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寫作十大妙法」讓你的新聞稿更加「搶眼」!



「導語寫作十大妙法」讓你的新聞稿更加“搶眼”!

有傳媒的地方,就有《新聞與寫作》!


新聞導語,簡單說就是新聞的開頭。隨著互聯網信息海量增長,以及傳播場景碎片化,新聞讀者常常面臨信息冗餘、信息選擇難的問題。因此,導語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基於這種情況,今天特別介紹十種導語寫作方法!

「导语写作十大妙法」让你的新闻稿更加“抢眼”!

01

抑揚頓挫法

音樂中的抑揚頓挫講究的是旋律,新聞中的抑揚頓挫講究的是對報道對象的表現手法,或先抑後揚,或先揚後抑,或名貶實褒,或名褒實貶,一起一伏,峰迴路轉,使人讀來耐人尋味。

【案例】美聯社1979年3月28日發了一條關於中國任丘油田的稿子,導語是這樣寫的:

在這裡,地面上燃料奇缺,農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來生火取暖、煮飯。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質學家們發現了大量石油和天燃氣。

先說任丘“地面上燃料奇缺”,顯然是抑。後說“發現了大量石油和天燃氣”,顯然是揚。先抑後揚,一抑一揚,“任丘油田”就是在這種抑揚頓挫中受到了人們的矚目。

02

特寫鏡頭法

拍電影離不了大量的特寫鏡頭,特寫鏡頭特別吸引人。導語寫作也可借鑑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法,採用一連串的特寫鏡頭,或截取有特點的片斷、情節,一開始就先聲奪人,牢牢吸引住讀者。

【案例】《湖北日報》1981年發表了一篇歌頌老師的消息,由於導語中用了一個“老師為學生送棉大衣”的特寫,感人極了。這則導語繪聲繪色地寫道:

9月初的一天早晨,從鍾祥縣開往武漢的長途汽車就要起動了。考取了北京大學的農家子弟柯洪雲歡歡喜喜地登上了汽車。這時,一位中年婦女急急忙忙地趕來,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們以為,這一定是這個學生的媽媽!可是,人們怎麼也沒有想到,這位婦女卻是柯洪雲的老師。

多好的老師!通過這個“送棉大衣”的特寫鏡頭,我們足以認識和接受了這位可敬可愛的老師。

03

曲徑通幽法

元代翁郎夫說:“山似論文不喜平”(《尚湖晚步》)。比喻文章要充滿激情,像高山似的有起伏。新聞導語要做到尺水興波、文短味長,曲折遷回地表達主題,不失為一種好的表現手法。

漢城奧運會乒乓球比賽,我國選手在進入決賽階段後的第一天便遭受了意想不到的嚴重挫折,一下子成了國內外輿論的焦點。如何報道這件事,中外記者在導語的表現手法上,有些不一樣。試看兩例:

【案例一】中國體育報9月29日電 奧運會乒乓球進入決賽階段後的第一天便風雲突變,在分組賽中表現較佳的中國選手江嘉良、陳龍燦、許增才在單打中均被淘汰,未能進入前4名。

【案例二】法新社漢城9月29日電 統治世界乒壇數十年的中國男子乒乓球隊今天在這裡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毀滅性失敗,這一嚴重挫折使中國人感到十分沮喪。

今天,乒乓球賽新聞層出不窮,倒黴的不僅限於中國人。但是,對中國人來說,這一天將作為黑色的星期四而永遠留在記憶中。

很顯然,《中國體育報》的導語單刀直入,簡明實在,一目瞭然。而法新社的導語並沒有直截了當地去寫誰失利、失利的後果等事實,而是恰當地運用了避實就虛的手法,把中國乒乓球男選手全軍覆沒這一新聞事實反映出的本質介紹給讀者。無疑,這一表虛內實、曲徑通幽的導語寫作手法,更能吸引人。

04

一張一弛法

射箭手最明白一個道理:放鬆弓弦正是為了拉緊弓弦。在新聞導語中,先寫正常的東西,寫人之常情,以喚起讀者的共鳴,然後急轉直下,矛頭直指問題,讓人警醒,此所謂“一張一弛法”。

【案例一】《人民日報》1982年5月15日消息《如此奇怪的“進出口”貿易》的導語,就是用的這樣的手法:

去年7月至10月,北京市二輕局和天津市塑料公司先後6次與港澳3家公司的商人簽約,購買了一批高壓聚乙烯。然而,這批“進口貨”是地道的國貨——北京產品,它無需經過海關口岸,根本就沒有離開過北京的倉庫,卻完全用外幣支付。

【案例二】進口產品本是非常正常的事,“進口”的產品卻是地地道道的本國本市的貨,這就非常不正常了。從非常正常到非常不正常,這一張一弛,就叫人有看頭了。

天下做女人的,誰不想當個健康孩子的母親!然而,事與願違的是,目前在我國,每出生1000名嬰孩中,就有13個是缺陷兒,使得不知有多少這種孩子的媽媽為此淚水漣漣,痛心疾首。

1988年6月26日《解放軍報》的這條消息導語,從媽媽的美好願望,到“痛心疾首”,反差如此之大,寫來更是具有人情味。

05

小中見大法

常言道:“一滴水可以反射出太陽的光芒。”從小處著手,從小事寫起,由小到大,小中見大,這樣的新聞導語往往真實可信,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案例】還在80年代中期,湖北省京山縣就非常重視減輕農民負擔的工作,1985年11月1日《光明日報》為此作了報道,導語是這樣寫的:

10月28日,記者在湖北省京山縣高湖街村的信用社前,看到一張因日曬水淋而褪色的廣告,內容是縣政府關於減輕農民不合理負擔的30條規定。該村農民七嘴八舌地告訴記者:20天前在這張佈告跟前圍得水洩不通,人們爭相閱讀,一片歡騰。

“我早就說,共產黨不會虧待我們種田人,這不是縣委心裡有我們!”一位老農這樣發表評論。該村有些農民本來因負擔過重曾要求退責任田,現在都已收回要求,安心種田了。

京山縣抓減輕農民負擔的工作是從今年6月開始的,到10月底止,全縣已減輕農民不合理負擔688萬元,佔原全部負擔的40%,人均減少15元9角。

這個導語由三個自然段組成。前兩個自然段為次導語,第三個自然段為主導語。次導語和主導語在結構上構思奇巧,環環相連,層層遞進,不斷昇華,互為因果。第一自然段寫一張褪色的廣告,是寫“小”。第二自然段寫廣告效應,是對“小”的提升。第三自然段寫全縣的減負工作,是“大”的表現。由一張廣告,到全縣工作,該篇“小中見大”的運筆技巧令人歎服。

06

先聲奪人法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這聲音若清脆、悅耳、有滋有味,必定會撩起人們的興趣。看戲是這樣,讀小說是這樣,瀏覽新聞亦是這樣。新聞導語本來就講究一個“導”字,短短一段文字,能夠做到開門“聞聲”,以“聲”導人,當然就會產生出不同凡響的藝術效果。

【案例】先進模範作報告,並不是什麼新鮮事,這樣的消息也容易寫得程序化。但《南方日報》1986年3月8日發的一條報告會消息,導語就寫得格外“熱鬧”:

“精彩,實在精彩!”“聽到李國橋不惜冒著危險在自己身上做抗瘧試驗時,我周圍的不少人流淚了。”“你有沒有注意,梁啟聖老師講他10多年來用自己的工資撫養黎、苗族學生那一段時,就被6次掌聲所打斷。”這是昨天上午省先模報告團在廣州中山紀念堂做首場報告以後,記者在人群中聽到的議論。

讀了這個導語,“聽”了與會者的議論,我想讀者一定是動心了,一定會在心裡說:這樣的報告太好了!

07

拉近時間法

新聞最講究的是時效性。時效性對記者的要求很高。由於人的精力和條件的限制,有時確實很難做到,但“很難做到”不等於做不到。對於已經發生了一段時間的“新聞”,只要我們開動腦筋,還是能夠想出辦法使“舊”聞翻“新”的。這辦法就是:尋找時間要素的最近點,寫出最新的新聞根據。

【案例】新華社電訊稿《上海把最後兩輛人力車送交博物館》就是這方面的一個範例。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發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車,受到了人力車工人的歡迎。不知由於何種原因,新華社駐地記者當時可能並沒有很在意這一件事。2月25日,當最後兩輛人力車被送進博物館時,新華社卻突然發出了一篇時效性極強的新聞稿(導語):

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後兩輛人力車送給了博物館。原來的人力車工人曾為此自動集會慶祝,感謝政府替他們挖掉了窮根,幫助他們走上了新的生活。

顯然,這條“今日新聞”是過去被耽誤了的“舊聞”翻“新”,是採寫者有意“等”出來的。由於有了鮮活的“今天”,發黴的“不久前”、“日前”終於沒了蹤影。這就是聰明記者的高明之處。

08

提問作答法

提出問題,回答問題,是新聞的一大功能。在導語中,把廣大讀者普遍關心的、感興趣的,新聞報道里已經解決了的問題,先用疑問句式鮮明地提出來,而後用事實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發人深思。

【案例】8點上班的鐘聲響過之後,中央國家機關多少人遲到?

6月9日到12日8時至8時30分,記者到中央國家機關8個部委門前作了一番觀察,發現各部委遲到人數最多的竟有371人,最少的也有124人。

難怪一位外地來京的同志說:“如果你早上8點準時到中央一些部委辦事,保準辦不成!”

這是1987年6月15日新華社電訊<>的導語,這條消息當時在讀者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消息至所以成功,關鍵就在於導語提出的問題非常敏感、突出,一開始就抓住了讀者的心。假若平鋪直敘地寫來“×日×分據記者觀察,一些中央國家機關上班遲到現象嚴重……”讀者就絕不會這麼關注。

09

有意重複法

重複可以產生旋律,重複可以產生美感。新聞導語最忌重複,顛三倒四地重複一句話,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版面,還會使讀者雲裡霧裡。然而,對於一些特殊的題材,有意識地重複一些關鍵詞語,導語相反會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85秒!拳王泰森擊敗挑戰者。85秒!歷史上最短的拳王衛冕戰。85秒!1300萬美元盡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華社華盛頓電《泰森:85秒衛冕成功》)

這是一條信息量很大的導語,除“85秒”表達的是同一信息外,其餘三句,每句都是一條信息。然而,在這些信息當中,唯有“85秒”這個紀錄,讓人震驚。因為這是當今兩大拳王之間的較量,85秒鐘獲勝,一般人想都不敢想。正因為如此,聰明的編輯在處理這條稿件時,特意重複使用了三個帶感嘆號的“85秒!”加深了讀者的印象。

10

化整為零法

人有閱讀習慣,文有審美要求。雖說目前還沒有一本教科書硬性規定一篇新聞導語只能寫多少字,但拉拉雜雜、黑糊糊一大片的導語肯定不受讀者歡迎。聰明的記者對新聞導語總是字字斟酌,稍長一點的,就來個化“整”為“零”,分段敘述,絕不一開頭就扔給讀者一塊“鐵板”。

【案例】1981年,電視系列片《馬可·波羅》在中國開拍,美聯社電訊稿的導語是這樣寫的:

儘管馬可·波羅在他那部寫於13世紀的名著中並沒有提到長城,但是,美國、意大利、中國合拍的電視系列片《馬可·波羅》仍從長城開拍。

昨天晚上,該片宣傳負責人恰克·潘恩特說,這部拍攝費高達2200萬美元的電視片是西方在中國實地拍攝的第一部藝術片。

一則導語,兩個自然段,有聲有色,有主有次,讀起來方便、自然、舒服。

(內容整理自互聯網)

歡迎加入新聞與寫作大家庭。

當你看到我所能看到的世界,你將重新認識整個世界。

1.如想看到紙質精彩內容,請致電:010-85201321

2.微課或微信支付相關問題,請致電:010-85201333

3.如想投稿,請e-mail至[email protected]

4.商務與廣告合作,請致電:010-85201320或給我們留言

5.其他問題添加小助手微信號:xwyxzxzs

「导语写作十大妙法」让你的新闻稿更加“抢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