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共和國的興衰第五期:扎馬會戰

感謝各位看官能在百忙之中抽空收看小編的文章,小編也會不斷更新有內涵,有質量的文章。您的點贊評論與關注是小編堅持下去的源動力。本期為大家講述的是迦太基名將漢尼拔在坎尼會戰後,由於多次作戰,兵力得不到補充,不敢貿然進攻羅馬城。而羅馬統帥大西庇阿也派兵進攻迦太基本土腹地。雙方在迦太基南部的扎馬城進行決戰.

公元前202年10月19日,普布利烏斯·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阿非利加的)統率的羅馬軍隊(2.5-3萬步兵,6000-8000騎兵)在扎馬( 北非古城,在迦太基西南120公里處,今卡夫地區)附近與漢尼拔統率的迦太基軍隊(3.5萬步兵,2000-3000 騎兵,80頭戰象)在扎馬城下襬開陣勢。

羅馬共和國的興衰第五期:扎馬會戰

在扎馬會戰中,羅馬和迦太基投入的兵力旗鼓相當,各有四萬人左右,但騎兵的優勢在羅馬一邊。因為他們從努米底亞人那裡獲得了近10000名騎兵和步兵。漢尼拔軍隊的核心則是他的老兵,能征慣戰,是迦太基的主力軍。瑪哥的軍隊大多是僱傭兵,組織鬆散,戰鬥力很弱。漢尼拔在他的陣地前沿佈置了八十頭戰象,後面依次排成三個戰鬥行列,第一列由僱傭兵組成,第二列是利比亞人,第三列則由老兵組成,做為後備力量,騎兵安置在兩翼。針對漢尼拔的戰術,西庇阿則把自己的軍隊分成三個縱隊,即長槍兵、主力軍和後備隊等。在每個縱隊之前,西庇阿又佈置了一些輕裝部隊,手中握著標槍,以對付漢尼拔的戰象。意大利和努米底亞的騎兵則安置在兩翼。

羅馬共和國的興衰第五期:扎馬會戰

敵對兩軍戰鬥隊形編成的原則是:輕裝步兵在前,其後兩列橫隊是重裝步兵;兩翼是騎兵。羅馬人特別加強了自己戰鬥隊形的右翼,在此配置了4000-5000努米底亞騎兵;在左翼是2000-3000羅馬騎兵。迦太基人把自己的騎兵平均分配,而將戰象和輕裝步兵置前,並把戰鬥隊形的第二列橫隊配置在第一列之後200米。

為了同迦太基的戰象鬥爭,西庇阿指定了專門投擲手。受過訓練和具有經驗的羅馬軍隊在素質上超過迦太基軍隊.

羅馬共和國的興衰第五期:扎馬會戰

戰鬥由迦太基人發起,把戰象投入衝擊。但由於羅馬軍隊投擲手機智行動,並用喇叭和號角發出強烈的喧囂聲,致使迦太基戰象調頭回走,在步兵和騎兵隊伍中造成混亂。羅馬騎兵趁此轉入衝擊,爾後有意後退並將迦太基騎兵從戰場上吸引開。漢尼拔決心以自己的步兵包圍敵人兩翼,併為此使軍隊的兩列橫隊從兩翼開進。羅馬人也重複了這種機動,於是戰鬥成為戰線正面的衝突。在激烈戰鬥過程中,西庇阿命第二列橫隊的軍人--主力兵成大隊地前出至兩翼側並拉長戰鬥橫隊而包圍敵人。迦太基人由於受到從兩翼的衝擊, 開始後退。 羅馬人將最有經驗的軍人--後備兵投入戰鬥,編成方陣(10列)並衝擊由老兵組成的迦太基人的第二列橫隊。迦太基人經受住了這次突擊。但這時他們受到展開的羅馬騎兵從後方的衝擊,於是這就決定了交戰的結局。迦太基的軍隊被粉碎。其損失達萬人之眾。漢尼拔得以逃命。羅馬人共損失1500人。戰鬥看起來似乎在兵力上勢均力敵,但其實不然,漢尼拔戰法的精髓就在於兩翼騎兵的機動性和包夾,而這時候漢尼拔精銳騎兵努米底亞騎兵在意大利已幾乎損失殆盡,到非洲後雖有些許補充,但臨時拼湊的隊伍顯得不堪一擊,"萊利烏斯與馬西尼薩已將漢尼拔的騎兵逐出戰場並回頭衝擊迦太基軍的後方,

可見這支騎兵已不具備當年的雄風了,大量新加入的非洲步兵(主要是馬戈的部隊以及來自毛里塔尼亞、利古里亞、高盧、巴利阿里群島與利比亞的步兵)更是未戰先怯,直接導致了失敗。

在扎馬的交戰中第一次實行了戰鬥隊形的梯次配置,擴大了軍隊的機動能力。戰鬥隊形的第二列橫隊得以機動靈活打退突擊或向敵人翼側和後方實施突擊。戰鬥隊形的縱深增大了。不僅騎兵,而且成縱深梯次配置的步兵也成了機動的手段。對羅馬人勝利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是,交戰開始之前東努米底亞皇帝馬西尼薩轉到了他們一方,他強有力的騎兵在羅馬人的騎兵中造成了很大的優勢。所以勝利的天平偏向了羅馬軍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