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壽寶飛美景多,著名要數「小三峽」

寶飛,寶珠飛揚的地方

文 建華

現在說到寶飛,很多人馬上都會想到寶飛的“小三峽”。

仁壽寶飛美景多,著名要數“小三峽”

著名的散文家劉白羽以日記形式寫成了散文《長江三日》。文中把長江三峽的壯美描繪得呼之欲出。從中摘選出的《長江三峽》,進入了中學語文課本,深入閱讀者人心。作者對瞿塘峽描述到:“已進入瞿塘峽了。江隨壁轉,前面天空上露出一片金色陽光,像橫著一條金帶,其餘天空各處還是雲海茫茫。……瞿塘峽中,激流澎湃,濤如雷鳴,江面形成無數漩渦,船從漩渦中衝過,只聽得一片嘩啦啦的水聲……”; 對巫峽作者寫道:“如果說瞿塘峽像一道閘門,那麼巫峽簡直像江上一條迂迴曲折的畫廊。船隨山勢左一彎,右一轉,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你展開一幅絕好的風景畫。兩岸山勢奇絕,連綿不斷,巫山十二峰,各峰有各峰的姿態……峽急江陡,江面佈滿大大小小漩渦,船隻能緩緩行進,像一個在崇山峻嶺之間慢步前行的旅人”;最後對西陵峽,作者寫到:“西陵峽比較寬闊,但是江流至此變得特別兇惡,處處是急流,處處是險灘。船一下像流星隨著怒濤衝去,一下又繞著險灘迂迴浮進。最著名的三個險灘是:洩灘、青灘和崆嶺灘。初下洩灘,你看著那萬馬奔騰的江水會突然感到江水簡直是在旋轉不前,一千個、一萬個漩渦,使得"江津"號劇烈震動起來……”

文化名人餘秋雨也用深邃的眼光從文化的角度寫道“告別白帝城,便進入了長約二百公里的三峽。在水路上,二百公里可不算一個短距離。但是,你絕不會覺得造物主在作過於冗長的文章。這裡所匯聚的力度和美色,即便鋪排開去兩千公里,也不會讓人厭倦。

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每一個峽谷都濃縮得密密層層,再緩慢的行速也無法將它們化解開來。連臨照萬里的太陽和月亮,在這裡也擠挨不上。對此,一千五百年前的酈道元說得最好: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到寶飛鎮,隨便問一個路人,寶飛哪裡好玩,如果只說一個地點,他們定然會像餘秋雨回答外國人“中國最值得去的地方是三峽“一樣”,脫口而出“小三峽”。

三峽美名天下皆知,寶飛鎮居然有稱“小三峽”的 地方,還沒人反對它的傲慢和無禮,一定有它的道理。就憑“小三峽”這三個字,就足可以吸引住人,去看看。過了鎮頭的寶飛橋右轉,就進入了去“小三峽”的鄉村路。從這一刻開始,也就與“小三峽”搭上了情緣。

仁壽寶飛美景多,著名要數“小三峽”

整個鄉村路幾乎都是沿河逆流而上,這條河叫做清水河,小山峽就在這條河上。清水河又叫做寶珠溪,在光緒版的《仁壽縣誌》上有記載,寶飛場叫寶珠場,到底是先有寶珠溪,還是先有寶珠場,現在還真找不到可靠的依據了。沿河而上的鄉村小道,是水泥路面,平整,但窄小,彎多,草木茂盛的春夏前往,兩邊的野草灌木使勁的往路中間擠,車輛和行人就在這些草叢中穿梭,只能慢慢前行。人生急匆匆,難得此刻慢下來,舒展一下心情,何樂而不為。河水清澈平緩,漂浮在上的一片片竹葉,慢條斯理地順水而下,悄無聲息,好像瞌睡了一般。河兩岸翠竹掩映,亂石林立,鋪滿青苔,水邊小憩的白鷺等水鳥偶爾腳點溪水騰空而起,才讓人感受到靜謐中些許流動。水面盪漾,鳥飛林間,站在這樣一幅美麗的鄉村山水畫面前,多少煩惱都灰飛煙滅了。河面不寬,河道兩邊沒有人工修正,全是天然的凌亂,草木隨季節生長,除了夏秋洪水季節,清水河至寶飛橋一段的河水都是清澈,緩緩的流淌。河中央偶有鄉人撐著小漁船在河中漁業,也多有收穫;蹲在河灣竹林下垂釣的人,偶爾噴發出一股股嫋娜的香菸,表明他們釣魚是認真的,眼睛一定是死死盯住浮漂……。這樣的平靜,怎能與三峽的豪邁、粗狂媲美?!

仁壽寶飛美景多,著名要數“小三峽”

水泥道路走完,也就聽到小三峽的嘩嘩水流聲了。夏季雨水多,上面水聲很大,遠遠就能聽到。水泥路以前是沒有的,是最近有個成都的老總回鄉來,被小山峽的美景深深吸引,乾脆掏錢把水泥路修到了這裡,方便大家來往。

清水河上的小三峽是指飛泉峽、清固峽,天寶峽,三峽綿延5公里。順著水聲,就到了現在最方便到達的飛泉峽。這裡的老地名叫“罈子口”。顧名思義,河道中有像罈子口的自然景觀。這些天然形成的罈子口,不規則的分佈在河道中,大小不一。大的罈子口裡面,深不可測,就連最乾旱的年代,罈子口裡的水都未曾乾涸過。這些大的罈子口當然不敢造次;小的罈子口裡面安全,婦女兒童都可以到罈子口裡洗浴、玩水。罈子口是怎麼形成了,當地人也說不清楚,大自然的神奇,很多都無法說清。因為當年需要利用水力,在罈子口人工修建了一道弧形石堰,擋住了河水,讓他們規規矩矩的從旁邊的水道流過,完成當地百姓加工坊的任務後再流向下游。

仁壽寶飛美景多,著名要數“小三峽”

石堰不高,水流稍稍集聚,就會從石堰上面溢流出來,形成瀑布。淡水季節,水清見底,上面如處子般安靜的河水一翻越石堰就狡兔般的瘋狂起來了,蹦跳著,吵鬧著,爭先恐後的往下游跳,摔下堰口的河水激起浪花一朵朵,遊客們或站立或仰躺堰下的岩石上任由這瀑布沖洗,沖洗酷暑,沖洗憂煩,耳邊不自覺就回想起那首著名的歌曲來,“小小的一陣風呀慢慢的走過來,請你們歇歇腳呀暫時停下來,海上的浪花兒開呀我才到海邊來,原來嘛你也愛浪花才到海邊來……”

仁壽寶飛美景多,著名要數“小三峽”

離堰口幾米遠就是一條由20多塊山石修築的跳墩,方便行人過河。跳墩與兩岸的岩石臺階自然相連,兩岸高,中間低。跳墩的石塊和岸邊岩石打造的石階被行人和河水沖刷得光滑圓潤。跳墩之前是鳳陵、寶飛百姓來往的必經之道。因為就在河岸邊還有個簡易的水力加工坊,大家從四面八方雲集此地,利用水利加工坊完成農產品的初級加工。如今加工坊已作古,除了水道還在,其他物件蕩然無存。百姓也少有必經此路,跳墩和兩岸的石階成了遊客賞玩的景觀了。

既然號稱“小三峽”,當然要與形容詞“險,峻、奇”相連的。逆清水河而上,河道更窄,兩岸樹木竹林更茂盛,亂石更亂,河水更急,整個河道越發清幽神秘。當然也就越發驚險了。寶飛的小三峽,有三峽之風骨,卻因小,少了粗狂增加了精緻。如果說長江三峽是大氣磅礴的大家閨秀,寶飛的小三峽就是溫潤靦腆的“小家碧玉”。小三峽,還需要進一步開發,才能方便遊人遊玩。

仁壽寶飛美景多,著名要數“小三峽”

欣賞了小三峽的險峻,順流而下,就到了永清橋。此橋具體修建於何時,難以考據,大致推斷為清朝道光年間,現在已經列入市、縣兩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列了。

永清橋是一座石拱橋,長約55米,寬7米,高約12米,兩座大橋墩、三孔桃型狀大拱。中國是石拱橋的故鄉,神州大地,到處都有石拱橋,每個地方有每個地方的特色。永清橋因橋下設閘擋水,橋的上下游的河面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景象,上游,水深,緩緩流動,下游水淺,兩岸亂石林立,從閘門溢流出來的河水,獲得了自由似的,在亂石之間歡快的飛奔。橋的上游的水是一面平躺的玻璃鏡子,一過閘門,就摔得粉碎,河裡銀片閃耀。上游能坐竹筏吟唱:天地之悠悠;下游可漂流冒險,挑戰極限。橋面條石鋪成。傳說最後一塊收尾的石,俗名:剎尖石,所有工地上的施工人員的打造的石塊拿去安裝都不合適,最後聽說對面山間有位老人打磨了一塊石頭,大家去找老人要來,一安放,不厚不薄剛剛合適,從此石橋建成,歷經風雨,堅固如初。永清橋是鳳陵、寶飛百姓必經的交通要道,橋頭上下的臺階堅硬的條石留下的深淺不一的窩凼,就是它當年承載行人車馬的功勞記載。

仁壽寶飛美景多,著名要數“小三峽”

寶飛鎮所在的寶飛場,是一個榮威地界古老的場鎮之一,從過去到現在,一直商賈雲集,熱鬧非凡。寶飛場最早叫寶珠場,至今還有街道取名寶珠街。寶珠場到底有沒有寶珠,誰也沒真見過,但關於寶珠的傳說,知道的人很多。說是從前有個給財主家放牛的放牛娃,每天都要山上割幾背篼草喂牛。久而久之,他發現山上有個地方的一窩草很奇怪,他頭天去割了,第二天就長了起來。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放牛娃很驚訝,就偷偷的跑到山上去刨這窩草,想看過究竟。刨到草根底下,居然刨出一顆珠子來,珠子亮晃晃的,分外耀眼。放牛娃哪見過這種東西,自以為是寶物,連忙用爛布裹起,偷偷拿回老家給母親。

為了不被外人知道,是要把珠子藏起來的,藏哪裡呢?放牛娃的母親找了半天,最後只好把珠子埋在米缸裡。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從此米缸裡的米再也舀不完了。有了吃不完的米,放牛娃就不再給財主家放牛了,辭工回家和母親一起過日子。過了沒多久,放牛娃家有寶珠,藏在米缸裡,米吃不完的消息就傳到了財主耳朵裡。財主起了貪心,與狗腿子一起,找上門來,要搶放牛娃家的寶珠。放牛娃見鬥不過財主一夥人,情急之下把寶珠含在嘴裡。在爭鬥之中,放牛娃一不小心,就把寶珠吞進了肚裡。財主無奈,只好悻悻而去。但放牛娃自從吞了寶珠,就口渴得很,且越喝水越渴,不喝水就難受得要死。最後,他的母親不停地挑水都供不上了。放牛娃不想繼續連累母親,就跟著母親一直走到清水河邊,埋頭就在河裡喝了一口,哪知就這一口,清水河裡面的水就被吞掉了一大半。放牛娃還是渴,就乾脆站到河中央的一塊石頭上繼續喝水。放牛娃一時沒有站穩,掉在水裡,變成了一條龍,順流而下。母親見狀一路追趕,一路呼喊:我的兒呀,我的兒呀。龍也捨不得母親,一邊走一邊就地停留打轉,這樣前前後後一共打了七十二個轉,才戀戀不捨地順流遠去。從此放牛娃打轉的地方就成了清水河上的七十二個望娘灘。後人把放牛娃割草發現寶珠的地方取名寶珠場,放牛娃下河喝水變成龍打轉的地方取名回龍場。

仁壽寶飛美景多,著名要數“小三峽”

說到龍,位於寶飛鎮永谷村境內的七節龍山嶺就更是有趣了。所謂七節龍,就是指相連起來像一條龍的七個山頭。寶飛鎮屬典型的丘陵地帶,有山,不高也不峻,峰少嶺多。登上七節龍其中一節的“龍背”眺望,儘管現在山嶺上樹木竹林橫生且茂盛,但每個山頭的大體形狀還在,肉眼也能看出來,這七個山嶺從頭至尾成圓盤狀首尾相連,中間是幾堆蛋狀的光滑石頭。在第三節的山嶺中央,豎立著一大一小兩座有約20米高的石頭,光禿禿的稜角分明,掩藏在竹林中也霸氣外漏。傳說七節龍,盤踞在此是為了懷抱龍蛋孵化小龍,對面山上的猴子見著這些龍蛋,心裡一直癢癢。猴子始終是調皮的動物,總想去戲耍和偷吃那些可愛的龍蛋。猴子一動蛋,臥龍就要襲擊猴子。至於猴子敢不敢同龍挑戰,無需追究,同傳說較勁是件可笑的事。七節龍一動,就會引發寶飛及周邊地區的災害,民眾也要跟著遭殃。猴子不安分,總要伺機挑釁七節龍的龍蛋,七節龍為了保護龍蛋又偏不讓猴子,老百姓時不時的就因為這龍猴之爭而遭殃。久而久之,龍猴之爭就惹惱了天庭,天庭自然只處罰臥龍,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隨著兩道把天地照耀得雪亮的閃電,兩把利劍齊刷刷地從天而降,直插臥龍的背脊。也就是前文提到的竹林中的兩墩峻石。因兩峻石,一大一小,老百姓美其名曰“日月神劍”。天劍刺於龍背,臥龍自此靜臥不動,猴子也老實了,不再搗蛋,寶飛場也從此風調雨順。至今,已經化著岩石的龍蛋,猴子,臥龍的造型清晰可見。

仁壽寶飛美景多,著名要數“小三峽”

在永谷村委會辦公室附近,有一座易守難攻的山嶺,因早年被土匪盤踞,後人便叫做“土匪山”,大小石砌山寨門至今完好,長滿了青苔,和諧地融入到了滿山的樹木綠色之中。土匪山下就是有名的象鼻子溝,天然形成的象頭、象鼻子栩栩如生,像桂林的象鼻山的象鼻子一樣。象鼻溝裡面還有情人谷,有兩座岩石像情人一般相互依偎,用老百姓通俗的語言表達就是“像一男一女在親嘴兒”,於是就取了個好聽且溫馨的名字:情人谷。情人谷的旁邊是天鍾谷,因有座岩石像巨大的一座古鐘,故名天鍾谷。與土匪山對面而踞的就是轎頂山,形狀像兩個人抬著的轎子。轎頂山神奇就神奇在無論在哪個角度觀看,都能看到兩個人在抬轎子的形狀。

打開財富之門的鑰匙口山嶺,屹立清水河畔數百年的財神巨石佛像,形狀一高一矮很有江南民國風的老鷹橋(怪狀橋),都聚集在這周圍。如果說觀看財神石像需要一定想象力,那與之相對的花灣摩崖造像,經過當地老百姓多次雕琢,已是一尊形態飄逸、灑脫、可愛的彌勒佛了,佛像非常清晰,形象。

仁壽寶飛美景多,著名要數“小三峽”

說寶飛鎮是寶地,確實是寶地,緊鄰七節龍山嶺的就是著名的黃氏莊園,也稱黃百萬莊園,是仁壽規模最大的莊園。莊園經過荒唐歲月的摧殘,如今還有寬大的石階、鏤空的花窗、精美的石壁浮雕畫和部分老宅殘存。過去的有錢人是特別講究風水寶地的,大老闆黃勤生把自己的莊園修建在寶飛鎮,肯定有他的意圖。

黃勤生的莊園,現在是仁壽縣第七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黃勤生的莊園系列古建築建於清代,位於寶飛鎮永谷村二組。

黃勤生財力雄厚,是仁壽縣響噹噹的富豪。四川袍哥舵把子冷開泰1946年1月31日,在國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長孔樣熙的資助下,在成都組織了“漢華公司”,仿效銀行辦法,以股額小,利息厚籌集股款,黃勤生亦承認作股東,付出些股金,由此可見黃勤生當年的財力和社會地位。黃勤生曾任仁壽縣參議員,是仁壽縣民企的鼻祖,也是仁壽縣最大的地主,據說曾買地2000多畝。解放前,黃家擁有“仁壽第一家”溢美稱號。

仁壽寶飛美景多,著名要數“小三峽”

黃勤生的莊園是四座四合院構成。當然真正屬於黃勤生名下的,據老輩人講,只有最右邊的一座四合院,其餘三座是黃家其他子孫的,具體人物關係,隨著老輩人的離世,更加說不清楚了。所有四合院都是青石做地基,木材搭建主體,上面蓋素面青瓦。大富豪黃慶生之所以把莊園修建於此,除了故土情結以外,主要是看中了這裡的風水,古人是很講究陰宅和陽宅的風水的。據說這裡的風水,如果對面的山峰再略略高聳一些,是要出大人物的。

如今的四座莊園早已沒有了當年的風光。僅剩的舊址,也是破舊不堪了,如果不及時修復保護,很快就會在風雨中徹底消亡。整個龐大的莊園,現在被當地老百姓分而佔有之,昔日大財主的私有財產在新中國後都成了人民的財產。兩道氣派的大小長門如今被擁擠成了一道僅能勉強通過的窄小通道,通道上面的曾經熱鬧非凡的戲樓,消逝得無影無蹤。通過走廊就是一個寬闊的條石鋪設的院壩,正中是一道寬綽的石頭階梯與堂屋連接。大約一米高的階沿全是石板砌成,每塊石板都有精美的雕刻,圖案有龍鳳呈祥,有松鶴延年等等,在歲月和風雨的洗禮和人為無情的摧殘交互作用下,這些精美的石雕日漸模糊不清。

仁壽寶飛美景多,著名要數“小三峽”

為了便於排水,四合院的院壩都低於房屋約1米,院壩的正面和左右兩邊都修建有四五級臺階,方便上下。每個石墩,每根木柱都精心雕刻有不同的圖案。門窗更是製作巧妙,雕刻精彩。黃氏莊園建築還有兩個特色,一是所有房屋的簷角都有木雕造型裝飾,搭配和諧,毫無突兀之感。所有的簷口橫樑和檁木之間的支柱全是雕刻得栩栩如生的獅子,這些獅子早些年被利慾薰心的人悉數強行扣下拉賣掉了。

中國人對獅子的尊崇,與佛教的傳入有關。佛教很推崇獅子並大加宣揚獅子,隨著佛教從印度的傳入和盛行,獅子便在人們心目中成了高貴尊嚴的靈獸,國人亦很快從印度等地傳進雕刻石獅子藝術。明代後,石獅子雕刻藝術,不僅比唐代更加提高,而且人們生活中,對於石獅子雕刻這種精神藝術美的享受,其範圍亦比以前廣泛了。不僅宮殿、府第、陵寢, 甚至一些住宅, 都用石獅子守門。在門楣簷角、石欄杆等建築上也雕上石獅,作為裝飾。

黃氏莊園的第二個特色就是,所有的屋頂的都有“吊頂”,全是手工木藝,其彎曲角度就是現在很多機械都難以完成的。抬頭仰望僅存的這些精緻的吊頂飾物,不得不感嘆當年木工們的精湛手藝,這些吊頂房屋是現代千篇一律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的樓房無法比擬的。四合院的大多數房間還鋪設了木質地板,就是先在地面鋪設橫樑,再在橫樑上鋪上一層幾釐米厚的木板,這些地板離地約三四十釐米高,住在上面,免卻了雨季潮溼可能給身體帶來的疾患。踏步上面,這些地板“轟轟”作響,聲音低沉渾厚。

佔地數十畝的黃氏莊園,佈局合理,相互牽連,四座四合院的所有房屋想通,屋前的每條階簷通道都有雕刻精美圖案的木質欄杆連接,既美觀又呵護了過往行人的安全,所有的廊道都有天頂覆蓋,走完所有的廊道都不會被雨淋被日照。由此可見當年木工的手藝是多麼的精湛,他們的設計理念也是多麼的前衛。

從古宅出來,鐫刻在大門上的 “春煙半壁米家山,秋月一江蘇子賦”對聯,可以說是為整個莊園做了最好的註解,也濃厚了莊園的文化底蘊,以前富且雅的人不少。

米家山亦稱“米家山水”,是有由宋代米芾米友仁父子創立的山水畫樣式。宋代米芾善以水墨點染寫山川岩石,雲煙連綿、林木掩映,別具毓秀脫俗之風格。其子友仁繼承家學,並在山水技法上有所發展。世人稱其父子所畫山水為“米家山”。黃氏莊園坐落於此,猶如在春煙迷濛的山水之間,何等的清新雅緻。不遠處又是緩緩流淌的清水河,黃家人不願落俗為酒囊飯袋之人,自有高雅追求,蘇東坡辭賦聞名天下,清水河緩緩流淌哪是水呀,而是韻味無窮的蘇子賦。端坐于山水間,邀月對飲,燒酒喉壁流,辭賦心中過,何等的優雅!

寶飛鎮的清水河上,橋很多,如回龍橋,呂公橋,老鷹橋等等都有名氣和美麗傳說,走走看看,很有意思。行文至此,必須提一下,寶飛的景物好,人也好,現任永谷村的村主任就是一位很熱心的基層幹部,他冒著炎熱,汗流浹背地一直陪同筆者探訪寶飛的山山水水,並熱情講解。

寶飛鎮還有一處上個世紀70年代修建的水利工程——團魚咀渡槽,位於仁壽縣寶飛鎮與祿加鎮交界的果園村6社(今屬寶飛鎮),是黑龍灘水庫工程中六百座渡槽中很有名氣的一座。團魚咀渡槽是黑龍灘水庫渠系工程中最高的渡槽,高55.2米。該渡槽長310米 屬於荷載較輕的鋼筋混凝土U型薄殼梁式渡槽,渡槽成半圓型(U型)直牆結構,槽底寬2米、牆高3米、例牆平均厚度0.15米,墩高22.6-55.2米。

團魚咀渡槽,因修建在叫團魚咀這個地方而得名。據當地老百姓講,因為很多年以前,流淌在果園村的這條無名小河生產團魚,此處河流彎曲向外突出猶如嘴巴,故名團魚咀。團魚咀渡槽,共有17根高低不同的條石方形支墩。因為要跨越一條河流,如何修建立柱呢,設計人員經過實地考察,創新地提出,先在河上架橋,再在橋上修渡槽支墩。整個橋面共有4根渡槽支墩。其中第10號支墩處於河床中心,高達55.2米,全由條石安砌,橋的承重量非常大。經過計算,最後設計了一座三孔石拱橋。每根立柱下面的底座約5米寬。渡槽完工後,不僅節約了材料,保障了安全,而且還方便了當地老百姓出行,可謂一舉多得。

如今,由於實行退耕還林,團魚嘴渡槽下面的條石立柱掩藏在茂盛樹木和竹林中,當初的高大雄偉氣勢收斂了不少。團魚嘴渡槽如今矗立於一片蔥綠之中,圍繞立柱的青見等果木樹上掛滿了果實。遠望去,下面的小橋也僅可見到部分,走攏一看,石拱橋依然穩固,上面的4根巨型條石立柱穩穩的矗立在橋面上,支撐這橫空而過的渡槽。團魚嘴渡槽連接著寶飛鎮和祿加鎮。來自黑龍灘的清水源源不斷的經過渡槽,流向這些乾旱的地區,滋潤著這片土地。

寶飛確實是寶珠之地,這個寶珠隱藏在山水之間,隱藏在草木之中,只要輕輕揭起一角,就會光亮閃閃,曾經的放牛娃已化著龍,迴歸了大海;現在的寶飛,正等著另一個輕輕地揭起覆蓋寶珠幕布的放牛娃出現。你也許就是那個等待中的放牛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