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日、意的「軍國主義」帶給人類巨大災難,它是如何產生的呢?

德、日、意的“軍國主義”帶給人類巨大災難,它是如何產生的呢?

日本侵華戰犯

“軍國主義”這個詞彙是近代才出現的,每當我們讀到這個詞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就把它和窮兵黷武、軍事侵略、血腥屠殺聯繫起來。

“軍國主義”按照通俗理解就是:軍隊擁有一個國家,而不是國家擁有一個軍隊。從其含義來看,軍國主義國家的實際控制者,不是國家首腦或者人民,而是軍隊的首腦。

“軍國主義”這個詞彙,最早是在18世紀才流行起來的,它的英文名字叫:“Militarism”,世界上最早推行軍國主義的國家,是歐洲的普魯士王國,也即今天德國的前身。

德、日、意的“軍國主義”帶給人類巨大災難,它是如何產生的呢?

南京大屠殺遇難者

在18世紀中期,普魯士的皇帝弗里德里希一世繼位後,為了加強軍事實力,統一德國全境,開始在全國徵收軍事稅,並且進行大規模的徵兵,軍隊規模迅速擴大,致使國家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三都用於軍事開支。

依靠這種軍國主義的治理模式,普魯士迅速增強實力,特別是軍事實力。到19世紀中期,普魯士在分別對丹麥、法國和奧地利的三場戰爭中,都取得了勝利,將這三個國家趕出了德意志,統一了除了奧地利以外的整個德意志。

德、日、意的“軍國主義”帶給人類巨大災難,它是如何產生的呢?

侵華日軍暴行

在國家統一的基礎上,1871年,普魯士建立了德意志帝國,實行君主立憲制政體。這個帶有濃厚軍國主義色彩的帝國建立後,在後來的人類歷史發展中,掀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和第二次 世界大戰(1939—1945)。兩次世界大戰,其殘酷性和反動性,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因此,軍國主義精神是德國的罪惡根源和核心。

由普魯士發源的軍國主義思想,還蔓延到歐洲的意大利和亞洲的日本。

今天,如果我們到日本,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發現日本的不少歷史建築,還保留了濃厚的德國建築風格,如古老的東京車站和司法部大樓等。

德、日、意的“軍國主義”帶給人類巨大災難,它是如何產生的呢?

侵華日軍

日本自1868年明治維新時起,就以德國為學習對象,繼承了德國軍國主義思想和文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德意成為了堅定的盟國,給世界和人類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在日本明治維新初期,改革的主要推動者——伊藤博文(他被稱為“日本憲政之父”),專門到歐洲考察憲政。他先到的國家是英國,但他發現英國是議會掌握實權,國王沒有實權,不適合日本國情,而德國雖然也有議會,但是德國皇帝卻掌握國家立法行政大權,他認為德國的憲政比較適合日本,於是回國後就效法德國,制定了《明治憲法》。這部憲法規定的政治體制,完全繼承了德國的軍國主義思想。

德、日、意的“軍國主義”帶給人類巨大災難,它是如何產生的呢?

但是,日本的軍國主義和德國的軍國主義,還是存在區別的。日本的軍國主義的另一淵源,是古代中世紀的日本武士、武家當政和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精神是日本武士的世界觀、人生觀、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強調效忠君主、崇尚武藝及絕對服從等屬於封建社會的道德要求。

德、日、意的“軍國主義”帶給人類巨大災難,它是如何產生的呢?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

在明治維新期間成長起來的許多日本有名的武士,如: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伊藤博文、宇垣一成、東條英機、板垣徵四郎,都先後成為日本對外侵略戰爭的主力。特別是伊藤博文、宇垣一成、東條英機、板垣徵四郎四人,是自甲午中日戰爭到全面侵華戰爭的主要推動者,此四人對中國造成的災難和屈辱令國人沒齒難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