“優美之教”、心悅誠服的“美美之教”五重境界,要消滅壓服、減少懾服、鼓勵說服、表彰收服、追求心悅誠服。(2018年4月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