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論理68」奮鬥者是精神最爲富足的人

奮鬥者是精神最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正如馬克思所講:“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讚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2018年2月14日

「學習論理68」奮鬥者是精神最為富足的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只有奮鬥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奮鬥是艱辛的,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沒有艱辛就不是真正的奮鬥,我們要勇於在艱苦奮鬥中淨化靈魂、磨礪意志、堅定信念。奮鬥是長期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偉大事業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幾十代人持續奮鬥。”

的確,“兩個十五年”奮鬥目標高屋建瓴地為我們勾勒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藍圖,“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則洞察秋毫地定位了人民的需求、每一個普通人夢想的目標。如果說凝心聚力、精誠團結、謀之以眾是實現夢想的基礎,那麼不離不棄、孜孜以求、夙興夜寐的追求和奮鬥才是實現夢想的核心支撐。

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需要我們的不懈奮鬥。在此過程中,明確而堅定的理想信念成為奮鬥者的目標指引,耐心而專注的工匠精神成就奮鬥者的能力素養,革故鼎新的創新精神則成為奮鬥者的精神核心。

以明確而堅定的理想信念作為奮鬥者的導航之標

一艘紅船,孕育了黨的生命,一支隊伍,敢教日月換新天。回顧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成長曆程,真可謂大浪淘沙。在革命的歷程中,有背叛者、有脫離者,更有著擁有堅定理想信念的堅持者、踐行者、犧牲者,正是有了以實現共產主義,以中華民族擺脫深重災難、重獲獨立自由為己任的堅定理想信念,堅定的共產黨人們才能前赴後繼為這一理想不懈奮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理想、信念這兩個詞自古以來都是奮鬥者們行動的燈塔,從“士貴立志,志不立則無成”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從“人,只要有一種信念,有所追求,什麼艱苦都能忍受,什麼環境也都能適應”到“信念是鳥,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際,感覺到了光明,唱出了歌。”古今中外都對理想信念的指引作用不斷肯定。在現實情況下,擁有明確的理想信念,並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則並不是一件易事。中華民族是始終為了理想信念不斷奮鬥著的民族,歷史上我們創造過無比的輝煌,近代我們不斷抗爭著大變局的屈辱,當前我們構建著每一箇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追尋夢想,不斷奮鬥的道路上,理想信念始終散發著光輝,而這種光輝需要我們通過不斷地擦拭,不斷地蓄力去點亮。在新時代的征程中,面對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速放緩,面對國家經濟、制度結構改革的深水區,面對國際上單邊主義、非傳統不安全因素的抬頭,的確有人在懷疑我們的復興之路能否順利地走下去;在新時代的征程中,面對日益複雜的執政環境,面對日益繁多的各種誘惑,面對各種文化的不斷衝擊,的確有人在懷疑我們黨的自身建設能力、執政能力能否應對各種挑戰。面對這種種質疑,我們更應予以正面的回應: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不會改變,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共產黨理想信念與中華民族理想信念的高度一致性決定了我們每一個國家公民的個人理想應與國家、民族的夢想相融合,以共同奮鬥為理想,以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為理想。這樣的理想則更為明確、更為堅定、更為持久。

以耐心而專注的工匠精神打造奮鬥者的能力素養

當“差不多就得了”成為衡量工作標準的口頭禪,當“可以取個巧走個捷徑”成為看待工藝流程的“獨特”眼光,當“實在不行山寨一個”成為打造各種產品的創作起點,我們的產業創新之路、自主之路甚至國家的發展之路必然會被堵死。為了打破這種社會的所謂“常態”,為了消除各行各業的浮躁心理,工匠精神以其深刻的內涵和準確的價值定位,必然承擔打造奮鬥者精神和業務能力的雙重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勞動者,只要肯學肯幹肯鑽研,練就一身真本領,掌握一手好技術,就能立足崗位成長成才,就都能在勞動中發現廣闊的天地,在勞動中體現價值、展現風采、感受快樂。”敬業報國,匠心圓夢,在“中國製造2025”的時代背景下,每一箇中國的勞動者,尤其是被譽為“大國工匠”的製造業勞動者們都在以精益求精的精神打造中國製造業的輝煌。一部《厲害了,我的國》顯示了我國在裝備製造業、交通、物流、智能化等諸多方面舉世矚目的成就。工匠精神是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勞動者要踐行工匠精神,必須具備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精神內涵。無論是哪個行業,產品和服務的品質和靈魂都是體現行業競爭力的核心,而當前社會的浮躁心態所導致的“短、平、快”的發展模式則是打造各行業核心競爭力的最大障礙。在社會生產中,不僅製造業需要工匠精神的滋養,社會各行各業的勞動者都需要具有工匠精神。“工匠”意味深遠,代表著一個時代的氣質,與堅定、踏實、精益求精相連。以高等教育為例,雖然教師與產業工人表面上並沒有多少聯繫,但之所以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匠心”則更需要加以樹立。與工匠們把做的事看成有靈氣的生命體的理解不同,教師尤其是高校教師,本身所面對的就是有著豐富思想、觀點的學生,一個個年輕而鮮活靈動的思想需要走向成熟,需要引導和塑造。精細、嚴謹地將教育工作做到極致,不斷反思反省,追求實務精進的匠心精神,這是教育思想需秉持的應有之義。

以革故鼎新的創新精神作為奮鬥者的精神核心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傳統中國人對於自我思想不斷反省和變革的標準,“歸零”與“打破習慣”則成為當代中國人的日常行為準則。是否是一個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才,其根本因素是人的道德和能力素養,而關鍵因素則是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中國人傳統文化中的自省和革新精神影響著奮鬥者的道德素養,而當代基於龐大信息流基礎上的創新力和創造力則孕育著奮鬥者的創新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如果不走創新驅動道路,新舊動能不能順利轉換,是不可能真正強大起來的,只能是大而不強。強起來靠創新,創新靠人才。”用“日新月異”這個詞來衡量中國的發展變化最為貼切。其中的“新”和“異”都離不開創新精神的驅動。革故鼎新,中華民族每一項偉大成就都來自每一個個體在自身領域中的不斷創新進取。大到經濟體制改革、行政機構優化,小到日常生活行為習慣的變遷;從以前的各行業各領域“山寨”“複製”盛行,到今天中國自主知識產權、自主核心技術的品牌風靡世界,創新成為我們實現夢想的不竭動力。在為實現夢想而進行的奮鬥中,我們必須掌握創新這一利劍,以助我們披荊斬棘。創新不僅僅是思想上的天馬行空,更要具有“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的實踐策略。在新時代,人才的定義進一步拓展為了兼具創新精神及奮鬥意志,同時又以理想信念的實現為目標的一群人。這就需要我們既要有不斷打破陳規舊習的勇氣,又要有篳路藍縷的隱忍,既要有敢為天下先的豪氣,又要有多朋廣助的胸襟。

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用“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長風破浪會有時”三句詩詞昭示了中華民族的奮鬥歷史、奮鬥目標和奮鬥前景。作為精神最為富足的奮鬥者們,我們必將在這一偉大征程中體現自身的價值。

(作者: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人:丁瑞雪,包頭師範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