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公子,爲何劉邦只祭拜信陵君一人?

李加洪


因為信陵君是戰國四大公子中最牛的一個,才能、氣魄、眼光都遠勝於其他三人,無論是膾炙人口的竊符救趙,還是兩次大破秦軍,保住趙國和魏國,都足以青史留名,這樣的英雄人物,自然能俘獲漢高祖的心。

漢高祖劉邦只比秦始皇小三歲,年輕時,還處於戰國末期,當時東方六國遊俠盛行,且大多投奔在四大公子門下。


劉邦瘋狂崇拜信陵君,但卻沒機會見到信陵君本尊,因為劉邦開始走上游俠道路的時候,信陵君已經病逝了。

劉邦大概20多歲時,投奔魏國人張耳,張耳曾經是信陵君門客,繼承信陵君遺風,廣收門客,劉邦和張耳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劉邦將女兒魯元公主許配給張耳之子張敖,楚漢戰爭期間,韓信攻滅趙國後,劉邦封張耳為趙王,張耳去世後,其子張敖襲爵。


魏國滅亡後,張耳被秦國通緝,隱姓埋名,躲藏起來,劉邦與張耳失去聯繫,回到家鄉,繼續遊俠生涯,投奔沛縣豪強王陵門下,秦帝國統一後,成為秦帝國的泗水亭亭長。

劉邦稱帝后,路過魏國故都大梁,都會親自去祭祀信陵君,還為信陵君安置了守墓人家。

信陵君的孫子魏無知,後來加入漢軍,成為劉邦的謀士,還推薦了魏國人陳平,陳平先後“六出奇計”,為漢朝立下大功,被封為曲逆侯。


指縫間的歷史


信陵君簡介

信陵君,名魏無忌,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釐(多音字,一般讀作li,在此讀xi)王的同父異母的弟弟。信陵君的爺爺也就是魏昭王的父親是魏惠王,魏惠王是戰國第一個稱王的(楚國除外,因為楚國自認為非中原,可以與周王朝並立,依次為由稱王的)。魏惠王稱王之後,其他諸侯國才用各種方式由公稱王。信陵君和孟嘗君不一樣,孟嘗君這個孟嘗二字是諡號,死後加封的。而魏無忌的信陵君是哥哥繼承王位之後就加封的。估計他老哥是因為自己年長繼位,而非不是因為才能。繼承王位之後,趕緊加封比自己賢能的弟弟,換取心安吧。事實證明,這個魏昭王確實不咋地,幾次搞得魏國差點滅國,要不是魏無忌幾次臨危受命,救魏國與危難,魏國早就亡國了。信陵君去世十八年之後,魏國亡,國除。

信陵君生平

1、深謀遠慮

戰國時期,諸侯混戰。合縱連橫,瞬息萬變。在這種混戰局面,各個諸侯國之間很難互相取得信任。即使信陵君的姐姐嫁到了趙國,信陵君依然安插間諜在趙國,以策萬全。一次,信陵君與魏王下棋,探馬來報,趙國發兵,進犯魏國北部邊界。魏王大驚,趕忙放下棋,召集大臣開會,商討對策。信陵君勸他稍安勿躁,不用擔心,那隻不過是趙王打獵罷了。過了沒多久,探馬再報,果然是趙王打獵。魏王就驚訝的問:你是怎麼知道的。信陵君說,我的門客中有人能深入趙王的府邸,早就來報了。這種先敵一步的招數,實在是高明。門客也是發揮大才能,比孟嘗君那種雞鳴狗盜之徒的門客要實際的多。


2、竊符救趙

竊符救趙的故事,在中學語文課本里有詳細的描述。在此只做簡單的描述。大意是這樣子的,趙國兵敗長平,進而國都邯鄲被圍。趙國的平原君從國家利益,親屬關係等各個角度,勸說信陵君說服魏王能出兵救趙。但是,魏王害怕強大的秦國,擔心自己出兵也救不了趙國,而且還會讓自身損傷元氣。信陵君苦口婆心的勸說,如果趙國滅亡了,下一個就是魏國。魏國無天險可守,很快就會滅亡。出兵救趙,讓趙國做自己的聯盟和緩衝。但是魏王依然不同意,持觀望態度。我覺得這時候,信陵君能飆出一句:你這個龜孫(魏國都城大梁就在今天的河南開封附近,信陵君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或者文雅一點的說:豎子,不足與謀。信陵君就接受了賓客侯嬴的建議,竊取了兵符,朱亥在袖子裡藏了四十斤的鐵椎椎(chui)殺了魏國前方有嚄(huo)唶(jie)宿將(這四個字大概的意思是:很有聲望的老將)之稱的晉鄙。帶領魏軍救了趙國。

3、身在曹營心在漢

魏王聽說信陵君竊符救趙之後,就下令撤銷了信陵(在這是地名)的封地。撤銷封地,就意味著徹底否定了信陵君。救趙之後,信陵君讓魏國士兵回到了魏國,自己不敢再回魏國,帶著門客到了趙國。趙孝成王很高興,大封信陵君。信陵君有點洋洋自得,這時候他的門客勸說道:一些事情有不可以忘記的,也有不可以不忘記的。別人對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記;公子對別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它。況且假託魏王命令,奪取晉鄙兵權去救趙國,這對趙國來說算是有功勞了,但對魏國來說那就不算忠臣了。公子卻因此自以為有功,覺得了不起,我私下認為公子實在不應該。你看看,人家信陵君的門客,這才是謀士之言,這才是金玉良言。聽了這番話,信陵君就在趙國安分守己。雖為趙客,但是不加害於魏。不像孟嘗君,齊閔王稍稍對孟嘗君有所懷疑,自己就跑到了魏國,還當了魏相,當的也很實在,聯合其他國家,一起揍了齊國一頓。孟嘗君的這種為人實在是不敢苟同。戰國時期,雖沒有現如今的國家概念,但是自己是齊國的王子王孫,即使不能為自己的國家添磚加瓦,也不能背後捅刀啊。

4、禮賢下士

信陵君聽說趙國有倆很有才能但是沒從政的人,一個叫毛公,藏在賭徒中,一個叫薛公,藏在酒肆中。信陵君就跟這倆人相約見面,談的很投緣。平原君聽說這個事情之後,就對他的夫人(平原君的夫人就是信陵君的姐姐,以此而論,平原君是信陵君的姐夫)說:我聽說你弟弟是個賢能的人,現在卻與什麼賭徒,酒店夥計鬼混,實在是浪得虛名啊。平原君的老婆就把這話告訴了她老弟。信陵君很惱火的反駁道:以前我聽說平原君賢德,所以背棄魏王而救趙國,滿足了平原君的要求。現在才知道平原君與人交往,只是顯示富貴的豪放舉動罷了,他不是求取賢士人才啊。我從在大梁時,就常常聽說這兩個人賢能有才,到了趙國,我惟恐不能見到他們。拿我這個人跟他們交往,還怕他們不要我呢,現在平原君竟然把跟他們交往看作是羞辱,平原君這個人不值得結交。說完,收拾東西就要走。平原君聽說信陵君要走,再三賠罪,才挽留了信陵君。不過,平原君的門客聽說了這件事情,有一半的人跟了信陵君。

另外,給信陵君獻竊符之計的侯嬴是個看門的,椎(chui)殺晉鄙的朱亥是個殺豬的。囉嗦一句,朱亥這個名字有意思,自己本身殺豬,亥在十二生肖中代表的也是豬。

信陵君能不計較出身,從底層人民中發覺能人異士,比平原君就高尚和純粹,比孟嘗君喜歡的那些耍雜技的也更靠譜。

5、深明大義,毅然回國

留在趙國十年不回魏國。秦國聽說信陵君留在趙國,就發兵向東進攻魏國。魏王害怕了,恢復了信陵君的封地,還派使臣去請公子回國。信陵君仍擔心魏王惱怒自己,就告誡門下賓客說:有敢替魏王使臣通報傳達的,處死。由於賓客們都是背棄魏國來到趙國的,所以沒誰敢勸公子回魏國。這時,毛公和薛公兩人去見信陵君說:公子所以在趙國受到尊重,名揚諸侯,只是因為有魏國的存在啊。現在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危急而公子毫不顧念,假使秦國攻破大梁而把您先祖的宗廟夷平,公子還有什麼臉面活在世上呢?話還沒說完,公子臉色立即變了,囑咐車伕趕快套車回去救魏國

6、統帥才幹

魏安釐(xi)王三十年,魏國通報各個諸侯國,拜信陵君為將軍。各諸侯聽說信陵君當將軍了,都馬不停蹄的出兵救魏。信陵君率領五個國家的士兵(這五國是趙,楚,燕,韓,魏(沒有齊)),大敗秦國,打敗了秦國大將蒙驁(ao),直接把秦國打回了函谷關,秦國因此不敢東出函谷關。多說一句,就在五國攻打秦國這一年,漢高祖劉邦降生了。這一役,讓信陵君名聲大噪。根據門客進獻的兵法,還編了一本魏公子兵法。這樣的成就是其他三位所沒有的。

7、明哲保身

打敗秦國固然可喜,但是這也為信陵君招來了災禍。擅長使反間計的秦國,就用重金賄賂了先前被信陵君殺死的晉鄙的屬下,讓他們在魏王跟前說信陵君驕傲自大,大臣和諸侯國只知道有信陵君不知道有魏王,信陵君很快就要稱王了。這種話說多了,魏王也就信了。就讓其他人代替了信陵君的將軍之位。(秦國擅長使用這種反間計啊,趙國的廉頗,李牧都是被這種反間計給害了)。信陵君明白魏王的意思,就稱病不朝。和門客通宵達旦的飲酒,縱情於女色。四年之後,信陵君去世。信陵君去世的同一年,魏安釐(xi)王也去世了。十八年之後,魏國被秦所滅。

點評

整理信陵君的時候,總想給他加上個修飾詞,想過大仁大義,但是仁義二字,又難免讓人覺得有婦人之仁。竊符救趙之事,雖然於國有利,但是終究有叛國之嫌疑,於儒家忠君愛國不相符。況且仁義之士,多有俠義之舉,然而政治才能多有不足,信陵君是能稱得上政治家了。想來想去就用了大賢。

史記魏公子列傳還記載過劉邦對信陵君的點評:

高祖始微少時,數聞公子賢。及即天子位,每過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從擊黥(qing)布(原來的名字叫英布,後來受了黥刑,就是臉上刻字)還,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歲以四時奉祠公子。

劉邦這種務實派都這麼欣賞信陵君,說明,信陵君是真正的大賢。


其他三位公子,齊國的孟嘗君純粹就是一個雞鳴狗盜之徒的黑幫老大;平原君就一個紈絝子弟;至於春申君嗎,想學呂不韋偷樑換柱,結果身敗名裂。

其他三位都是不值得劉邦這種人崇拜的


東東歷史


因為信陵君是劉邦的偶像,也是戰國四公子裡的佼佼者,無論從名望還是品格,還是禮賢下士,信陵君都值得當時的人仰望,特別是“竊符救趙”的大局觀,以及大敗秦軍之事蹟,都讓人血脈噴張。劉邦也是一樣敬佩信陵君,雖然沒有信陵君的身世地位,雖然只是一介亭長,但是身邊聚集了盧綰,樊噲,夏侯嬰等兄弟,有點當年四公子“食客三千”的風範。即使是官位更高的蕭何,也是處處袒護劉邦。

(信陵君魏公子無忌)

但是,劉邦畢竟不是信陵君,沒有那麼高的出身和資本,甚至在認識一個人之前,可能都對信陵君沒有更具體的瞭解。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後來被劉邦封為趙王的張耳。張耳早年是信陵君的門客,深受魏無忌的影響,後來娶了外黃的富婆為妻,於是也學起信陵君恩養門客。所以,劉邦年少時,曾經認張耳為“老大”,常常跟隨張耳遊俠,有時在老大家裡一住就是幾個月《史記.張耳傳》。無論劉邦先前知不知道,佩不佩服信陵君,至少追隨張耳後,沒少聽張耳說過這位老大的前老大的傳奇故事。當然,張耳本身也是受到信陵君的影響,比較識大局,因為張耳和陳餘後來擁立了趙王歇,被章邯,王離等圍在鉅鹿時,張耳是和趙王歇一起駐守,擁兵萬人的陳餘卻在旁邊觀望,陳餘可是和張耳有過命的交情,更何況還有名義上的領袖趙歇在城裡,張耳卻是不離不棄。所以,張耳在當時不但交遊很廣,還很得人心的。

(影視劇中的張耳)

張耳和陳餘鬧翻後,陳餘曾經對劉邦的使者說,要聯合對付項羽,就先出示張耳的人頭。此時,張耳在劉邦的軍中,身份卻已經調了個,但是劉邦沒有殺張耳,而是找了個像張耳的人殺了,給陳餘交待。劉邦沒殺張耳,一個是怕眾人寒心,另外一個可能共同認同信陵君裡的“義”了,劉邦可以危急時,踢兒子女兒下車,卻不能在利益面前,出賣兄弟,因為這會失去人心。無論是劉邦不殺張耳的“小義”,還是項羽殺了懷王,壞了“大義”,不可否認的是,在人們的意識形態中,無形的“義”往往影響著人心向背和歷史的進程。

(影視劇中的劉邦)

劉邦祭拜信陵君之時,大漢建立,劉邦在平叛了英布叛亂了後說:“秦始皇帝,楚隱王陳涉,魏安釐王,齊緡王,趙悼襄王皆絕無後,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無忌五家。”劉邦如此安排,這是因為當時六國文化未統一,做的收買人心之策。秦始皇統一過六國,漢制又是部分繼承了秦制,按照規格,二十家是合理的,其他的王是十家。但是,信陵君魏無忌畢竟不是魏國的王,劉邦卻安排了五家守冢,除了魏無忌當年的“竊符救趙”的大義,猶在人們心中外,當然也有劉邦的私心,這畢竟是他敬仰的當年老大的老大呀。


大飛熊ヽ騎士


當然是英雄氣魄上了,誰不佩服盜符救趙的魏無忌?戰國四公子另三人名不符實,趙勝是個政客,田文是個敗家子,黃歇到是輔佐了楚王,也沒事蹟。現在人知道春申君黃歇怕是從羋月傳了,跟大五十來歲的太后搞緋聞,你不得不佩服瞎編劇真是閉著眼瞎編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