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羅生門:這家數據公司又懟上了小聲比比

10月20日晚,自媒體“小聲比比”與乎睿數據聯手發文質疑馬蜂窩數據造假引爆輿論,馬蜂窩隨後的強硬回應又讓事情撲朔迷離。

23日,一家名叫“知微數據”的公司再用數據添上一把火,發佈大數據分析《馬蜂窩被爆“注水”,爆料傳播過程卻也有水軍》,直接質疑“事件熱度暴起也有水軍參與”,執劍人可能並非正義。

這場“技術PK技術”的大數據廝殺,將一整個互聯網扯進了“羅生門”。

10月20日晚上11點22分,自媒體“小聲比比”發文質疑,擁有175億估值的馬蜂窩是一座殭屍和水軍構成的鬼城。

文中所有的數據圖皆來自乎睿數據團隊。據“小聲比比”介紹,乎睿數據的成員畢業或就讀於賓大、康奈爾、伊利諾伊香檳分校等高等院校,精通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曾在谷歌、臉書等一線企業任職,擁有豐富的研發與領導經驗及多項專利,並曾於AAAI、NAACL、ACL等頂級學術會議發表論文。

文中稱,乎睿數據以“一字不差的抄襲,才算抄襲”才算抄襲的標準,在馬蜂窩116萬家餐廳的三分之一樣本中發現了7454個抄襲賬號。

這些抄襲賬號從攜程、藝龍、美團、Agoda、Yelp上抄襲572萬條餐飲點評,1221萬條酒店點評,佔到他們官網聲稱總點評數的85%。

大數據羅生門:這家數據公司又懟上了小聲比比

同時還放出馬蜂窩和大眾點評的餐飲點評趨勢對比圖。

大眾點評是用戶週末點評比較活躍,週中比較冷寂,馬蜂窩的大部分用戶,集中在週中寫點評,一到週末,斷崖式下跌。

大數據羅生門:這家數據公司又懟上了小聲比比

大數據羅生門:這家數據公司又懟上了小聲比比

並由此得出馬蜂窩不嚴謹的用戶畫像:他們是一群每天朝九晚五吃喝玩樂,在午晚飯以及週末幹正事的人。

此類數據不一而足。

深夜的響雷,馬蜂窩似乎並沒有做好應戰的準備。

10月21日,馬蜂窩回應正在核實。當晚“小聲比比”再發文章質疑馬蜂窩的點評、遊記、問答三塊內容均存在造假,乎睿數據團隊再用數據說法。

22日早上,馬蜂窩發佈緊急聲明稱:對全站遊記、攻略、嗡嗡(旅行故事)、問答、點評等數據進行了核查,並對涉嫌虛假的信息展開查處。並稱自媒體文章所述的馬蜂窩用戶數量,與事實和第三方機構數據都嚴重不符。

當天晚上,馬蜂窩起訴深圳乎睿數據有限公司、丁子奎名譽侵權案獲立案。

然而換來的是“小聲比比”應聲在公眾號上發佈文章《我承認,我們是有組織攻擊馬蜂窩的》,文章稱馬蜂窩的聲明偷換概念、避實就虛,順手甩鍋,並對馬蜂窩方面提出要求:公佈聲明中“已被查證”的有組織的攻擊行為,否則將視為誹謗,並且發起反訴。

輿論連續發酵了三天,雙方僵持不下之際,不嫌事兒大的“第三者”卻站了出來。

這一站,卻讓案情更加撲朔迷離。

10月23日,一家名為知微數據的公司發出了一篇名為:《馬蜂窩被爆“注水”,爆料傳播過程卻也有水軍》大數據分析。據其官網顯示,知微數據是基於海量互聯網數據的分析、挖掘和可視化,採用先進的數據可視化技術對事件各個維度,進行全方位的展示和深度的解讀。

也就是說,知微數據正面“剛”上了乎睿數據,以“技術對技術”的進行了一場雲PK。

前者的數據報告中,知微數據從事件傳播路徑進行解讀。

大數據羅生門:這家數據公司又懟上了小聲比比

根據知微數據的分析,10月20日晚,小聲比比的獨家稿件發佈後,先在微信朋友圈開始了首輪傳播;21日早間,有媒體加入傳播,至中午馬蜂窩初步回應時,事件熱度小幅上升;22日早上,馬蜂窩官方發佈聲明,頭條新聞、財經網等大量媒體參與報道,事件熱度迅速上升,達到峰值。22日晚間,小聲比比再次發稿回應,熱度繼續持續。

細察傳播路徑,知微數據發現疑似水軍助推痕跡。

大數據羅生門:這家數據公司又懟上了小聲比比

從10月22日至今,事件中互動量最高的三條微博分別來自中國新聞週刊(互動量16w+),財經網(互動量13w+),@新浪科技(互動量5w+)。

轉發量最高的財經網微博轉發量4.7W+,而傳播最大深度僅6層。財經網自身再度轉發,只帶來85個二次轉發。

這一數據可以說明,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並不具有長尾影響力,熱度有限。

大數據羅生門:這家數據公司又懟上了小聲比比

數據顯示,首個轉發高峰出現在22日零點整。但令人奇怪的是,凌晨持續著不低的轉發量,從清晨5點起,轉發趨勢一路飆升,最高峰出現在7點半;12點40分還有400+轉發,隨後就瞬間斷崖式下跌。

大數據羅生門:這家數據公司又懟上了小聲比比

在轉發詳情分析中,水軍痕跡更加明顯:三條微博中90%以上的轉發都僅為“轉發微博”,並未包含有意義的文本,其中更是有近半數轉發者暱稱為“用戶XXXX”形式。

大數據羅生門:這家數據公司又懟上了小聲比比

這三條微博中,總計6w8+用戶參與了轉發,其中有6000餘位用戶同時轉發了兩條及以上,佔比近10%,高達90%的轉發語都是“轉發微博”。

也就是說,“馬蜂窩被捅”事件中,必定有一個幕後黑手推波助瀾。

或許執劍者仍然正義,但也難免被人當刀。整起事件背後,真正知曉真相的也只有那個幕後黑手,而旁觀群眾只能困在一個個“實錘”中,難分真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