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有才德有聲望的鄉賢發揮正能量,椒江聚合鄉賢反哺鄉村振興

讓有才德有聲望的鄉賢發揮正能量,椒江聚合鄉賢反哺鄉村振興

朱鵬在文化禮堂講課

本報見習記者王依妮

得舟楫之便,富山海之利,椒江區古稱“海門”,民國間有“小上海”之稱。這裡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古往今來有許多有才德、有聲望而深被當地民眾所尊重的賢人。

椒江鄉賢文化氛圍濃厚:老人、年輕人、小孩子在閒暇時光“泡進”鄉賢共建的“和合書院”;用先賢人物、致富帶頭人、專家學者、身邊好人、基層勞模、孝老愛親等真實事蹟來引導和教誨村民;打造解決鄰里矛盾的“老孃舅”組織,妥善化解糾紛,弘揚鄰里和睦的傳統美德……

鄉賢致富反哺鄉村振興

提到“信質電機”(2017年更名為“長鷹信質”)的董事長尹興滿,前所街道下徐村的村民們都讚不絕口。

“這些年尹老闆為我們做了太多的事。”2014年以前,村中老路條件差,村民出入經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尹老闆出資幫我們村修了水泥村道。”

除此之外,尹興滿每年都會出資支持企業周邊的新農村建設和貧困山區扶貧工作。他斥資成立的“信質電機慈善助學金”為椒北地區的貧困學子解決了不少燃眉之急。

方遠集團系全國民營500強企業,董事長陳方春飲水思源,從1998年開始,致力慈善、回報社會。他每年出資扶助20多個地方老人協會建設,新建椒江慈善福利院,為落後貧困的行政村建設村級道路、村辦公樓、村文化活動中心……

椒江區東部大陳島被稱為“東海明珠”“東海大黃魚之都”。

早年,椒江區星浪海水養殖專業合作社總經理陳招德,首創用合金銅網的網箱養殖大黃魚項目,開發和改進圍網工藝養殖設備,極大提升大陳島養殖大黃魚的品質。

陳招德熱心為民,提出了《建議大陳島居民免費乘交通船》等提案,積極投身社會扶貧、濟困活動。

自鄉賢工作開展以來,椒江的鄉賢力量逐漸從改革開放的受益者轉換了身份,鄉賢們在勇立潮頭髮展民營經濟的同時,也積極加入促進社會和諧、文明互幫的隊伍中,影響著身邊和偏遠地區的村民。

目前,椒江區共對接、簽約社會公益項目33個,金額達4541萬元。2017年和2018年正月初三,該區連續兩年召開了在外鄉賢新春聯誼會暨招商引資項目推介會,共迴流建設項目36個,涉及資金達36.82億元。

鄉賢文化凝聚鄉愁

鄉村的精英和回鄉的鄉賢,以自己的經驗學識、專長技藝以及文化修養參與鄉村振興。

“北有四合院,南有道臺裡”一句成功的廣告詞,使“道臺裡”成了人們獵奇探究的對象。

總穿一身傳統的漢服,穿梭於村居街巷、各個文化禮堂做文化宣傳的“朱里長”——椒江區鄉賢會副秘書長、“道臺裡”品牌創始人朱鵬,也逐漸被老百姓記住。

憑藉自己的研究、探訪,朱鵬執筆原創了200多篇關於本土人物、遊記、古建築的文章,其中《老海門的那些人和事》近100篇。他創辦的“道臺夜話”和“鳳凰故事會”品牌欄目,重點傳播優秀鄉賢事蹟。

“通過講本土文化故事的方式,可以讓新鄉賢產生共鳴,推動在外鄉賢資金迴流、項目迴歸、人才回鄉,幫助鄉村去“空心化”;也可以有趣、有料地讓孩子們瞭解本土文化和歷史。”朱鵬說。

台州商界知名的“鋼板大佬”徐章鈞,同時也是洪家街道鄉賢聯誼會會長。

他組織鄉賢考察古賢陳英夫的遺址和王維紀念館,為洪家鄉村振興出劃謀策,並提出了設立獎教助學基金的新思路,獎勵區級以上名教師和特殊貢獻教師,幫扶困難中小學生,營造尊師重教、和諧社會的文明鄉風。

陳招德四方奔走,聯繫大陳鄉賢和在臺灣的大陳同胞,協助組建大陳同鄉會、大陳鄉村文化促進會等,為兩岸的“大陳後人”穿針引線。

目前,該區區級鄉賢館和街道(鎮)鄉賢館已實現全覆蓋,並搭建線上平臺設立鄉賢公眾號、線上鄉賢館、鄉賢牆等。葭沚街道鄉賢館設立的東甌讀書會,開辦“鄉賢講壇”,邀請本土各行各業知名講師開辦講座。

“鄉村治理”的有效創新

步入新時代,鄉賢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70多歲的鄉賢會理事葉習義老人是台州的名人,被地方老百姓親切地稱為“老孃舅”。他設立的“葉習義工作室”,專門調解鄰里方面的矛盾糾紛。

10月5日凌晨,一名在葭沚街道務工的中年人發生墜樓事故,在送往市立醫院的途中搶救無效死亡。

葉習義在第一時間出面調解,“雖然處於國慶長假,但解決糾紛的效率、後續的安撫處理都絲毫不能馬虎,稍不慎就會引發矛盾升級。”

經過他的耐心調解,糾紛雙方在當天下午就達成了最終協議,既快速安撫了家屬情緒,也嚴守法律底線維護了糾紛雙方的權益。

“調解工作順利開展,沒有發生過激行為。”葉習義說,“雙方當事人的配合是對我的肯定。”在葉習義出面的調解工作中,他不遺餘力地幫助化解社會矛盾,以公正廉潔著稱。

在椒江區,像葉習義這樣的鄉賢評理員現有652位。他們平時活躍在田間地頭,評判家長裡短,維護公序良俗,涵育文明鄉風。去年以來,全區共有2421件矛盾糾紛被鄉賢評理員調解,其中疑難複雜案326件,調解率達9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