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晉時期皮央東嘎一帶曾與「絲綢之路」沿線互通往來

考古專家:漢晉時期皮央東嘎一帶曾與“絲綢之路”沿線互通往來

漢晉時期皮央東嘎一帶曾與“絲綢之路”沿線互通往來

這是皮央東嘎墓葬遺址出土的部分器物(資料照片)。新華社發(霍巍 攝)

新華社拉薩8月21日電(記者春拉)記者從阿里聯合考古隊獲悉,隨著今年聯合考古工作的不斷推進,皮央東嘎墓葬遺址考古調查與發掘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出土了一批距今約2000年的珍貴文物。

“我們在一個出土的陶罐和木盒裡分別發現了疑似漢晉時期的小米和茶葉。同時還發現了一枚中亞風格的帶柄銅鏡。”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皮央東嘎遺址考古負責人霍巍教授說,這可能表明佛教時期以前,皮央東嘎一帶就曾與中原有著密切往來,同時也受到了周邊文明的影響。

皮央東嘎位於西藏阿里地區札達縣境內,是西藏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佛教石窟遺址。1994年以來,四川大學考古隊連續八次在該遺址進行考古調查與發掘,不僅發現了內容豐富的佛教石窟,還發現了一些史前時期的考古學遺存,為進一步瞭解西藏西部早期文明提供了重要實物線索。

“佛教時期之前還有很長的一段時期,歷史記載上把它叫做象雄時代。但是究竟有什麼樣的考古學證據能證明古老象雄的存在呢?我們的發現就是一個重要線索,因為地域和年代都很吻合,所以這裡很有可能與象雄文明有著密切聯繫。”霍巍說。

2018年,在國家文物局和西藏自治區文物局大力支持下,作為阿里聯合考古工作重點項目之一,由四川大學承擔的皮央東嘎遺址古墓葬調查與發掘工作於7月初正式啟動。

“今年我們計劃對新發現的兩處較大古墓葬開展考古發掘,目前我們已集中對其中一處墓地進行科學發掘,發現了近20多座墓葬,出土了帶柄銅釦、織物、陶器、珠飾等近70餘件(套)珍貴文物。”霍巍說,這次出土的文物與此前在皮央出土的漢晉時期文物年代基本一致,將有望進一步揭示豐富多彩的西部阿里史前文明。

據介紹,除了出土有反映當時當地人們生產和生活狀態的實物,這次考古發掘還發現了一些古人類精神活動層面留下的遺存。“例如,以馬、牛、羊等動物隨葬,把動物填埋在墓道中或墓室內作為隨葬品,這些習俗在敦煌吐蕃文獻中曾有所記載,但需要有更多出土實物去證明,今年我們在這個方面也有所突破。”霍巍說。

“短短一個月的發掘就出土瞭如此豐富的文物,接下來我們還計劃試掘其他幾個新發現的重要墓地。”霍巍說,按照國家文物局和西藏自治區文物局的總體部署,皮央東嘎遺址考古調查與發掘還將持續數年,這期間四川大學考古隊將在力圖摸清這一帶墓葬分佈範圍、基本面貌、文化內涵的同時,提出相應的保護規劃建議,“怎麼能把墓葬很好保存起來,成為皮央東嘎地區非常珍貴的一份歷史文化遺產,這也是我們後續的重點工作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