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攝影師鏡頭裡的西藏之美


西藏具有絢麗多姿的自然景觀和風情萬種的人文景觀,巍峨的珠穆朗瑪、莊嚴的布達拉宮、迷人的神山聖湖、眾多的古寺古蹟、身著民族服裝的藏族人民,其恢弘的自然造化,廣袤的高原景色,獨特的民族風情和民族文化,無不令人心馳神往。

攝影家們的足跡遍佈西藏,將西藏的自然風光、文化教育、民風民俗等用相機記錄下來。攝影家們拍出的精美照片,不僅向世人展示了古老、美麗、神奇和正在迅速發展的西藏的真實面貌,以及雪域高原的獨特風情,同時它是讓世界瞭解西藏的又一扇窗戶。



今日客座攝影師:劉麗嘉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劉麗嘉

原西藏日報攝影記者。上世紀下半葉西藏攝影最為重要的作者之一 ── 淡出攝影界已有多年,現在退休在成都安享晚年。他上世紀60年代至2000年創作出了大量的攝影作品,他是這一時期拍攝西藏成績最為顯著的西藏專業攝影記者之一。他這一時期拍攝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歷史及藝術價值。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進入《西藏日報》攝影組後第一次拿起相機拍攝的劉麗嘉。1962年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張經武與藏族群眾交談》1963年8月21日羅布林卡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為西藏自治區成立新建布達拉宮廣場》1963年拉薩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慶祝共和國成立十四週年》1963年拉薩效區

拉薩郊區農民用莊稼將木製的小車裝扮成彩車慶祝國慶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川藏公路上的怒江鐵橋》(康藏公路通車時的鐵橋)1964年10月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北京鴨在拉薩》1963年(劉麗嘉處女作)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郵政藏文電報開通》1964年拉薩

為迎接西藏自治區成立,以拉薩為中心的郵政通信網已初步建成,建立了亦工亦農的鄉郵員制度,許多偏僻的鄉村也能及時瞭解黨的方針政策和互通信息。這是拉薩八角街郵電門市部首次開設方便群眾的藏文電報業務。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西藏自治區成立前夕,拉薩新大橋通車(右方鋼架橋為1954年通車的老橋)》1965年拉薩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給解放軍送信被叛亂分子挖去雙眼的佈德在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上》1965年9月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登山女英雄潘多》

1975年5月27日,36歲的潘多登上了珠穆朗瑪峰,她是我國第一個登上珠峰的女隊員。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大戰流沙河》1964年拉薩

拉薩幹部群眾星期日義務勞動大戰流沙河。夏天雨季將至,為了確保拉薩安全,各機關幹部積極參加義務勞動,疏通拉薩此條經布達拉西北側至西郊的流沙河上的積沙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精耕細作 平整土地》1973年貢噶縣前進區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草原上的帳蓬小學》1969年8月那曲縣紅旗公社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解放軍為列麥公社訓練民兵》 1973年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農奴的後代》1973年 列麥公社民辦小學的孩子們在學習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西藏農業學大寨的先進典型列麥公社的骨幹們》1972年隆子縣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藏族演員學演白毛女》 1973年拉薩(此作品入選1975年《中國攝影》第三期)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藏族演員學演白毛女》1973年拉薩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自治區藏劇團在拉薩市人民公園演出移植革命樣板戲“紅燈記”》

1975年5月1日 西藏藏劇團用藏劇的唱腔及藏語臺詞,用藏劇的形式表演《紅燈記》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才旦卓瑪在羅布林卡為群眾演出“翻身農奴把歌唱”》1965年拉薩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紅色娘子軍在拉薩郊區受歡迎》1975年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十週年的西藏民兵方隊》1975年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西藏自治區成立十週年,遊行的彩車通過拉薩人民路(現宇拓路)》1975年拉薩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熱烈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

1965年8月29日 拉薩各界一萬二千多人熱烈歡迎以國務院副總理謝富治為團長的中央代表團到達拉薩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翻身農奴用木榔頭平整土地》1964年12月 拉薩郊區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西藏數萬幹部群眾沉痛悼念毛澤東主席逝世》1976年拉薩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瞧這一家子》1973年拉薩

西藏運輸公司汽車三隊客車司機徐永順夫婦兩生有倆男四女,在西藏高原,徐師傅工作非常辛苦,但家庭生活非常甜蜜。徐師傅大女兒徐麗(中)1969年14歲時參軍,在醫院當護士。1997年劉麗嘉在採訪自治區六屆人大五次會議時,徐麗作為人大代表出席了會議,這時的徐麗肩扛上校軍銜。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拉薩雪居委員會業餘藏戲隊在勞動人民文化宮廣場演出傳統藏戲》1970年代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著藏裝的漢族兒童》1975年拉薩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七十年代初,客車行駛在色齊拉山上》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隆子縣列麥公社的羊群》1972年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通往革命壩的水渠》1973年

那個年代全國都在學習紅旗渠的經驗,西藏也不例外。這些人工修建的水渠,不僅為當時的糧食生產提供了保障,也是那個年代的最為明顯的符號之一。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藏族女礦工》1973年 馬查拉煤礦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熱烈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

1965年8月29日 拉薩各界一萬二千多人熱烈歡迎以國務院副總理謝富治為團長的中央代表團到達拉薩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西藏高原小麥豐收》1973年澎波農場(此作品入選1975年全國影展)

老西藏:真實的記錄 時間的重量


《歡送參加五屆人大的西藏代表》1978年拉薩

(車廂內右二:才旦卓瑪,著名歌唱家,時任西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右一:措姆,早期門巴歌手,時任西藏自治區婦聯副主任;右四:次仁拉姆,朗生互助組帶頭人,全國勞模,三八紅旗手)



劉麗嘉:真實的記錄 就是力量


與西藏結緣


1960年,即將高中畢業的劉麗嘉在自己的家鄉四川遂寧報考了西藏歌舞團,西藏歌舞團在遂寧主要招收以後從事話劇的話劇演員和能歌善舞的青年文藝愛好者,同時招收一名舞臺美術設計人員。劉麗嘉從小就對美術感興趣,在高中時代,就隨他們中學的老師在遂寧縣城的圍牆上畫大型宣傳畫《人民公社好》、《大鍊鋼鐵》等當時很流行的大型宣傳畫。中學老師得知西藏歌舞團招收舞臺美術設計,就推薦劉麗嘉去報考。因為當時西藏歌舞團承諾說,有些學員將送到上海戲劇學院去學習,劉麗嘉抓住了這個機會。面試劉麗嘉的老師是西藏歌舞團的一個樂隊指揮,之前他已從學校瞭解到劉麗嘉在美術方面很有天賦,面試時他自己做了一個造型,讓劉麗嘉畫張速寫表現一下。這對劉麗嘉來說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他用很短的時間畫了幾幅速寫。這位主考官用嘉許的口氣對劉麗嘉說,對你的感覺不錯,你回去等通知吧。劉麗嘉帶著輕鬆的心情回到了遂寧鄉下的老家。

1960年7月,正式的通知寄到了劉麗嘉的手上。西藏歌舞團這批錄取了二十二位學員,他們很快到遂寧縣城報到。7月底,他們一行到成都集中,住在成都人民北路,西藏工委的一個招待所裡。到了成都後,劉麗嘉向帶隊老師提出到上海戲劇學院學習的申請,帶隊老師說,不行了,現在西藏已經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民主改革,上級領導要求我們這批人要立即進藏,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每個人都要投入到民主改革的運動中去。


出發去拉薩


1960年8月1日,西藏歌舞團招收的二十二名學員從成都出發,乘火車於8月3日到達柳園,他們在柳園修整了一天。第二天,一輛解放卡車裝了兩噸糧食和二十二名學員一同從柳園出發,經敦煌,向拉薩進發。這輛人貨混裝的卡車有七八個女生,十來個男生,劉麗嘉當時二十週歲,是這批學員中年齡最大的,最小的只有十六歲。劉麗嘉被指定為這個學員班的班長。二十二名進藏的學員像沙丁魚一樣橫七豎八地躺在大米白麵上面。經過十三天的艱苦路程,大家終於平安到達了拉薩。

1960年9月,劉麗嘉就跟隨西藏歌舞團科班出身的諸韜老師學習舞臺美術,諸韜老師對劉麗嘉非常嚴格,系統地對他進行美術方面的教育及美術基本功的訓練,每天都有幾小時的石膏素描,還在室外寫生,同時在用光、造型及藝術理論方面對劉麗嘉進行系統教育。劉麗嘉在這 期間參與了西藏歌舞團佈景繪製和道具製作等工作。

1960年底,西藏開始搞文藝大整風運動,這批招收的學員絕大部分分配到拉薩各地的區縣去了,西藏歌舞團只留了兩個人,劉麗嘉是其中之一。這時,歌舞團的劇目明顯減少,劉麗嘉也沒有什麼事情可做。


進入《西藏日報》接觸攝影


1961年10月,《西藏日報》缺少美術編輯,就將劉麗嘉調入《西藏日報》美術副刊組做美術編輯,劉麗嘉跟隨當時《西藏日報》常舒泰老師學習報紙的版面設計,由於劉麗嘉聰明能幹、工作勤奮,很快就得到了副刊組老師的肯定。由於他有很好的美術基礎,這一時期,他還做了很多報紙刊頭、插畫、剪紙,用到《西藏日報》的版面設計當中。

《西藏日報》創刊於1956年4月22日,是從十八軍進藏部隊行軍路上馱運的圓盤機油印小報發展起來的。1960年5月,西藏日報社與新華社西藏分社合併辦公,統一使用採編力量,這一時期,攝影記者有:任用昭、陳珺、陳宗烈、馬競秋、馬鵬萬等。兩單位合併時期,任用昭任攝影組長。

1962年9月下旬,劉麗嘉作為見習夜班編輯,每晚都要等待中印自衛反擊戰新華社發的電訊新聞稿件,有時等到深夜一兩點,甚至三點,報紙都不能截稿。他身心疲憊,非常辛苦。但他依然堅持下來了。1962年初冬,西藏日報社與新華社西藏分社“分家”,攝影記者任用昭、馬鵬萬、馬競秋調新華社西藏分社。這對劉麗嘉來說就有機會調入《西藏日報》攝影組工作。1962年11月底,他向當時《西藏日報》攝影組的組長要求調入攝影組做一名攝影記者,他說:“這需要組織上的安排。”劉麗嘉當時很年輕,有衝勁,他就決定給西藏日報社的總編輯金沙同志寫一封信。金沙1960年4月從《人民日報》調到《西藏日報》任總編輯,平時給人的印象很威嚴。劉麗嘉在金沙晚上下班之前,將這封信送到了他家裡。交信前,他很平靜,交完信後,他心裡便七上八下起來。劉麗嘉想,如果金沙總編輯不批准,說不定還得批評他不安心本崗位工作,認為他好高騖遠。他想了很多很多,這一夜,劉麗嘉失眠了。出人意料的是,第二天一大早劉麗嘉剛上班,人事科科長史保善就通知他到攝影組報到。

他終於如願以償地調入攝影組工作了。到了攝影組,組長安排他主要負責暗房、沖洗膠捲、放大照片、保管攝影器材及耗材,包括管理記者拍攝的底片資料等工作。劉麗嘉開始學習暗房放大技術,配置D-72 、D-76顯影藥液及定影藥液。因為非常熱愛攝影工作,他自己到圖書館查找資料,到書店購買有關暗房技法及攝影方面的書籍,虛心向老攝影記者學習。劉麗嘉本來具有高中文化,很快便掌握了攝影、暗房、沖洗全套程序。


拍攝西藏38年


1963年初,劉麗嘉開始較為專業地拍攝西藏。《西藏日報》發稿時間是下午和晚上,上午一般沒什麼事情,劉麗嘉就利用這段時間到拉薩郊區進行採訪拍攝,那一時期,他學習了一些簡單的藏語,加上手語及自己的觀察也能按新聞五要素的要求進行拍攝,一些圖片也在《西藏日報》上發表。上世紀60年代初,西藏日報社級別劃分嚴格,有見習記者、記者、主力記者等不同級別,那時資深的記者才能署名本報記者某某某,而劉麗嘉連見習記者都不是,他在《西藏日報》上發表的照片只能署“本報通訊員”,但他依然堅持努力地去拍攝好他自己感興趣的題材。

1963年夏,他跟隨《人民畫報》攝影記者茹遂初到拉薩郊區的七一農場進行採訪,他看見了當時七一農場有很多北京鴨。當時劉麗嘉選擇了逆光進行拍攝,他認為通過逆光能更好地勾勒出這些鴨子的輪廓,增加畫面的美感。同時,也能更好地反映出被攝物的質感及人物造型的美感。由於當時劉麗嘉使用的相機不能進行測光,劉麗嘉就採用區域曝光法進行拍攝。他回到暗房中衝出底片後,激動地看到底片密度合適,反差均勻,顆粒細膩。他的處女作《北京鴨在拉薩》就這樣誕生了。此作品在張冠嶸老師的推薦下入選“1965年慶祝西藏自治區成立攝影藝術展”。這幅作品的入選,極大地堅定了他做好攝影工作的信心。

1965年,他拍攝了《拉薩新大橋通車》,這一影像是西藏自治區成立前夕各種慶祝活動中畫面較為完美的一幅優秀攝影作品,劉麗嘉採用高角度對稱構圖,將遊行慶祝的車隊與人群場面很完整地記錄了下來。畫面右邊1954年康藏公路通車時的鐵橋,也被拍攝下來。這幅作品畫面構圖完美,信息量大,是研究那個時期歷史的重要影像之一。

到2000年8月,劉麗嘉在藏工作四十年,採訪、拍攝了從張經武到郭金龍十幾位西藏自治區領導,拍過數萬張照片,發表、展覽、獲獎無數,年滿60歲光榮退休,將心愛的尼康FM2和尼康F3相機等所有公家的攝影器材交還西藏日報社。2003年8月劉麗嘉重返西藏旅遊,拍攝了《朝佛路上》等一批民俗風情照片。

(黃建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