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後,再議沒女主角的《士兵突擊》爲何能成經典?

12年後,再議沒女主角的《士兵突擊》為何能成經典?

當代士兵最可貴的是“志商” !

在一個軍事科技飛速發展、戰略戰術日趨多樣、軍兵種技能細分與協同致關重要的時代,士兵絕非CS遊戲的操作者,更不應該成為凡爾登絞肉機下的肉糜。新軍事革命概念提出後,關於士兵需要過人的體力、較高的智力,加之嚴格的訓練、周密的組織、一定的實戰,才能適合打得贏的需要,這一點已經沒有太多爭議。

從我軍發展的思路來看,走精兵之路是必然。在武器的引進研發、更新換代上,我們已經邁出了不少重要的步子。可是縱觀古今戰事,武器不是軍事鬥爭的全部內涵,一支軍隊賴以生存的根本還是其氣質。所謂軍隊氣質,是基於它的軍事思想、軍事組織、軍事文化等等構成的綜合競爭力。用《士兵突擊》裡話來解釋,就是類似”不拋棄、不放棄”這樣能夠約束引導士兵意識行為、不斷激發士兵戰鬥力的精神核質。


12年後,再議沒女主角的《士兵突擊》為何能成經典?


在解放前的戰爭年代,士兵來源於勞苦大眾,是為求翻身得解放而團結在一起,我軍的氣質是“救苦救難為己任”;在建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士兵來源於新生的人民,是為守住革命勝利果實而團結在一起,我軍的氣質是“保家衛國為己任”;在改革開放的和平年代,士兵的來源則和這個社會一樣階層分化明顯,他們是為什麼而一起穿起軍裝?原因複雜多了,或者說遠沒有上一兩代從軍人目的那麼單純,直接帶來的影響就是我軍的氣質向混雜偏近,這是相當致命的。

為什麼《士兵突擊》獲得了巨大成功?意義就在這裡。軍隊思想政治工作不是萬能的,我們渴望在兩年為限的服役期內迅速在中國適齡青年中發現和留下真正適合軍隊氣質需要的士兵。他們的可貴特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僅僅有過人的體力、較高的智力,還有著非凡的“志商”,以愛國護民、強軍衛國為人生志向,不計名利、不怕犧牲。只有這些人團結在一起,才能延續我軍的氣質。


12年後,再議沒女主角的《士兵突擊》為何能成經典?


可以理解為這是軍隊職業化的呼聲,只不過我們的軍隊職業化與西方搞僱傭制不一樣,以中國的人口物力資源情況也確實無法照搬洋經驗,我們更強調自覺自醒式的職業歸宿感。許三多和成才一步步從普通陸軍步兵向特種精兵發展的從軍之路,正象徵著他們從最初的簡單當兵“志向”向真正靈魂裡有兵的“志商”凝塑。

除了單個士兵的精神氣質,現實給我們進一步提升部隊戰鬥力提出的難題也是多樣化的:和平發展的國內環境滋長放馬南山的情緒,保安全就是保烏紗的官本位意識助推虛浮訓練之風。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要想篩選出符合軍隊氣質的士兵,首先是軍官隊伍的氣質篩選。袁朗、高誠、吳哲這三個人物雖然成長背景不一樣,但代表了我軍軍官的三類來源途徑以及三種發展模式,他們身上共同的氣質是敢於創新突破,沒有因循守舊的思想,這是我軍急需植入和鑄強的新骨血力量。


12年後,再議沒女主角的《士兵突擊》為何能成經典?


進入軍隊職業化軌道後,我們還需要注意傳承我軍特有的“官兵平等、官兵一致”文化,不能因為職業化後官兵進入不一樣的人生髮展通道,就失去了上下齊心、胼手胝足、榮辱與共的團結力量。軍官垂範的號召力、親和力,士官群體的聚核力、向心力,需要不斷在工作中生成、強化。而制度、待遇上的全方位人性化銜接配套,則是保障新時期官兵平等的必要準備。比如轉業軍官和退役士官的安置要根據服役年限和所作貢獻綜合考量,在頂層設計時就更趨於平等。


12年後,再議沒女主角的《士兵突擊》為何能成經典?


最後,再比較一下《亮劍》和《士兵突擊》。

兩者各有特色又不完全割裂,還有著互為補充、互為鑑證的效果,談的都是一個道理——從軍之人“志商”必不可少;如果在藝術性上比較自然會有高低,那是藝術家們該去分析的東西,而本文只探討對它們的精神底蘊消化吸收——以“志商”要求自己。


12年後,再議沒女主角的《士兵突擊》為何能成經典?


未來,中國人民解放軍每一名官兵的人生座標上都清楚刻著:橫向是奉獻、縱向是犧牲!

而我們的國家,也必須有足夠的保障制度設計、執行能力,保障他們能夠義無返顧地去奉獻和犧牲。

12年後,再議沒女主角的《士兵突擊》為何能成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