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面對工作中犯的錯誤-職場人的必修課


如何正確面對工作中犯的錯誤-職場人的必修課


一 我對錯誤的認識

記得多年前我大學畢業剛進入公司的時候,有一次因為對工作流程不瞭解,犯了一個很嚴重的錯誤,結果導致客戶向上級投訴。

記得當時我們工作小組開了個緊急的會議,來問責這件事情。我當時的心情可以說是羞愧難當,那時候我才真正理解“恨不能找個地縫鑽進去”這句話說的是多麼形象。

現在回想起來,那時作為一個菜鳥,我面對工作中犯的錯誤的心態是 - 痛苦,自責,愧疚。

再後來又過了兩年,隨著自己的工作閱歷慢慢積累起來,有了對自己是“資深員工”的身份認同。

對於我的工作,如果同事提出了不同看法,我會竭力地爭辯,為自己的觀點辯護。即便是內心裡可能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但為了維持形象,仍要“無理辯三分”。

那時候的自己不允許自己犯錯,認為那就是對自身價值的否認。

再後來工作時間越久,合作過和同事越多,我漸漸發現我這兩種對待錯誤的態度都是不可取的,對自己和工作都沒有好處。然而我也同時發現,持有這種態度的人,並不在少數。

二 正確面對錯誤的三點心得

通過觀察他們和反思自己,我逐漸改進自己面對錯誤的態度和做法,並且取得了一定的進步,在這裡分享給大家三點心得,希望能夠給職場中的你帶來一些啟發。

1. 承認錯誤,而不是選擇逃避。

犯錯誤會帶來痛苦,而人的本能會想盡辦法逃避痛苦,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卻是一個很糟糕的做法。

痛苦說明某些地方出了問題,我們應該直面痛苦,承認錯誤,才能夠從吸取教訓。

《原則》的作者瑞·達利歐曾經在書中提到,他對員工的態度是“犯錯誤情有可原,但不吸取教訓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你承認錯誤並且吸取教訓的做法,比隱瞞錯誤更加明智的,而且誠實的態度會讓別人更加信任你。

2. 分清批評是對人還是對事

《一分鐘經理人》中曾經提到過對錯誤“一分鐘更正”的概念。其實就是經理人如何對給犯了錯誤的員工給予反饋。

它提到了兩個組成部分,第一部分經理人要明確地批評員工的錯誤究竟是怎麼回事,要非常具體地分析問題出在哪裡。這一部分是對事不對人的,目的是讓員工意識到錯誤,但並不是否認員工的價值。第二部分要告訴員工,即使犯了錯,上級對對他們還是有信心的,希望他們能夠改正錯誤,爭取更好的表現。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不管你是批評者還是被批評者,分清楚批評是對人還是對事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我們是犯錯的那個人,當別人給我們批評的時候,不管他們表現的是不是像上面這個例子說的這樣(根據我自己的經驗,很多經理人都沒有做到這一點),我們都要對自己的能力和事件本身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判斷,不能因為別人的批評就盲目否認自己的價值。

如果我們是那個批評別人的人,就要分清楚什麼時候應該對人,什麼時候應該對事,以保證對方既能夠積極地改正錯誤,還不會打擊到他們的自信心。

3. 把失敗變成好事

《自我激勵的100種方法》的作者史蒂夫·錢德勒在書中提到過他的一個習慣,就是當自己遭遇挫折的時候問自己:

“如何讓麻煩為我所用?”

因為在他看來很多事情在發生時,看起來是壞事,但仔細回想,卻成了給人帶來成長的好事。

瑞達利歐也曾說過“我最欽佩那些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把失敗變成好事的人,我對他們的敬仰甚至超過對成功人士的敬仰。”

因為失敗是一個痛苦的過程,而成功是令人愉快的,所以與直接獲得成功相比,人先經歷失敗,再做出努力,最後獲得成功所面要的特質更為豐富。就像楊絳先生所說的,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鍊,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所以反思錯誤,把每一次錯誤都當成改進的機會,我們將實現更加迅速地成長。

三 結語

我現在工作中還是會犯錯誤,但是我會把注意力從擔心別人對我的評價,轉移到對真相的追求上面。

比如上個月我做了一個報告,領導看過之後說我的邏輯有問題,如果是以前我的第一反應一定會很不開心,而且極力否認自己的錯誤。因為我一直自認為自己的邏輯很好,而且之前也有很多人給過我這樣的反饋。

而現在我會把它當成給自己帶來進步的機會:

首先承認自己的邏輯可能真的有問題;

然後虛心地向領導請教是哪裡出了問題,便不要否認自己完成這件事情的能力;

最後反思問題是如何形成的,爭取更好地看清自己的問題,帶來成長,也就是把失敗把成好事。

就像托馬斯愛迪生說的:“我沒有失敗,我只是發現了一萬種不成功的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