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推進懸浮隧道技術 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林鳴率團訪大連理工

為推進懸浮隧道技術 港珠澳大橋總工程師林鳴率團訪大連理工

圖:產學研合作協議簽署現場網絡圖片

大公報消息 全球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前夕,中國交建總工程師、港珠澳大橋項目總經理林鳴率團訪問大連理工大學並簽署產學研合作協議,共同推進“懸浮隧道”工程技術研究工作。林鳴表示,“懸浮隧道”的研究方向完全得益於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建設的七年經驗。作為一項世界性難題,目前“懸浮隧道”在國內外的研究均屬起步階段,世界範圍內還沒有建成先例,相關研究擬於三至四年內完成,據悉供模型物理試驗的水池快將啟用。

簽約儀式上,中國交建總工程師林鳴與交通運輸部天津水運工程科學研究院院長張華勤、大連理工大學海岸和近海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董國海代表三方簽署“懸浮隧道”技術產學研合作協議。協議指出,三方將通過多形式、多層次技術交流,組建產學研合作團隊,在項目設置、資源配置、人才培養、成果共享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推進“懸浮隧道”工程技術研究工作。

沉管接駁擺脫水深限制

作為中國科協2018年發佈的中國面向未來的12個重點領域60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懸浮隧道”是繼“跨海大橋”、“海底沉管隧道”後又一種跨越深水域的創新型交通構築物,極具科學研究和市場應用前景。“懸浮隧道”將突破沉管隧道必須沉放在河床、海床的限制,實現海中懸浮穿越,這意味著一些水深超過百米、採用沉管隧道技術難以實現的跨海工程,有望通過架設“懸浮隧道”實現跨越。

“與已經沉放在海床上、沉放位置已經基本固定的沉管隧道不同,‘懸浮隧道’必須保持穩定,這樣才能保證行車安全。這也意味著懸浮隧道的研究集合了海洋工程和交通工程的各項難題,是一項多學科交叉的綜合研究,技術難度極高。”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常務副總工程師、“懸浮隧道”聯合研究小組常務副組長尹海卿介紹,早在上世紀60年代,海中“懸浮隧道”的設想就已經提出。不過到目前為止,“懸浮隧道”建設仍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沒有建成先例。

度身試驗水池即將啟用

今年6月13日,“懸浮隧道”工程技術研究在廣東珠海正式啟動。該研究將利用數學模型、物理模型、理論分析、設計評估等多種手段,開展“懸浮隧道”涉及的水動力與結構、錨固系統、連接結構、工程材料、施工工法及裝備等一系列專題研究,擬在工程理論、關鍵技術及施工裝備等方面形成多項突破,計劃用時三至四年完成。

該項目由中國交建牽頭,國內外七家一流的科研、設計和施工單位成立聯合研究組。目前,為“懸浮隧道”研究度身訂製的試驗水池即將啟用,這也標誌著該項目物理模型試驗部分將全面展開。“懸浮隧道”研究課題種類繁多,包括結構與設計方法研究、錨固支撐系統研究、接頭及接岸連接結構研究、施工工法及裝備研究、新材料開發與應用研究和《物理模型試驗指南》研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