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就「弱宋」的三大罪人:除了石敬瑭,居然還有宋太祖和宋太宗?

唐宋兩個王朝,大家習慣稱呼“強唐弱宋”,這個習慣性叫法基本上符合史實。有人就反駁了,理由就是宋朝的GDP很高、政治清明而且是抗元最持久的國家等等。

對於這些人找的這幾條理由,我在這裡強調下,宋朝這些優勢的確是存在過的,但也只能說明宋朝不“積貧”,卻依然否認不了宋朝積弱的基本史實。

造就“弱宋”的三大罪人:除了石敬瑭,居然還有宋太祖和宋太宗?

宋朝繼承的是後周的國本

兩宋國祚約三百二十年,從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到宋朝滅亡,實際上根本就未能實現傳統意義上中國的統一。再加上在與遼、金、元等對持中軍事力量和鬥爭中基本上處於弱勢,所以其“積弱”的形象也一直流傳至今。

造就“弱宋”的三大罪人:除了石敬瑭,居然還有宋太祖和宋太宗?

宋太祖趙匡胤(影視劇)

造成百年宋朝“積弱”的因素又很多很多,今天筆者僅從人物方面來講對宋朝積弱起決定性影響的作用。有這麼三個人,可以說是造就“弱宋”的三大罪人。

造就“弱宋”的三大罪人:除了石敬瑭,居然還有宋太祖和宋太宗?

後晉高祖:石敬瑭

第一當屬後晉開國皇帝的石敬瑭。

這個甘做“兒皇帝”的“漢奸”毫無爭議坐上第一把交椅。雖然現在我中華民族大融合了,但是依舊改變不了其歷史定位:出賣國家利益,甘當賣國賊。為了一己私利,不僅向遼太宗稱兒稱臣,還將燕雲十六州拱手相送。使我中原腹地北方門戶大開,完全失去了軍事上的屏蔽作用,而且使得契丹的騎兵進入我中原如履平地,不僅在軍事上威脅中原王朝,百姓也深受其害。更直接導致了宋太宗兩次大規模北伐的失敗。其後金國滅契丹繼承這些領土,元朝繼承這些北方門戶後,對宋朝的滅亡起著很大意義上推波助瀾的作用。所以說,石敬瑭,絕對是造就百年“弱宋第一人”。

造就“弱宋”的三大罪人:除了石敬瑭,居然還有宋太祖和宋太宗?

失去燕雲的屏蔽,契丹入侵中原來去自如

第二,應該要算上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不對吧?小編你搞錯了吧.......沒錯!說的就是太祖趙匡胤。趙匡胤建立宋朝,是其功,結束中原五代十國之亂,也可以算他一功(周世宗柴榮功勞更大)。但是功過得分開說,我覺得“弱宋”的種子就是他埋下去的。而究其根本就是因為趙匡胤本身是軍人出生,依靠手下的“黃袍加身”才竊取了周朝天下,因此出於這種心態,他“杯酒釋兵權”,並且重文抑武,讓兵不知將、將不知兵。並因此形成的“祖宗之法”讓後任皇帝遵循,間接上造成了宋朝百年軍事的疲軟。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造就“弱宋”的三大罪人:除了石敬瑭,居然還有宋太祖和宋太宗?

太祖杯酒釋兵權

第三、宋太宗趙匡義也脫不了干係。宋太宗發動的兩次北伐戰役,不僅使宋朝剛剛上升的國運遭到致命一擊,而且這兩次敗仗帶來的消極影響不可估量,這也直接促進了宋朝“內實外虛”的外交政策的形成和鞏固。宋太宗有雄心沒有錯,但是錯的是盲目地制定戰略計劃和戰術安排。第一次北伐,即幽州之戰,實際上有很多的軍事將領是反對的,因為畢竟剛剛降了北漢,部隊已經相當的疲乏。只有殿前都虞侯崔翰贊成乘勝北伐,好大喜功的宋太宗竟然接受了他的意見,命令樞密使曹彬調發各地屯兵。就這樣以疲憊之師御駕輕徵進行第一次北伐,結果早已可知,被遼軍大敗,在高梁河一戰中自己也差一點被俘。撿回小命後的太宗復仇心切,居然聽信賀令圖等人關於契丹主少國疑、國人怨疾的讒言,不顧宰相李至的反對,不顧糧草、軍械缺乏、北伐準備不足、開展勝算不多的實際情況,不和宰相商量,即決定兵發三路、大舉北伐(楊家將楊業也是在這場戰役中犧牲的),隨後又遭到大敗。

造就“弱宋”的三大罪人:除了石敬瑭,居然還有宋太祖和宋太宗?

宋太宗趙匡義

兩次北伐均以大敗而告終,宋太宗不思調整軍事政策,只能靠調整對內對外政策來應對。對內,發展經濟,對外,只能採取守勢,只要遼軍不再南侵,宋朝的皇帝就開心不已。

造就“弱宋”的三大罪人:除了石敬瑭,居然還有宋太祖和宋太宗?

宋朝被鄰國包圍,“弱宋”局面造就形成

所以說,除了石敬瑭,宋朝太祖太宗兩位開國之君的所思所想、所做所為基本上就決定了有宋一朝在軍事上的弱勢,這也是導致宋朝百年“積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