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形」 守住「魂」

清晨,走進江蘇省灌南縣李集鄉新民村,空氣清新、河水清澈、綠樹成蔭,一棟棟獨具特色的蘇北民居掩映其間,靜謐安詳。到了傍晚時分,這裡又是另外一番場景:孩子們在健身場地奔跑嬉戲,老年人在棋牌室下棋打牌,農家婦女們則在村文化廣場上大展舞姿,好不熱鬧。

“真是想不到,水泥路鋪到家門口,路兩邊都種上了果樹,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原來我們蘇北農村也能這麼漂亮。”談起這幾年村裡的變化,77歲的老黨員宗兆明滿臉自豪。

讓宗老讚不絕口的,還有村裡去年啟動建設的4500畝稻漁果基地。目前,基地蝦稻混養區第一期投放的小龍蝦已經全部捕撈銷售完畢,進入了水稻培育生長期。新民村黨支部書記孟德明介紹,這種新型種養模式,全年預計畝增收可達1000到2000元。

新民村是江蘇省首批省級特色田園鄉村試點,也是灌南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湧現出的一個典型。“鄉村振興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我們必須以強烈的使命感、緊迫感統籌推進農業農村工作,既要留住‘形’,也要守住‘魂’,努力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灌南縣委書記李振峰表示。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近年來,灌南縣積極引導農民發展稻漁綜合種養、食用菌、葡萄、淮山藥等現代高效農業,同時出臺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勵能人返鄉創業,帶頭致富。“家鄉給我提供了免費的辦公室和30畝養殖試驗基地,我就放心大膽地帶領著鄉親們幹。”去年初,受返鄉創業政策感召,張店鎮馬臺村的王祝林從印尼回到灌南發展淡水澳龍養殖。目前,他的養殖規模已擴大至100餘畝,帶動了近10戶農民走上致富道路,每戶農民增收3000~7000元。

不僅如此,灌南農業“接二連三”的步伐也在不斷加快。灌南工廠化食用菌生產企業有50餘家,產值超50億元,為返鄉農民工和農村留守婦女創造就業崗位1.8萬個,推動農民增收超5億元。全縣辦起230多家特色家庭農場,休閒觀光農業快速發展,預計今年農業觀光人數將突破100萬人次,農業旅遊收入超8億元。

農業經濟逐步變強,農民逐漸富裕,農村環境面貌也在不斷提升。近年來,灌南通過康居示範村創建、環境整治長效管護和美麗鄉村示範片區建設設點,完成了11個鄉鎮村莊佈局規劃調整,建成了農民集中居住小區85個,累計培育了2個國家級重點鎮和21個省級新農村、康居鄉村、水美鄉村等示範村,完成了全縣1370個自然村莊環境整治,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去年,灌南啟動全縣域美麗鄉村建設,圍繞整潔村全域覆蓋、重點村典型示範、精品村打造品牌、景觀帶彰顯效應四大任務,實施村(鎮)容村(鎮)貌美化、道路改造、河流整治、綠化提升、文化挖掘、保潔體系完善提升等六大工程,通過3年時間,將全縣所有村建成美麗鄉村。灌南縣委農工部部長王蘇東介紹,到2020年,全縣將建成150個重點村、20個精品村,打造100個鄉村振興示範村,積極爭取1~3個村入選第三批省級特色田園鄉村試點。

文化是鄉村的“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文化振興也是題中應有之義。該縣11個鄉鎮、238個村和社區全部建成農家書屋、村文化活動室及社戲大舞臺,同時廣泛實施“三送”工程,僅今年上半年送戲下鄉150多場,送電影下鄉1400餘場,送書下鄉上萬冊,村民們在自家門口就能看書讀報,欣賞到展示地方特色文化、宣傳本地道德模範典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彩文藝節目,鄉村文化活動空前繁榮。

留住“形” 守住“魂”
留住“形” 守住“魂”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