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人合送1314元:「份子錢」是錢還是情分?

18人合送1314元:“份子钱”是钱还是情分?

這兩天,一則關於份子錢的新聞引起了諸多討論。

據媒體報道,前不久,重慶一家企業的員工小徐與男友結婚。婚宴當天,前來出席的一個同事代表給她轉賬,寫明金額1314元,告訴她這是部門18個同事的集體隨禮,祝願他們“一生一世相愛”。“他們結婚的時候,我最少也要隨禮300塊錢,可如今到我結婚,卻來這麼一出。”小徐說,看到紅包的那一刻,頓時有種被欺負的感覺。

18個同事居然包了一個1314元的紅包,確實有點拿不出手。你看你看,人均還不到百元,這在“份子錢”忽忽悠悠不斷走高的今天,多乎哉?不多也。

也難怪小徐心理有陰影。一來,這不符合“對等原則”。我給你們最少300塊,你們卻這麼對我,合適嗎?友誼的小船在高低錯落中,沒準兒就翻了。

二來,這也不符合“面子原則”。中國式婚禮最講究的,是面子。“翻譯”出來就是,你收到的紅包越大,給你紅包的朋友圈越大,則你的面子就越是舒展。平時可能還不怎麼計較,在婚喪嫁娶的“人生巔峰”,卻不能不計較。

如此看來,一個“份子錢”,實在是蘊藏著傳統中國的諸多秘密,很難以等閒視之。所謂“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有人勸小徐,這個事過去就算了,可問題是,這事非但很難“過去”,也不可能“算了”。

也即,“份子錢”固然代表的是情誼和祝福,就好比大家喝酒時的標準語體一樣:“啥也甭說了,都在酒裡”,按理說,不應該拿紅包薄厚作為衡量。但是,既然是“份子錢”,則其前提和基礎,正在於錢的數量。某種程度上講,錢數的多少與情分的厚薄,其實是一種正相關的關係。很多時候,“禮輕情意重”的說法,只是一種漂亮話而已。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很多中國人儘管平時十分節儉,但在婚喪嫁娶時卻十分捨得。無他,精神層面與物質世界的種種牽扯,讓人無奈,卻也很難掙脫。

這兩天,有媒體報道,10月份是婚禮旺季,從200元到600元乃至更多,隨禮的“份子錢”成為不少大學生的沉重負擔。某位從大一就開始“隨份子”的大學生說,還沒畢業,就給近30位同學隨過“份子”。

想象一下,在未來的歲月裡,這些已經隨出去的“份子錢”,又會帶來多少“對等回款”的期待,以及多少失望與不滿?即以小徐而言,其念念不忘之前她隨出去的300元,不也是一種隱隱的放貸心理?

現下要做的,不是去指責某一個人,也不是將事件歸結為某個與自己不睦同事的操弄。而是應該盡最大可能減少“份子錢”的貨幣價值、加持其情感表達的成分。

這樣的切割當然很難,但卻勢在必行。不然,愈來愈沉重的包袱,必然會壓垮一茬一茬的青年。

要明白,隨份子不是放貸,更不是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裡。本質上講,應該是一種人際之間的美好祝福。就像每個人人生旅途上不期而至的一樹燦爛或一朵嬌豔,表示到了,也領略到了,也就可以了。大家不妨繼續往前走,誰也不要有太多的負擔。果如此,彼此其實更輕鬆,也更自由,不會再被各種枷鎖牽繫折磨。

當然,凡事都需要一個開端。而開端,往往意味著很多人此前的“投入”,可能會無法收回。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舉凡新變發生,總會留下一個截面,有傷,有淚,更有多多少少的複雜情緒。從一個開闊的視野看,這些實在算不了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