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縣:產業扶貧洞開農民增收新天地

點上面的“隴南成縣發佈”就可以訂閱哦!

成县:产业扶贫洞开农民增收新天地
成县:产业扶贫洞开农民增收新天地

近年來,成縣把產業扶貧作為整縣脫貧摘帽的根本之策,緊扣農民持續穩定增收這一核心,以“村有當家產業、戶有增收門路、人有一技之長”為目標,堅持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群眾勤勞之手同向發力,因戶施策、長短結合、種養結合,不斷提升產業收入在貧困戶家庭人均純收入中的佔比,增強自身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精準扶貧產業支撐體系初步形成,為實現整縣脫貧摘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成县:产业扶贫洞开农民增收新天地

一、下好產業扶貧“先手棋”,牢牢扎穩脫貧的“定海神針”。

高位推動。全縣上下牢固樹立“產業第一”的理念,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核心工程,由主要領導掛帥,成立產業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主要領導主持抓、分管領導親自抓、牽頭部門具體抓、聯繫部門分頭抓、鄉鎮村組直接抓、幫扶單位協助抓的“六抓”責任機制,形成了全縣一盤棋、上下齊心、部門聯動、齊頭並進抓產業脫貧的工作格局。高點謀劃。先後制定出臺了《成縣“十三五”農牧業發展規劃》《成縣關於精準推進產業扶貧確保群眾穩定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成縣加快中蜂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實施方案》《成縣扶持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實施方案(2018-2020年)》《成縣加快構建“4+2”產業扶貧體系助推脫貧攻堅實施方案》《成縣關於推進全縣“一村一品”》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從理順思路、完善政策、明確任務、增加投入、整合資源、扶持引導等方面入手強力推進。高效保障。採取“多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的辦法,多方破解資金難題,加大扶持力度,為產業扶貧注入強勁動力。同時,向全縣17個鄉鎮選派17名科技副鎮長和245名科技特派員,指導各鄉鎮做好產業發展工作。
高壓促動。將產業發展增收實績納入鄉鎮和縣直部門脫貧績效考核指標,推行縣級領導、縣直單位、鄉鎮、村、第一書記共同負責的“五級責任捆綁”機制,綜合運用聯合督查、行業督查和第三方評估等方式嚴督實查,促真落實出成效。

成县:产业扶贫洞开农民增收新天地

二、打造一主四輔“新格局”,夯實脫貧的“堅硬底盤”。堅持依託資源稟賦,發掘比較優勢,大力培育特色產業,逐步形成了以核桃產業為主導,養殖、中藥材、果蔬、油料產業為輔的“一主四輔”產業發展格局,農民人均特色產業收入佔到50%。

“四化”並舉做優核桃產業。堅持“規模化發展、品種化栽培、園藝化管理、產業化經營”的模式,一方面不斷擴張栽植規模、改良品種、狠抓綜合管護、加強機械採收,推動核桃產業提質增效,一方面深挖產品潛力,積極推進精深加工、倉儲銷售、冷鏈物流、品牌培育,延長產業鏈條,實現收益“最大化”“長久化”。目前,全縣已發展核桃50萬畝1100萬株,先後建成豐產示範園2萬多畝、採穗園2700多畝、苗木繁育圃5000多畝,建成核桃專業村200多個,發展萬畝核桃林帶11條。“成縣核桃”被認證為全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提檔升級做強養殖產業。深入推進養殖產業向集約化、設施化、規模化、生態化轉變。全縣已建成標準化規模養殖場320家,年飼養量達到208萬頭(只),實現產值1.86億元,養蜂量達到4.8萬箱,年產蜂蜜250噸,實現產值790萬元。提質增量做大中藥材產業。大力發展中藥飲片加工企業,推進藥食同源、藥食兩用食品開發和應用。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6.8萬畝,年採挖量3萬噸,實現產值0.8億元,建成以鑫園藥業有限公司等為主的中藥材生產及加工企業2家,打造中藥材示範點5個。多管齊下做精果蔬產業。結合縣域地理分佈,因地制宜,在公路主幹道沿線及川壩區打造蔬菜示範帶,在林區鄉鎮重點發展黑木耳、香菇等食用菌和魔芋種植,在全縣適宜區發展精品鮮果栽植,目前全縣果蔬種植面積達到10.84萬畝,產值超過1.8億元。
優化佈局做活油料產業。擴大油菜、油牡丹種植面積,大力發展油菜、油牡丹觀光農業,提高油料產業附加值。全縣油菜產業種植面積達到6.7萬畝,年產值4388萬元;油用牡丹種植面積達到6157畝,年產牡丹籽31噸,年產值140萬元。

成县:产业扶贫洞开农民增收新天地

三、壯大經營主體“主力軍”,驅動脫貧的“強力引擎”。龍頭企業輻射帶動。通過支持現有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積極引進帶動帶領強的龍頭企業,鼓勵致富能手、產業大戶、返鄉農民工、大學生、退伍軍人等興辦創辦企業等行之有效的方式,發力培育和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產業發展、脫貧攻堅中的引領帶動作用,全縣累計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27家。

農民合作社聯結帶動。制定《成縣貧困村農民合作社三年全覆蓋行動實施方案(2018-2020年)》,建立農民合作社發展聯席會議制度,落實“十到社”措施,採取定額補助、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等方式,扶持合作社規範提升。截止目前,全縣已組建專業合作社1062個,擁有成員6454人,帶動農戶19159戶,其中帶動貧困戶4788戶。102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和2個非建檔立卡深度貧困村已組建合作社412家,實現了貧困村至少兩個以上專業合作社目標。多元帶貧模式促農受益。對自我發展能力較弱的貧困戶,協調引導其與農業龍頭企業、專合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有效帶貧機制,積極探索合同訂單、保底收購、季節性用工、土地流轉、收益分成等利益聯結機制,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農戶數量和成效作為相關財政支農資金和項目審批、驗收的重要參考依據,既幫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競爭力,又增強其帶動農戶發展能力,讓更多農戶分享政策紅利。目前,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貧困戶1093戶3825人,加入合作社貧困戶3381戶11834人,家庭農場帶動貧困戶129戶451人,種養大戶帶動貧困戶185戶647人。

成县:产业扶贫洞开农民增收新天地

四、打好集體經濟“主動仗”,撐起脫貧的“攻堅底氣”。注資輸血強基礎。出臺《成縣關於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意見》,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累計投入資金2030萬元,用於扶持全縣245個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幫助解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第一桶金”。其中:安排1295萬元用於扶持104個貧困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使全縣貧困村集體經濟扶持資金至少都達到10萬元;在此基礎上著眼補齊非貧困村的差距,又安排745萬元,按照每村至少達到10萬元的標準,為全縣141個非貧困村一次性補齊村集體經濟發展資本金。三變活血破瓶頸。扶持引導各村級黨組織依託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以土地使用權、資產、知識產權等資源形式參股,採取“支部+龍頭企業+集體經濟+群眾+貧困戶”“支部+合作社+集體經濟+貧困戶”“支部+電商協會+集體經濟+農戶”等“黨組織+”脫貧帶富機制,通過“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模式,在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滾動增收的同時,扶持帶動群眾增收。實體造血增積累。推行“三鏈”建設做法,扶持引導各村級組織採取反租倒包、租賃承包、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流轉土地,獨立出資發展種植、養殖等優勢特色產業,增加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如,黃渚鎮清水村通過種植集觀光藥用為一體的木瓜海棠60畝,鐔河鄉鐔河村發展櫻桃套種草莓60畝,城關鎮柳埡村、拋沙鎮東營村、黃陳鎮下五郎村等8個村通過發展中藥材種植、中蜂養殖等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目前,全縣245個村集體積累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其中:104個貧困村入股實現分紅收入116.2萬元,每年收入達到2萬元以上的97個村,1- 2萬元的4個村,0.7-1萬元的3個村。

成县:产业扶贫洞开农民增收新天地

五、做活穩定增收“大文章”,打造脫貧的“鐵桿莊稼”。以持續增加貧困群眾家庭經營性收入和年內實現變現增收為目標,嚴格按照“兩個70%”和人均5000元、戶均2萬元的產業投資比例要求,大力扶持到戶到人產業,千方百計增加產業收入在群眾家庭人均純收入中的佔比。今年全縣共整合涉農資金1.79億元,安排用於貧困戶到戶到人扶持項目資金達到1.55億元,佔總整合資金的86.6%,到戶到人扶持項目資金中用於產業增收項目的資金達到1.1億元,佔到戶到人資金總量的71%,達到了統籌整合規定雙70%的要求,其中為 1487戶有產業發展願望和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落實到戶實物和配股資金總和達到戶均2.2萬元;為938戶易地扶貧搬遷戶落實到戶實物和配股資金總和達到戶均2.69萬元。

產業到戶以“業”生財。安排到戶種養殖產業補助資金3348萬元壯大做實增收產業,累計為貧困群眾發放仔豬8068頭,仔雞22.9萬隻,中蜂1.3萬箱,中藥材種子9660畝,栽植核桃苗424畝、花椒苗254畝、大櫻桃苗56.5畝,管護核桃10萬畝,病蟲害防治30萬畝,同時採取以秋補夏、複種套種模式補災損、促增收,複種黃豆920畝、蕎麥2.22萬畝。配股分紅以“股”生財。安排配股資金8001.8萬元,全部注入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其簽訂入股帶貧協議,引導全縣17鄉鎮245個村9407戶群眾按照不低於10%的比例取得保底分紅收入,共幫助群眾實現分紅收入800.18萬元。其中:為1487戶未脫貧戶戶均配股1.9萬元,為938戶易地扶貧搬遷戶戶均配股2.39萬元,為155戶鞏固提升戶戶均配股0.9萬元,為2014年退出的3104戶貧困戶戶均配股0.4萬元,為3878戶農村一、二類低保和特困供養人員戶均配股0.4萬元。就地送崗以“勞”生財。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帶動、農戶參與”的方式,在貧困群眾家門口建立“扶貧車間”,讓群眾就地就業,實現就業增收、照顧家庭、幹活三兼顧。目前,全縣已建成扶貧車間4個,把67名困難群眾變成了“車間工人”。同時,結合在全縣開展的重點企業幫助特殊困難人群專項行動,要求縣內所有企業、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和專業合作社優先吸收具備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就業,幫助其通過務工這一“短平快”途徑增加收入。
“三變”改革以“變”生財。結合農村“三變”改革探索形成了“三變+旅遊扶貧”“三變+生態休閒觀光業”“三變+中藥材產業扶貧”“三變+特色產業+生態旅遊”等多種發展模式,投入扶持發展資金1020萬元,實現土地資源變資產5833畝、資金變股金7187.7萬元,農民變股東9725戶。送技上門以“技”生財。立足產業發展和貧困戶需求,實施貧困戶能力素質提升項目,提高貧困戶科技應用率,使貧困戶熟練掌握農業實用技術,切實提升產業扶貧成效。去年以來,共安排各類培訓資金356萬元,培訓“兩後生”666名,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6410人次,開展“千名電商能手”培訓1萬人次,培養農村技能型“土專家”“田秀才”4300餘人,實現了戶均1名“科技明白人”目標。電商扶貧以“網”生財。積極推進電商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構建縣域電商生態系統,打通網店、平臺、就業、信息四條電商帶貧渠道。全縣共開辦各類網店、微店1127家,成立電商企業38家,物流快遞企業42家,建成電商平臺9個,縣、鄉兩級網貨供應平臺26家,農村淘寶服務站55個,引進第三方電子商務服務商1家,已有350個網店與3682戶貧困戶簽訂帶貧協議,幫助貧困戶銷售農產品3785.6萬元,全縣貧困人口通過電商人均增收685元。電商相關產業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11700餘人,其中貧困人口5300多人。

( 白永鋒 供稿)

監製:張平良

成县:产业扶贫洞开农民增收新天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