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才恢復國籍,楊振寧對國家的貢獻,真的不是有些人想的那樣

2017年才取得國籍,楊振寧對國家的貢獻,真的不是有些人想的那樣!

說起楊振寧的時候,我們首先能夠想到他取得的那些非凡的成績,因為這不光是標誌著他個人能夠達到的一個高度,而且對於我們國家以及全世界的所有華人來說,都是一件令人振奮的事情。不過還有很多人懷有相當複雜的情緒,儘管他最後也選擇了回到國內,但是卻一直有人,在用異樣的眼光在審視著這位世界著名的科學家。

2017年才恢復國籍,楊振寧對國家的貢獻,真的不是有些人想的那樣

有很多人自以為懂得很多,在他們的心目中,無非就是有一件事橫在那裡。他們認為當年我們國家最需要相關的專家,錢學森能夠克服困難回來,楊振寧為什麼做不出這樣的選擇呢?其實這就是最讓他們耿耿於懷的一個地方。事實上當初的楊振寧,確實也是有自己的選擇,他也留在了美國,這就為那些人提供了對他口誅筆伐的依據。

2017年才恢復國籍,楊振寧對國家的貢獻,真的不是有些人想的那樣

最後我們也看到了,錢學森在國內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我們國家在原子彈以及導彈方面的巨大進步,其實比那些所謂的榮譽,更值得讓他欣慰。而留在美國的楊振寧,也是憑藉著自己的勤奮與努力,還獲得了諾貝爾獎。也許正是因為他的成就太多,所以那些人就一直不能釋懷,他們一直在想,如果他當初能夠回到國內的話,會為中國人爭得多大的榮譽呢?

2017年才恢復國籍,楊振寧對國家的貢獻,真的不是有些人想的那樣

然而這些人卻是隻瞭解了一些皮毛而已,並不瞭解其中的具體內情。首先他所學的知識,與錢學森並不是一回事,他的那些理論對於現代物理學的發展也許有很大促進作用,但是對於原子彈研究卻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再說了,我們國內當時的科研環境明顯是不夠的,即使他回來以後,沒有了那樣的平臺,他也是不可能取得日後那些成績的。

2017年才恢復國籍,楊振寧對國家的貢獻,真的不是有些人想的那樣

儘管他多年一直在國外發展,但卻密切關注著國內的一舉一動,畢竟他自己也明白,自己也是中國人。他當年有機會的時候,就告訴鄧小平同志,希望我們國家可以加大青少年的軟件教育,因為在國外通常都是15——18歲就已經開設了相關教育,而且事實證明是卓有成效的。正是他的這一建議,才使得我們的科大少年班得到了重視,也開設了計算機軟件方面的專業,現在來看,他的這個建議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017年才恢復國籍,楊振寧對國家的貢獻,真的不是有些人想的那樣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時候,香港中文大學就聘請他擔任了博文講座教授。到1998年的時候,他又在清華大學擔任教授。事實上對於科學家們來說,他們往往會考慮更高層次的東西,比如說造福全人類。也正是因為他的成績,才使得他破格於2017年恢復國籍,所以那些質疑他的人,可以放下成見了,因為他對我們國家的貢獻,真的不是你們所想的那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