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橋金大田村的田園詩意生活

路橋金大田村的田園詩意生活

青年文創產業的引入,為金大田村注入新活力。

約七八年前,在經歷了反覆思考之後,85後蔡一平從城市回到路橋區金大田村創業。

十年間,金大田村吸引了一大波像蔡一平那樣的有志青年來創業。

金大田村曾經是一個廢舊拆解物遍地的“垃圾村”。是什麼改變了這個村?讓這個普通的村莊重獲新生?

生態公園營造田園詩意

金大田村曾經到處是廢舊電器、廢舊塑料拆解加工廠。那時,三五成群的村民拿著錘子敲打、拆解廢舊金屬,村子裡隨處可見堆積成山的廢棄金屬垃圾。

雖然村民的腰包逐漸鼓了,但環境越來越差。

“十年前,村裡垃圾遍地,臭氣熏天,那時,我們晚上睡覺都要緊閉門窗。”村民金小良說,有點錢的村民都到外面置業,沒有錢的想著賺錢買房搬家。但是他怎麼也想不到,十年之後,這裡會成為一片人們嚮往的花田集市。

2010年堪稱金大田的歷史轉折點。當年,500多噸垃圾被清除,生態公園正式開工建設。

公園最大的特色就是“用地不佔地,建田不費田”,充分挖掘原有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特色,比如完善廢棄的小廣場,改造機耕路,鋪設青石板,整理綠化等,讓居住環境煥然一新。

漫步公園,你會發現沿路而種的並非名貴之樹,而是農村普遍的橘、李、桃、柿等觀賞與經濟效益兼備的綠化果蔬。田埂上,有孩子們愛玩的大型玩具,也有受老人們偏愛的健身器材,還有供年輕情侶談情說愛的石板小凳。這些貼近於村民日常生活的“添置”,給公園平添了幾分雅緻。

田中有園,園中有田。路在田中,人在園中。對於村民來說,平日的勞作就彷彿置身於一個大公園,脫了鞋下到田裡幹農活,覺得累了,洗了腳就可到園裡的石板凳上休息。這樣的生活堪稱詩意,而且是特有的金大田田園詩意。

鄉村文創助推鄉村旅遊

村裡進行了整治。但是,如何留人留客呢?

約9年前,村裡進行整治,種下了一片向日葵。花開時節,一下子吸引了許多遊客。但很快,新問題隨之而來——花開了,人來了。花敗了,人散了。

村裡聯合創業平臺,招來了一批創業青年,並出臺了一系列的扶持措施吸引創客入駐,越來越多的文化創意產業在這裡生根發芽。

有了創意人才和產業做後盾,金大田村放開手腳,開始籌辦吸引遊客的各種活動。在花期空檔,“花田市集”便熱鬧登場,短短几天就能吸引一兩萬人次的遊客。

“我們不必交房租,只需承擔水電費,做好古宅日常管理維護工作就行。”畢業於中國美院陶藝系的蔡一平, 初到金大田,便被其恬淡的田園風景和優厚的入駐條件所吸引,在古宅中落腳並組建起富有詩意的“花田市集”,安心創業。

“沒有成本壓力,我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創作中。”蔡一平在金大田開設了“東籬陶藝”手工店。閒暇時光搞創作,製作陶藝。遊客來了,或教教陶藝,或出售手工製品。

像蔡一平這樣的鄉村文創模式,在金大田還有許多。

東籬茶敘、扶雅書院、鳳梨畫藝、香草的天空、如故手作、白紙儲物……這一個個充滿文藝氣息的手作小店鋪分佈在金大田古香古色的明清古建築裡。

花開了,賞花。花敗了,遊市。就這樣,金大田村一年四季都充滿了勃勃生機。

“接下來,我們繼續美麗鄉村之路,組合周邊村落,打造首個以黨建為主題的田園綜合體。”新橋鎮組織委員馬民富告訴記者,新橋鎮將以金大田為核心打造連片田園綜合體,從農基堡壘、農居微格、農旅經濟、農耕文化、農園韻景等角度,全面植入黨建元素,深入實踐“田園黨建”引領鄉村振興,“除了旅遊經濟外,還將打造會務經濟、青年經濟等。”

先燃星星之火,再成燎原之勢。培育3個市級“美麗鄉村”精品村、7個“美麗鄉村”重點村和1條覆蓋8個村居的精品路線……從規劃圖上,記者看到,新橋鎮的田園綜合體,正從金大田村這“點”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