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兵在變弱?不,是獨生子女兵源的血性韌性都在下降


四川兵在變弱?不,是獨生子女兵源的血性韌性都在下降


“無川不成軍”,曾經的最強四川兵真的弱了。

在中國近代軍事歷史裡,來自四川的軍人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抗戰期間,有多達五分之一的國軍將士來自四川。開國十大元帥中,竟然有四位來自四川。故民間有"無川不成軍"的說法。在我們軍人的印象中,四川兵一直都是和身體好、思想好、作風好相掛鉤的,可是在筆者近些年的帶兵和帶新兵的過程中,筆者驚詫的發現曾經的最強兵員四川兵貌似不那麼強了,或者說曾經的農村好兵現在不那麼好了。


四川兵在變弱?不,是獨生子女兵源的血性韌性都在下降


小鄧,是來自四川自貢的一名新兵,可能由於營養不良的原因,身材消瘦,來到新兵連,有些自卑,終日不願說話,因為訓練比較累,也不願訓練,尤其害怕跑步,過了大概20余天,向連隊提出了要回家,最終思想退兵回了家。

這個例子或許有些偏概全的嫌疑,但絕不是筆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普遍來看,不僅僅是四川兵,現在總體的感覺是城市兵比農村兵要好,這是一個讓人心痛的現象。

一、吃苦精神不那麼強了。

曾幾何時的部隊,是湖南、四川、山東籍官兵競相拼命苦練的場面,為了能轉士官,能入黨,能得優秀士兵,用盡全身力氣,髒活累活比著幹,一有任務站一線。而現在,越是家庭條件不好的戰士,貌似越不願吃苦,越不願吃虧,偷懶比誰內行,自己慣自己。

四川兵在變弱?不,是獨生子女兵源的血性韌性都在下降


二、身體素質沒那麼好了

在我們的刻板印象中,四川山多,所以經常在山裡跑的人腳力都很好,身體也好。然而我看到的是,來自山區的、來自的農村的新兵大都身體消瘦,體能底子較差,協調性不好。

三、心理素質沒那麼硬了

部隊生活,批評、挫折是家常便飯,集體生活,人際交往要靠陽光心態。普遍的看,城市兵在面對挫折時能更堅強,人際交往時能更陽光些。而農村兵有些敏感,更容易自怨自艾、自暴自棄。


四川兵在變弱?不,是獨生子女兵源的血性韌性都在下降


以上這些表象背後的原因,筆者通過座談聊天的形式瞭解了一二,雖不慎準確和全面,希望能夠給一個合理的解釋吧。

一、隔代撫養教育的弊端

隔代教育,是指年輕家長因為自己的工作繁忙而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責任全部交給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這種由祖輩對孫輩的撫養和教育稱之為隔代教育。

四川兵在變弱?不,是獨生子女兵源的血性韌性都在下降


隔代教育也不是全無好處,但它的弊端也很明顯,例如過分的關注呵護寵愛,造成了孩子的依賴性和惰性,以及對自己的不信任感。有的父母常年不在家,祖輩承擔了所有的教育責任,然而受制於文化水平的限制,家庭教育基本缺失;有的父母收入較高,給予了孩子豐富的物質滿足,卻無人告知如何花錢,如何為人等道理,在青年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純靠孩子自己領悟,靠天收了。

這種弊端在農村留守兒童身上體現更為明顯,父母由於常年外出務工,祖輩對孫輩溺愛無度或是放任不管,不同程度造成了農村兵員吃苦精神不好,更為叛逆的現象。

四川兵在變弱?不,是獨生子女兵源的血性韌性都在下降


二、生活條件的限制

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城鄉經濟差距的存在,這些物質差距體現在對兵員質量的影響上可謂方方面面。例如,城市教育會有意識增強兒童體質,因素很多,飲食方面的,高蛋白,牛奶等;體育方面的,泳遊,籃球,甚至於健身,這些使得新兵在入伍之前便有了一個較好的身體;再比如,城市的孩童在成長過程中,見多識廣,各類的學習興趣班,集體活動等,姑且不論好壞,對於孩子的心智培養尤其是心理素質的鍛鍊很有好處,而農村的條件很難有這樣的鍛鍊機會。

造成兵員質量分化的原因很多,但是責任並不在兵員本身,而是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筆者作此文僅希望給基層帶兵人以啟發,在之後的帶兵路上能多一些體諒,多一些耐心,相信心中有愛,兵就好帶。如果文中觀點或詞句給部分讀者帶來不快,也請大家多多包涵。

四川兵在變弱?不,是獨生子女兵源的血性韌性都在下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