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擁兵50萬,爲什麼不稱帝?

你何必說謊何必那麼虛偽


同治三年六月,曾國藩的湘軍攻陷太平天國首都天京,曾國藩由此成為再造滿清的“中興第一名臣”。欽差大臣,協辦大學士,兩江總督曾國藩因天功賞加太子太保銜,賜封一等侯爵世襲罔替,賞戴雙眼花翎,浙江巡撫曾國荃賞太子太保銜,一等伯爵雙眼花翎,曾國藩的湘軍事業達到了巔峰。


封建社會功高蓋主的文臣武將一旦走到這一步就是他今後人生的分水嶺,如果聖意“羈縻”地好,最高統制者覺得他們在國家統一,政權建設方面無礙大局,而當事人的權力慾望又沒有極度膨脹,知道低調收斂,那麼他就能成為郭子儀,君臣和諧天地一家親,否則轉身就是主動或被動成為吳三桂,亂臣賊子人人可誅。

當曾國藩的勢力鼎盛之時,號稱“長江三千里無一艘不拽鄙人之旗號”,一人節制四省,湘系經營東南半壁江山多年,要想推翻清廷取而代之,真是易如反掌。慈禧本來就明防暗防著曾國藩,挑唆左宗棠和沈葆楨同曾國藩分庭抗禮,發動言官對曾國藩進行功訐,讓你曾國藩心存畏懼,使“夙夜只懼,最畏人言”的曾國藩夜不安眠。


讓朝廷猜忌的遠不止此,攻克金陵居然說沒有起獲太平天國的財物,在如此富庶的地區太平天國經營了十幾年,最後湘軍來了竟然說沒有拿到太平天國聖庫的半毛錢,簡直是拿朝廷開涮。又是擅自殺李秀成,為了“殺人滅口”,又是前腳剛說一網打盡,後腳發現幼天王是漏網之魚,凡此等等,監察御史的彈劾連篇累牘,立了大功的曾家兄弟一下子成了眾矢之的。

面對這種局面,曾國藩秉持“花未全開月未圓”的人生態度。湘軍將士有的是向其勸進當皇帝的,“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的紙條直接送達他手裡,曾國藩嚇得半天說不出話來,搓成一團嚥到肚裡。


曾國藩本人就是傳統的程朱理學先生,君臣父子綱常倫理在他的意識形態裡是不可逾越的。同樣是讀書人,王巢、洪秀全都是半路貨色,和曾國藩比是兩判雲泥。曾國藩六歲入學,從小在其祖父,父親的督導下受到過良好的教育,刻苦努力,勤於學業,二十載光陰苦讀,於道光十八年中進士點翰林,從此邁入仕途。

曾國藩在京做官仕途暢達,青雲直上,從道光二十年到道光二十七年榮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八年間連躍六品十二級,這在當時也不多見。對於從鄉野間走出來的曾國藩來說,真正是做到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從曾國藩的人生經歷看,他完全是屬於體制內的人物,是清帝國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者,是讀書人心目中的目標榜樣,是“皇恩浩蕩”的具體得益人,是儒生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畢生信念的成功踐行者。他心無旁騖地向郭子儀靠攏,坦然地“招之未嘗不來,麾之未嘗不去”,置禍福譭譽於度外,至於覬覦“皇帝”的春秋大夢,他發自內心地既不幹也不敢,有再多的軍隊也沒用。

曾國藩從巔峰轉身過來,頭等的事是如何全身而退,湘軍將領甚至自己對朝廷哪怕再有意見也得“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裁軍是必要的,而辭官需要火候,突然辭官容易被朝廷或別有用心的人當作自己憤慨之下甩烏沙帽而落下把柄。裁軍而不辭官,表明自己仍然一如既往替朝廷賣命,做好做到臣子的義務是曾國藩的本份。


深諳為官之道的曾國藩秉持著自己的人生哲學保身之道,受至終生,成為歷史上“處大位大權又享大名”而能最終保全的有數人物。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


看遍山川


我認為,曾國藩不造反稱帝的原因是“三個不足”。

一是兵力不足

上面這個問題的先決條件基本是錯的——曾國藩的湘軍哪有50萬,不要說50萬,連20萬都沒有,他實際能指揮的部隊,也就是曾國荃麾下大約5萬多人,最多加上一個未必很可靠的鮑超的霆軍,總共7萬人不到,哪裡來的50萬大軍?

湘軍的軍制和其它軍隊不同——募兵制,這導致湘軍的部隊只聽從招募他們的將領。即使曾國藩是湘軍的創始人,也無法全權指揮所有湘軍,如楊載福、左宗棠、多隆阿、李續宜。曾國藩要指揮這些部隊,也得通過他們的頭兒,自己無法直接指揮。另一方面,滿清朝廷又有意識的開始籠絡這些將軍。因此,曾國藩就算有心起兵,實力也不足。

二是野心不足

曾國藩主觀上缺乏造反的願望,他是孔孟之道教育出來的大儒,忠君思想從小就深入骨髓。攻克太平軍首都天京後,曾國藩身邊的第一謀士趙烈文曾半開玩笑,半認真試探曾國藩:“東南半室無主,曾翁豈有意乎?”曾國藩什麼反應呢?——半晌無語,不了了之。由此足見,這個念頭在曾的心裡必定也掀起過巨大波瀾。

三是膽量不足

曽國藩本有太平軍餘部幾十萬人可用於造反,但他膽兒不夠肥,不敢用。歷史記載,李秀成曾經許諾,如果曾國藩起兵,他願說服太平軍各路將領擁護曾國藩,共同反抗滿清。應該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誘惑。當時的太平軍餘部勢力還很強大:侍王李侍賢在浙江擁兵15萬,康王汪海洋和陳玉成舊部賴文光、陳德才分別擁兵10萬多,這對兵力不足的曾國藩來說,是個有效的補充。但曾國藩不得不考慮,自己剛才還在和太平軍生死搏殺,轉眼就合作成盟友,這個轉變速度太快,可能令自己的部下和太平軍都難以接受。再說了,自己才幾萬人,太平軍幾十萬,李秀成又是人中龍鳳,萬一無法控制,後果不堪設想。

總之,曾國藩綜合各方面考量,包括軍事實力,經濟條件,國內形勢,以及自己內心的鬥爭,最後時刻,他還是選擇當一箇中興名臣,而不是亂世梟雄。


腦洞大開的歷史


當皇帝的誘惑來自於“可以滿足各種慾望”,曾剃頭同學從來都是“每日三省吾身”滴,經常狠狠地在日記裡批判自己的慾望,註定不會為“慾望”而冒險。所以,造反滴全是那些沒有“格物、致知、修身”滴人。

曾國藩做事踏實,沒把握的事不做,另外就是一直以來受儒家思想,再有其實他沒那麼大的野心的。曾國藩後來做這麼猛,也是和他幾次受辱有關,沒有這幾次奇恥大辱,也就不會讓他奮起,所以我個人估計他其實自己本身野心沒那麼大。

哪些屈辱呢?當時他是朝廷大品大員,但是去了以後管不了這些老兵油子,這些地方將領,甚至有一次兵變,差點受傷受死,但是受辱是肯定的了。帶頭的士兵衝進他的衙門找他要打他甚至出人命,他只能跑到旁邊的屋子求開門,其實都是人家自己的人受指使的,但是也沒辦法。因此他最後痛下決心,一定要練成自己的兵,自己選人,聽從自己調遣,這才創建了新的湘軍。


李三萬的三萬裡


曾國藩從小受儒家文化影響,一心除暴安良忠君報國!大清朝有恩於曾國藩,曾國藩的理想是成為聖人不想做亂臣賊子!即使在位極人臣權傾朝野曾國藩也沒有過分的舉動,反而主動裁撤湘軍自剪羽翼,不得不說在那個動盪的時代需要像曾國藩李鴻章曾國藩等等這樣的人才!功過由後入評說!但是曾國藩李鴻章都是為中華民族做出貢獻的人,我們應該理性看待,不能因為一些做法而否定他們,他們是臣子還有歷史的侷限!換做別人不一定比他們做得好!


用戶50228068534


曾在國內稱帝絕無可能!中國文人最恨的是造反者,大清雖危而不至於倒,輿論,軍力者不利於曾。南方雖亂而北方安,曾若稱帝,大逆不道,為天下所不容!清廷一呼,勤王者甚眾,怎麼輪你當皇帝了,我們想當還沒當上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