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公司對企業管理方式的貢獻

在1977年,32歲的埃裡森(Larry Ellison)同志跟另外兩個人創辦甲骨文的時候,這傢伙是個讀了三所大學都沒能畢業的輟學生。如果在我們中國的文化環境裡,這個人這輩子肯定廢了,30歲了基本上還是個社會閒散人士。那時候他靠什麼混飯呢?就是偶爾幫別人寫幾行程序。在那個年代寫軟件代碼的人就跟今天計算機工廠裡的組裝工人差不多,只是做一點輔助性的工作。

不過美國的文化不是先看你讀了幾個碩士或博士,也不是看你從哪個學校畢業的,只看你能做出什麼樣的成果。他們三個人一篇論文,讀完以後就覺得數據庫軟件有潛力,於是就開始策劃構建可商用的“關係型”數據庫。在當時還是比較低層次的“層次模型”和“網狀模型,,數據庫產品在市場上佔主要位置。“關係型”數據庫軟件革命才正要開始。

甲骨文公司對企業管理方式的貢獻

埃裡森他們讀的那篇開創歷史的論文其實早在1970年6月就發表出來了,IBM卻遲遲不搞這個項目(寫這篇論文的是IBM的一位工程師)。這是為什麼呢?他們認為“關係型”數據庫速度太慢,比不上當時落後的“層次型”數據庫。後來IBM雖然在3年之後(也就是1973年)終於啟動了新項目,研究“關係型”數據庫的實際可行性,但是卻遲遲不發佈這樣的產品,因為當時IBM的“層次型”數據庫賣得還不錯,如果推出“關係型”數據庫,牽涉到IBM很多人的自身利益。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三個“體制外”的人在1979年的夏季發佈了商用甲骨文產品,但是這個新數據庫產品不是很穩定,並缺少一些重要功能,但客戶還是有的。當時,美國中央情報局迫不及待地想買一套這樣的軟件來滿足他們的需求,但在諮詢了IBM公司之後,發現IBM並沒有可以商用的產品,所以中央情報局才聯繫了甲骨文。直到1983年,他們已經發布了甲骨文第三版,IBM才發佈了姍姍來遲的產品DB2。

甲骨文除了給世界帶來了“關係型”數據庫的革命,還帶來了一種新式的管理模式,區別於以前的目標管理,甲骨文這套管理模式叫做過程管理,目前西方絕大部分企業都用的過程管理模式,我們這裡卻運用得不多。

甲骨文公司對企業管理方式的貢獻

什麼叫過程管理呢?打個比方,以炒菜為例,把一道魚香肉絲炒到顧客滿意的程度就叫目標管理,這個讓顧客滿意是目標,至於過程,我們關心得非常少。那過程管理是什麼樣的呢?還是以上面炒魚香肉絲為例,他把炒這個菜的工序分為20道,第1個人切蔥花,第2個人切肉絲……第18個人倒2勺醬油,第19個人把火開到600攝氏度,第20個人炒3下。如果不好吃,就重新調整第2、第5、第9道工序;還不好吃,再重新調整第3、第7、第14道工序;依舊不好吃,再調第18、第19道工序。就這樣,經過無數次調整之後,第1001次的流程終於能夠炒出跟大廚師炒的一樣好吃的菜,到了這一步以後,在這個流程的要求下,蔥花的長度必須是1.1釐米,肉絲的長度必須是1.3釐米,醬油必須是2勺老抽。以後就按照這個第1001次調整的流程炒菜,每一個人都按照每一個工序的嚴格要求來做,千萬不能創新。記住,不需要你創新。每一個人都按照這個工序嚴格執行,至於魚香肉絲好不好吃這個結果,就不是我們關心的。只按照流程辦事而不管結果,就叫做過程管理。

那麼這兩種管理模式的優劣如何呢?在目標管理模式中,這個大廚師一走,就把什麼都帶走了。所以我們需要的是一套過程管理,這樣才能留住大廚師的手藝,此後我們根本就不需要大廚師了,而需要20個人(也叫螺絲釘)按照第1001次流程工序的要求來執行,最後炒出來的菜一定和那位走掉的大廚師水平一樣。現在有很多我國的老闆抱怨自己在為員工打工,因為在目標管理的模式下,他離不開這個大廚,不得不答應這個大廚很多的條件,一旦這個大廚走了這個企業就運轉不下去了。另外,目標管理無法修改,而過程管理可以修改,因為我們知道所有流程,這就是兩者最顯著的差別。我們很多軟件產品和高科技產品無法根據客戶要求進行修改的原因就是沒有這套流程,因此不知道怎麼修改。本來顧客喜歡吃甜的,這個大廚也就擅長做甜的,但有一天顧客都想吃辣的了,大廚表示,辣的我不會做,我只會做甜的,根本無法修改。但在過程管理中,只有調整放糖的那一道工序就可以了。最後,過程管理才能總結和積累出一套好的管理方式。像肯德基這樣的餐館,全世界都是一個味道,因為他也是過程管理,拿個雞腿,扔進油鍋,看錶。3分鐘撈起來,就可以了。而中國的餐館,做菜的技巧完全在大廚上,換一個人就做不出這個大廚能做的菜了。在高科技和密集型企業中,過程管理尤為重要,因為這些行業非常需要平時的積累的更新。

甲骨文公司對企業管理方式的貢獻

今天我們是企業要有持續競爭力,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有持續的競爭力呢?我國很多企業家認為,技術人才和市場需求的把控是企業保持持續競爭力的關鍵。而甲骨文的持續競爭力重視的是技術積累,而不是技術創新。什麼才是持續競爭力?那就是當外部環境變化之後,比如客人突然不喜歡吃鹹的魚香肉絲了,那麼我們就馬上調整第18道工序,只倒一勺醬油,而不是兩勺。如果顧客吃完很喜歡,我們就將這個一勺醬油的流程工序定下來,這就是技術的積累。因為每一次執行這個一勺醬油的流程工序就一定會得到客人的青睞,所以才能維持持續競爭力。如果靠大廚炒菜,端出來什麼菜就是什麼菜了,我們根本無法修改,必須叫大廚重炒一份不成的魚香肉絲,至於他怎麼炒的我們也不知道,下一次還能不能炒出同樣不鹹的魚香肉絲我們也不知道,由於客戶要的是隻放一勺醬油的魚香肉絲,大廚越創新越糟糕,從而使得產品缺乏持續競爭力。所以我們大量的人才資金不應去做產品,而應該去建立一套過程管理的流程工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