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明朝人說,歷史上只有三位賢主,明朝之後還有嗎?

朱國楨是明朝萬曆年間的內閣首輔,也是《國史實錄》總裁。他說過一句話:“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孝宗皇帝明孝宗朱佑樘。歷史上那麼多的好皇帝,也都很有作為,但在朱國楨的眼裡,為什麼只有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才可以稱為“賢主”?我們在這裡不妨一起說說。

這位明朝人說,歷史上只有三位賢主,明朝之後還有嗎?

漢文帝

漢文帝(前203年—前157年),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漢朝第五位皇帝。他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漢文帝治國講的是“德”。針對當時存在的諸侯王國勢力過大等問題,他採取以德服人的態度。而在個人道德方面,他亦曾經親自為母親薄氏嘗藥,深具孝心。穩定了漢初封建統治秩序,開創了“文景之治”。

宋仁宗趙禎(1010年-1063年),宋真宗趙恆第六子,宋朝第四位皇帝。他知人善用,在位時期名臣輩出,國家安定太平,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宋史》給他的評價是:“‘為人君,止於仁。’帝誠無愧焉。” 史家將他在位及親政治理國家的時期概括為“仁宗盛治”。可見,宋仁宗治國講的是“仁”。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1505年),明憲宗朱見深第三子,明朝第九位皇帝。他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於政事。他以“孝”治天下,曾經定下了為憲宗皇帝守孝三年之制——“三年不鳴鐘鼓,不受朝賀,朔望宮中素服”。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重視司法,輕徭薄賦,言路大開,扭轉朝政腐敗狀況,使當時的社會經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史稱“弘治中興”。

在這裡,人們不難看到朱國楨所說的“賢主”中的“德”、“仁”、“孝”這三個字,但在查閱這三個皇帝的史料時,忽然發現這麼一個有意思的共同點,即是他們或者他們的後代都將帝位傳給了非嫡子(正妻所生的兒子),甚至旁系宗親。

劉恆為代王時有位王后,生有四個嫡子,但在劉恆稱皇帝后不久,這四個嫡子相繼去世,其餘諸子中寵姬竇漪房之子劉啟最長。劉恆就將劉啟為皇太子,即後來的漢景帝,史家將他們父子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

趙禎的三個兒子全部早夭,他於是在景佑二年(1035年)將濮王趙允讓第十三子趙宗實(後改名趙曙,即宋英宗)接入皇宮,交給曹皇后撫養。但在寶元二年(1039年)豫王趙昕出生後,趙禎又將趙宗實送出宮。然而,趙昕又早夭,晚年無子的趙禎,最終只得於嘉祐七年(1062年)八月立趙宗實為皇子。

朱祐樘的兒子明武宗朱厚照死後因為沒有子嗣,只好迎立興獻王朱祐杬之子,也就是朱祐樘的侄子朱厚熜為帝。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號嘉靖,後世稱嘉靖帝。

這位明朝人說,歷史上只有三位賢主,明朝之後還有嗎?

宋仁宗

這是歷史的一個巧合,朱國楨所說的“賢主”裡的“賢”當然不包括這層意思。但是,幾千年來為了皇位的爭奪,人們常常不惜兵戎相見,因為這個天下成了皇帝個人家的。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才有了黃炎培先生總結的國家興亡的歷史怪圈: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天下都是皇帝自家的,代代相傳,雖然偶然改朝,但依舊是換湯不換藥,也就跳不出這怪圈了。

所以,就朱國楨所說的“賢主”而言,我們今人應該看到真正的“賢”不應該是單純的“德”、“仁”、“孝”等,大賢應該上“讓”、“禪讓”,讓有能力者、無私心者上,這才是賢的境界。因此,朱國楨“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真正有意思的地方不在於漢文帝、宋仁宗、明孝宗這三位皇帝,而在於“三代以下”,即三代人,也不就是一百年的事情。他的意思可能是,一個人“好”或者“壞”,要在百年之後去評價他,而不是當下。

百年之後歷史自有評說。明朝朱國楨已經總結出了三位,明之後還有嗎?(文/蝸牛情感)

這位明朝人說,歷史上只有三位賢主,明朝之後還有嗎?

明孝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