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面試官給我上的深刻一課-你這樣學英語就是在浪費時間

外企面試官給我上的深刻一課-你這樣學英語就是在浪費時間

一 外企面試中的數學題

記得大學畢業的時候,我曾經面試過一家非常知名的外企。當時面試官給我們出的一道題讓我銘記至今:

一個上歲數的國王打算把王國分給他的女兒們。王國裡每一個小國可以分配給任何一個女兒(當然也有可能多個小國分配給同一個女兒)。國王總共有5個小國、7個女兒,那麼一共有幾種分法?

面試官說完以後,我們都很納悶,明明是一個外企,不考察外語水平,怎麼讓我們算數學題呢?

雖然滿心疑惑,但是我們幾個應試者還是都非常努力地算了起來。

我當時記下了一些要點:5個小國、7個女兒,然後就開始在筆記本上開始畫圖,希望能趕緊答出這個題。

其他面試者也在抓耳撓腮地想著。

過了一會,面試官看我們都沒有給出答案,就又補充道:給你們一些提示,如果國王把德國分給了其中一個女兒,他還可以再把法國分給她。

面試官提示完以後,大家還得覺得很難,依然沒有給出答案。

到最後面試官只得把答案告訴了我們:

如果待分配的有5個物品,也就是這裡的小國,每一個都有7種可選項,那麼一共就有7x7x7x7x7種,即7的5次方種。其實這就是我們中學數學學的重複抽樣公式: N^n。

來參加面試的幾個人都恍然大悟。大家都是經過層層篩選才走到這個環節,對於這個數字基本常識,都是非常清楚的。那麼為什麼沒有人想到這個基本的數學概念呢?

後來我的面試結果可想而知。但是面試官最後和我們說的一席話卻讓我銘記至今,受益匪淺。

他說,為什麼要把一道數學題當成外企的面試題目呢?

實際上是要看應試者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

大家都被題目的表象迷惑了,覺得無從下手。但是要高效地解決問題,就必須具有在不同的環境下,能夠透過問題表象快速看到事件的深層結構的能力。這是我們公司最看重的,所以會拿這個題目來考察大家。

二 看我七十二變,認知的最大障礙

心理學家羅布,戈德斯也提到過相同的理念。

他把問題描述為表面特徵深層特徵兩個層次。表面特徵通常就是表面的,具體的要素;深層特徵就是對應的概念或技藝。

人們往往會被問題的表面細節分散注意力,沒有看到深層的特徵,他稱之為“認知的最大障礙。”

那麼回到英語學習中,我們每天都十分努力地記單詞,看美劇,聽廣播,刷題,但是我們的英語水平提高的卻很慢。

看起來似乎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們往往學習的時候都浮於表面,只滿足於記住某些單詞,背過某些句子,卻對這個表達背後正真起作用的基本知識置若罔聞。

就像孫悟空用金箍棒可以變出72種不同的東西,但是這些東西的本質都只是那根金箍,所以只要學會了如何使用金箍棒,自然就就學會了72變。

外企面試官給我上的深刻一課-你這樣學英語就是在浪費時間

這就是表象和本質的區別

我們往往都太急於求成,而不願意花時間在真正需要用心鑽研的地方。至於如何慢下來,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 學好英語 - 唯慢不破。

三 利用黃金思維圈,深入學習本質

我們如何才能夠看到一個具體問題的深層特徵呢?

最簡單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黃金思維圈”。

所謂“黃金思維圈”,其實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

它的基本應用便是,每當你做一件事情,首先要問為什麼,也就是為什麼要這樣做。成甲老師曾經在《好好學習》裡提到“黃金思維圈”是幫助他們員工快速成長,讓員工們印象最深,影響最大,幫助最立杆見影的方法。

黃金思維圈有三個層面,

分別是What層面,也就是事物的表象,也就是我們具體做的一件事情;第二個層面是How層面,也就是我們如何實現要做的事情,我們用到的一些方法和措施;第三個層面就是Why層面,我們為什麼要這就樣做。

外企面試官給我上的深刻一課-你這樣學英語就是在浪費時間

那麼在外語學習中,我們該如何應用黃金思維圈呢?

在這裡我們還是以老友記中的臺詞為例,來介紹一下我們的經驗。關於更多的老友記學習資料和心得,可以查看我的往期文章。

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出自老友記第一季第15集):

電視情境是Chandler的上司給他升職,但是被他拒絕了,因為他不想一輩子只做一個信息錄入員,他想做更“酷”的事情。於是辭職後他去做了職業測評,結果卻發現他最適合做的工作居然還是Data Processing的老本行。於是他覺得非常沮喪,對朋友們抱怨這件事情:

Chandler: Can you believe it? I mean, don't I seem like somebody who should be doing something really cool? You know, I just always pictured myself doing something...something.

真讓人難以置信。我難道不像是應該做一些更酷的事情的人呢?你知道,我一直都想象著自己能做這樣的事情...

1. What 層面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句子,don't I seem like somebody who should be doing something really cool

單純來看這句話裡面沒有生詞,也很容易理解,它表達的就是“我應該做一些更酷的事情”這樣一個意思。

這就是What層面,它表達了什麼意思

我們大多數學習都停留在了這個層面,認為只要把它背過就可以了。

但是我們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真正需要表達這樣一個意思的場景發生概率有多少呢?

大約不到1%吧。

所以當我們只是背過了這句話,而不懂得變通,那麼它就變成了“死知識”,因為我們沒有機會去練習和運用它。

也就是說,你花在背誦這句話的時間和精力都浪費掉了,它們就是所謂有“無效努力”。

2. How 層面

那麼怎麼樣才是正真有效的學習呢?

我們必須要再進一層,到How層面上來看。即它是如何表達的

我們會發現這句話裡用到了幾個固定句式,如seem like 看起來像,should be doing 應該幹某事。

那麼到這個層面上,我們其實能夠掌握和運用的知識就多了。比如當我們遇到需要表達“應該做什麼”的場景,我們就可以直接調用should be doing。比如當你想表達應該好好工作,你就可以說:

You should be working hard.

但是這樣的表達是對的嗎?

這就是How層面的侷限性,我們知道了一些固定句式,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要用這種表達方式,所以在實踐很有可能犯錯。

3 Why 層面

最後再來看一下Why層面,即為什麼要這麼表達。

在句中我們會發現它用的是should be doing 而不是should do, 這是為什麼呢?兩者有什麼區別呢?

其實should be doing是一個固定句式,強調在某個特定時間應該做的事情,而should do也指應該做什麼,但是不一定是在某個時間點要做的。

比如說,你要孝敬爸媽,就可以用should do,因為這個動作並不是在某個固定時間需要完成;而你要複習考試,就可能會用到should be doing,因為複習考試是在考試前的固定時間段完成的。

所以當我們瞭解了為什麼

要這麼表達之後,我們的理解會更加深入,也就可以在特定的情景下更準確,更高效地調用知識。

外企面試官給我上的深刻一課-你這樣學英語就是在浪費時間

四 總結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本篇文章的重點:

1. 要學好英語,就要透過知識的表面特徵,看到其深層結構,即基本知識。

2. 如何運用黃金思維圈,從三個層面獲取基本知識:

1)What 層面,它表達了什麼意思

2) How 層面,它是如何表達的

3) Why 層面,它為什麼要這樣表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