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工告訴你,港珠澳大橋建造有多難?丨觀注·林鳴

總工告訴你,港珠澳大橋建造有多難?丨觀注·林鳴


百字觀:這座大橋建了14年,比連續33次考上清華都難

10月23日上午,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作為媒體眼中的“新世界7大奇蹟之一”,橫跨伶仃洋,硬生生將香港、珠海和澳門三地連接在一起的這座大橋創下了多個世界紀錄:最長跨海大橋(55公里)、最長鋼鐵大橋(15公里的全鋼結構)、最長海底隧道(6.7公里)、最大沉管隧道、最精準深海之吻……總之,這座預計使用壽命超過120年的大橋,綜合技術難度最高!當然,從2004年成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到今年(2018年)建成,這座建設了14年的“超級工程”,一路走來,也遇到了很多超乎想象的困難與挑戰。對此,港珠澳大橋島隧總工林鳴稱:港珠澳大橋建造有多難?就像是連續33次考上清華的感覺!

總工告訴你,港珠澳大橋建造有多難?丨觀注·林鳴


善德注(一):面對老外的獅子大開口,他成就了中國史無前例的超級工程!

時間撥回到2005年,那一年建設港珠澳大橋計劃剛剛提出,但現實情況是,在沉管隧道領域,中國的技術還無法望及國際水平。

如此情況下,國外媒體都特別關注港珠澳大橋,其實就是因為一個字:“難”。工程體量之巨大,建設條件之複雜,是以往世界同類工程都沒有遇到的。

在當時,全國江河沉管隧道總長不超過4000米,而在此基礎上,光建立一個長5664米的外海沉管隧道,其費用之高、難度之大、風險之大,就嚇退了無數前來應標的公司!

可這個重擔,偏偏就落在了工程師林鳴身上。得到通知後,他一宿未眠。他知道,要建造港珠澳大橋,必須要突破三個難點:首先,港珠澳大橋需要建造一個外海沉管隧道,但在港珠澳大橋之前,全中國的沉管隧道工程加起來不到4公里。其次,這是我國第一次在外海環境下建沉管隧道,可以說是從零開始,從零跨越。最後,技術力量不夠,錢也不夠。

2007年,林鳴帶著工程師們,去全球各地橋樑工程考察,當時世界只有2條超過3公里的隧道,一個是歐洲的厄勒海峽隧道,還有一個是韓國釜山的巨加跨海大橋。

當林鳴帶著團隊來到釜山時,就向接待方誠懇地提出,能不能到附近去看一看他們的裝備,卻被拒絕了。無奈之下,考察團只有來到大概離工程300米左右的海面上,開了個船過了一下,用卡片機拍了幾張照片。

從釜山回來後,林鳴更加堅定一個決心:港珠澳大橋一定要找到世界上最好的,有外海沉管安裝經驗的公司來合作。

於是,他們找了當時世界上最好的一家荷蘭公司合作,人家開了個天價:1.5億歐元!當時約合15億人民幣。

談判過程異常艱難,最後一次談判時,林鳴妥協說:3億人民幣,一個框架,能不能提供給我們最重要的、風險最大的這部分的支持。

但是,荷蘭人戲謔地笑了笑:“我給你們唱首歌,唱首祈禱歌!”

與荷蘭人談崩後,林鳴帶領團隊自主攻關,解決了多個世界難題,最終實現了工程設計零借鑑、安裝零失誤。林鳴說:“我們所建設的不僅僅是香港迴歸後的世紀工程,更是大國的經濟宏圖,我們一定要立足自主創新!”

在幾乎空白的基礎上進行自主研發,林鳴和他的團隊面對的是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在伶仃洋水下50米深處,安裝成長達6.7公里的海底通道,需要將33節,每節重達8萬噸,長達180米,寬約38米,高11.4米的鋼筋混凝土管,完成高精度的海底對接。這一項施工的技術難度,堪比“海底穿針”。

總工告訴你,港珠澳大橋建造有多難?丨觀注·林鳴


2017年5月2日早晨日出時分,最後一節沉管的安裝,終於完成了,船上一片歡呼,世界最大的沉管隧道——港珠澳大橋沉管隧道順利合龍。

中國乃至世界各大媒體,都在為這項超級工程的完美落幕歡呼,而此時的林鳴,卻在焦急地等待最後的偏差測量結果。

偏差16公分,這於水密工程而言算是成功。而中國的設計師、工程師、包括瑞士、荷蘭的顧問……大多數人也認為滴水不漏,沒問題。

但林鳴說:不行,重來!

茫茫大海,暗流洶湧,把一個已經固定在深海基槽內、重達6000多噸的大傢伙重新吊起、重新對接,一旦出現差錯,後果不堪設想。

“算了吧。”

“還是算了吧!”

幾乎所有人都想說服林鳴罷手。

這時,林鳴內心出現一個聲音:如果不調整的話,會是自己職業生涯和人生裡,一個永遠的偏差。”

他把已經買了機票準備回家的外方工程師,又“抓”了回來。經過42小時的重新精調,偏差從16公分降到了不到2.5毫米!縮小了幾十倍的差距!

那一夜,他睡了10多年來的第一個安穩覺。

總工告訴你,港珠澳大橋建造有多難?丨觀注·林鳴


善德注(二):人生只有一個標準,只有一種態度

作為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經理、總工程師,面對工程創造的一個又一個“第一”,他表示:“不是說超級工程就超級態度,一般工程就一般態度。人生只有一個標準,只有一種態度,那就是不斷奔跑,把每件事做好。”這是人生信念的定格。

大橋建設期間,來港珠澳大橋考察的國內外專家不計其數。總有人問,為什麼中國能在一片空白的情況下建設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林鳴說:“即使我們的起步是0,我們往前走一步就會變成1。”從零到一,看起來只是一步,但卻是多少汗水、多少挑戰、多少個不眠之夜成就的一步。一次午飯後,林鳴帶領團隊就項目一個工程環節的可行性進行研討。討論激烈,卻一直沒有達成會議研討的成果目標。林鳴的習慣大家再熟悉不過——決不開沒有結果的會議,決不做沒有成效的討論。當討論終於柳暗花明,林鳴宣佈散會,叮囑大家吃點夜宵、早點休息之時,不想大家面面相覷,無奈地笑了起來:“哪還有夜宵?該吃早飯了!” 拉開會議室的厚窗簾,陽光灑滿了整個房間,已是第二天清晨六點多。

曾有記者問:“建設過程中,您什麼時候最難?”

林鳴說:“哪有什麼最難,每天都很難。我的工作,就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不斷突破難點。”

島隧項目副總工、林鳴的“弟子”之一高紀兵說,跟著師父幹,就一個字——“累”,但是累得值得,因為進步特別大。“跟他幹下來,什麼工程都能幹。”

對此,林鳴表示,幹大項目,必須勇於擔當、敢於犧牲。犧牲“小我”,才能成就“大我”。他還說:“人生在創造的時候很艱難,但不斷奔跑的人生才是最充實的人生。橋的價值在於承載,而人的價值在於擔當。我一輩子都在修橋,造好橋、做好事就是自己的人生價值。”(圖源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