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丨求生欲不強的城市,不配在珠江口待著

今天,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

這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大大縮短三座城市的距離。

從香港開車到珠海澳門,過去要三四個小時,如今只用45分鐘。

港珠澳大橋的設計壽命為120年,比國內其他橋樑多出了20年。

上個月,還扛住了17級的颱風“山竹”。

港珠澳大橋丨求生欲不強的城市,不配在珠江口待著

世界最長、綜合難度最大的跨海大橋

全長:55公里 設計壽命:120年

總投資:1000億元以上 橋墩數量:224個

然而,這座奇蹟之橋,從設想到通車用了35年。

35年,在建與不建、如何建和誰來建的爭論中山窮水盡。

35年,在橋型、著陸點和融資安排的利益博弈中峰迴路轉。

一座橋,看到了珠江口4座城市爆棚的求生欲。

第一幕:內地要建橋 vs 香港不想要

港珠澳大橋丨求生欲不強的城市,不配在珠江口待著

先從35年前說起。有個人叫胡應湘,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到中國內地投資的港商。

他很早就“北上”建廠,投資興建了虎門大橋、廣深高速等大牛項目。

然後他看中珠江口:這麼大的海域,這麼不方便,怎麼能沒個橋?

1983年,他提出伶仃洋大橋的建設方案。

港珠澳大橋丨求生欲不強的城市,不配在珠江口待著

胡應湘向珠海市政府大力推介伶仃洋大橋的方案,得到時任珠海市委書記梁廣大的支持。

珠海一直缺乏基礎設施,和珠江口對面的深圳比,珠海發展有點慢。於是珠海很早就意識到:

要發展,得有座跨境大橋。

1994年,伶仃洋大橋側引橋開始施工。

港珠澳大橋丨求生欲不強的城市,不配在珠江口待著

梁廣大跑去北京彙報,希望伶仃洋大橋連到香港,只要香港政府同意,不用他們出一分錢。

香港十分感動,然後拒絕了他。

因為香港臨近迴歸,港英政府才懶得管10年後的事兒。

珠海自己建了停、停了建,用7年才建完一段引橋,然後伶仃洋大橋還是夭折了。

港珠澳大橋丨求生欲不強的城市,不配在珠江口待著

但它異常重要,它就是港珠澳大橋的前身。

第二幕:香港的搖擺 vs 深圳的加入

到了1998年……

港珠澳大橋丨求生欲不強的城市,不配在珠江口待著

迴歸後,香港碰到了金融危機。樓房不火爆,樓頂才火爆。

放眼全國,危機四伏:

上海和長三角崛起,撼動著香港的地位;

廣東提出建“珠海中山隧道”,發展區域經濟;

深圳港口的集裝箱越來越多,華南物流老大地位難保;

……

香港像是個落魄的中年男人,瑟瑟發抖。

港珠澳大橋丨求生欲不強的城市,不配在珠江口待著

在這樣的內憂外患中,香港想起了之前的大橋策略:建橋,拉人。一改過往冷淡的態度,到處主張建橋。

2002年,香港內部也起了內訌。

港珠澳大橋丨求生欲不強的城市,不配在珠江口待著

這變成了香港“首富者聯盟”和第二、三、四大富豪聯盟的PK。

建,還是不建?除了香港內部,珠江口的幾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算盤:

港珠澳大橋丨求生欲不強的城市,不配在珠江口待著

最核心的爭議,發生在香港和深圳之間。

要不要拉一條線連接深圳,這就是著名的“單雙Y”之爭。

先來解釋一下,啥叫“單Y” 和“雙Y”。

單Y,一橋通三地,連接珠海、香港、澳門。雙Y,在前者基礎上,加一條線去深圳。

港珠澳大橋丨求生欲不強的城市,不配在珠江口待著

也就是說,深圳想加入,香港不同意。為啥?

深圳有鹽田港和蛇口港,兩個港口的物流貨運量直逼香港,如果橋連去了深圳,香港的物流老大地位不保。

李超人擁有鹽田集裝箱生意的近一半,但如果建橋,橋樑出口會靠近蛇口港,削弱了鹽田港的生意, 所以李超人堅決反對。

連大橋的名字,誰在第一個,各家都有各家的叫法。

港珠澳大橋丨求生欲不強的城市,不配在珠江口待著

最後,中央決定:單Y,深圳出局。

第三幕:這事兒還沒完

但你以為深圳就放棄了?那太小瞧這個為拼搏而生的城市了。

深圳還是擔心,這大橋搞了,人來的少了怎麼辦啊,不行!2006年,深圳有了新想法:深(圳)中(山)通道勢在必行,越快越好!

港珠澳大橋丨求生欲不強的城市,不配在珠江口待著

35年來,珠海一直是港珠澳大橋的“死忠粉”。為了不被珠三角拋棄,坐穩珠江西岸的龍頭城市,這座大橋太重要了。

澳門也開心,來旅遊吧!來旅遊吧!來旅遊吧!

儘管香港內部的爭議一直沒停過,但這不耽誤香港大橋高鐵一起上。要hold住國際金融和物流中心的地位,香港的征途,是去大嶼山填海。

……

1983年,胡應湘提出伶仃洋大橋方案。

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橋終於動工。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

江河入海口,自古故事多。

1座大橋,4座城市,35年風雨。在這個飛速奔跑著的時代,一著落後,著著落後,沒有誰能置身事外,城市更是如此。

大橋的意義不在當下,更在未來。1座大橋,看起來與你我關係不大,但城市長遠的發展,卻真正關乎城市裡生活的每個人。

珠江口的故事,遠沒有結束。

港珠澳大橋丨求生欲不強的城市,不配在珠江口待著

Yang, C. (2006). The geopolitics of cross-boundary governance in the Greater Peal River Delta, China: A case study of the proposed Hong Kong- Zhuhai - Macao Bridge. Political Geography,25, 817-835.

官華. (2015). 區域合作中的中央權威與區域協調——港珠澳大橋協調機制變遷案例. 地方財政研究, 8, 44-61.

孫賢亮. (2015). 港珠澳大橋調查:三城殊途 同歸一橋?端傳媒.

曾平標.(2018). 中國橋——港珠澳大橋興建始末. 中國作家, 2018年第4期.

央視網.(2013).《超級工程》第一集 港珠澳大橋. 魅力紀錄.

王雅媛.(2018). 港珠澳大橋通車,港資終成歷史. 華爾街見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