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名將孟珙

孟珙(1195年-1246年10月13日 ),字璞玉,號無庵居士 。隨州棗陽(今湖北棗陽)人,原籍絳州(今山西新絳)。南宋軍事家、統帥,民族英雄,抗金、抗蒙名將。左武衛將軍孟宗政第四子。

孟珙出身將門,曾祖孟安、祖父孟林都為岳飛部將。孟珙早年隨父抗金,並參與滅金的蔡州之戰。宋蒙戰爭爆發後,孟珙以一人之力統御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由於其在抵抗蒙古軍的傑出表現,被後世軍史家稱之"機動防禦大師"。 累官樞密都承旨、京西湖北路安撫制置使,四川宣撫使兼知夔州,封漢東郡開國公。淳佑四年(1244年),兼知江陵府。後以寧武軍節度使致仕。

淳佑六年(1246年),孟珙病逝,年五十二。後特贈太師、吉國公,諡號"忠襄"。

南宋名將孟珙

淳佑元年(1241年)春,孟珙改任京湖安撫制置大使兼夔州路制置大使,後進封漢東郡侯爵,兼任京湖安撫制置使,統領長江上游、中游的防務,正式成為南宋兩個戰區的主帥。縱宋朝300餘年,沒有任何一個武將能達到他的職權。儘管如此,孟珙依然盡心盡責地為國家出力。宋蒙戰爭的局面基本穩定下來後,孟珙開始著手建立整體性的防禦體系。

首先是大本營京湖戰區的建設。孟珙引用三國名將陸抗的話:"荊州,國之藩表,如其有虞,非但失一郡,當傾國爭之。若非增兵八萬併力備禦,雖韓、白復生,無所展巧。"他指出,長江從上游的秭歸到中游的壽昌(今湖北鄂州,並非宋時鄂州)防線漫長,既有渡口,又有關隘,處處防守的話令人堪憂,因此必須傾全國之力守住荊襄一帶。中游重鎮江陵城,四周都是良田,孟珙發現這個情況後認為這樣的平原沒有阻攔,敵人騎兵能夠很快到達城下。他親手繪製工程圖,組織軍民在江陵附近以沮、漳、漢三條河流為依託,建起堡壘和隘口。後來襄樊的失守直接導致南宋滅亡,證明了京湖對於南方政權的重要性。

其次是屯田。孟珙認為兵以衛民為天職,民以養兵為義務,兵與民相依為命,"立砦柵"與"安耕種"相輔相成。從秭歸到漢口,孟珙大興屯田,調夫築堰、募農給種,共有十八萬八千頃。屯田使得軍隊的後勤供應得到了充分保障,朝廷也降詔獎諭。

孟珙貢獻最大的是藩籬三層理論。他奏請朝廷,準備設立三層防線,第一層設在川東的涪州、萬州,第二層設在湘西北的鼎州、澧州,第三層則設在湘西南的辰、靖及廣西的桂州一帶。全稱"藩籬三層"。宋理宗對此也深表贊同,為了能更有力地支持孟珙的工作,宋理宗還特地撤銷了四川宣撫司,將孟珙的四川宣撫使改為夔州路制置大使兼屯田使。(宋制,宣撫使高於制置使)這樣四川制置司就只管利州、潼川府、成都府三路,四川成了三川,而剩下的一川被納入了孟珙的直接管理下。

"藩籬三層"是具有遠見卓識的,尤其是當時不被重視的第三道防線。孟珙已經指出蒙古軍從雲南、廣西迂迴進攻湖南的可能性。但是他反對朝廷隨意向廣西邊境派兵的做法,認為那裡遍佈少數民族部落,只需要擇人分佈數地,"使之分治生夷,險要形勢,隨宜措置,創關屯兵,積糧聚芻"即可,就算蒙古人入侵,如果得不到當地土著的支持,必然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而一味增兵,不但空費糧餉,甚至可能會激化同當地人的矛盾。果然,在孟珙去世六年後,忽必烈、兀良合臺等人過吐蕃、滅大理、入湖南,得到了應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