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雲陽:一個小山村的「互助養老」探索

養老,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對農村的“三無”人員來說,情況更為棘手。沒有生活來源、沒有勞動能力、沒有法定贍養人,錢的問題政策兜底也許可以解決,但人的問題怎麼辦?在雲陽縣的一個小山村,記者看到了一種新的可能。

問題:脫貧難脫單農村單身漢養老怎麼辦?

10月下旬,秋意漸濃,一個細雨濛濛的下午,記者來到地處三峽庫區腹地的雲陽縣盤龍街道四民村。

村子離縣城有四十分鐘左右的車程,多為曲折山路。記者聽聞,十多年前,這裡是出了名的“光棍村”。2004年,全村209戶677人中就有42個單身漢。為啥?整個村的土地有2717畝,這裡面有2077畝都是荒山草地,加上那時不通公路,水利設施嚴重不足,75%的村民連飲水都十分困難,幾乎沒有姑娘願意嫁進來,村民只有花大錢去雲南等偏遠山區去聘媳婦,花不起錢的只有打光棍。

近幾年,在政府的幫扶下,村裡的路修通了,產業也發展起來了,種起了櫻桃,搞起了旅遊,還建了兩個大魚塘,實現了整體脫貧。村支書柯賢權告訴記者,截至2017年,村裡的人均收入達到了10400元,卻面臨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之前的單身漢過了適婚年齡,逐漸步入老年。他們的養老問題擺在了面前。

63歲的陳聯柏,年輕時因家庭負擔重,沒攢下來錢,也沒娶上媳婦,不過現在有政府的幫助,生活沒得問題。他對記者說:“我一個月有650塊錢的救助款,還有129塊錢的養老金,自己用是夠了,但老房子早就爛得不成樣子,也沒錢蓋新房,就一直借住在鄰居家。”

村裡和他情況差不多的還有十幾人,他們要麼年齡在60歲以上,要麼身體有殘疾。按照政策,D級危房的家庭,每戶可以拿到2.1萬元的建設補助款,如果是尋常人家,有了這筆錢自己再添一部分,起一間新房不是難事,但對這些沒有收入來源的老人來說卻很難。

探索:集中安置“互助養老”初現成效

怎麼辦?柯賢權帶著村支兩委一起商議,想到了一個辦法:將這十幾人的補助款集合起來,將房子集中修建,這樣就可以節約不少成本。

說幹就幹,今年初,一排10間整齊的磚瓦房在半山腰上拔地而起,房子下方是一畦畦碧綠的蔬菜,往上爬幾十步水泥臺階就是硬化公路。房子旁邊的壩壩上,還有嶄新的健身器材。“修房子一共花了23萬多,水電都弄好了,村裡還貼了點錢,給每間房配置了鍋、灶臺、床、馬桶等生活必需品。”柯賢權介紹到。

74歲的胡興發激動地對記者說:“我年輕時在外打工,老了在船上幹活,飄蕩了一輩子,沒想到還能住上新房子,還有這麼多伴兒一起。”

76歲的陳大珍和譚光穩是半路夫妻,倆人都沒有子女,在一起搭伴生活已經5年了,他們的房間裡堆滿了剛從地裡挖回來的紅苕,“她閒不住,總想幹點活。”譚光穩指著陳大珍,缺牙的嘴笑裂了。

同樣閒不住的還有68歲的周明全,他的房間門口擺著許多篾條和半成品揹簍,“竹子是山上砍來的,我還編得動,就不能歇著。”周明全自豪地說,自己3天可以編一個揹簍,一個可以賣40元錢。

老人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吃完早飯結伴去散步、趕場,又結伴回來吃飯睡午覺。誰有個頭疼腦熱,其他人幫忙買藥的買藥,做飯的做飯,其樂融融。

村委會幾乎每天都會派人來看看這些老人,油鹽醬醋米,缺了啥都會幫忙送上門,“每次我一來,嚯,壩壩裡頭比我們村委會還鬧熱。”柯賢權打趣道。

揮手和老人們作別時,雨已經漸漸歇了,誰的房間裡咿咿呀呀地播放著老戲,晚風吹起,村子裡飄起了裊裊炊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