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印记丨八路军渑池兵站纪念馆:抗日烽火中的红色驿站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一宁 通讯员 杜建成

10月22日,秋风习习,三门峡市渑池县城关镇东关小寨村,一处老院子门口“八路军渑池兵站纪念馆”10个大字凸显着历史的荣光。

纪念馆向南,依次是中共豫西特委扩大会议旧址、刘少奇旧居,它们共同组成了兵站建筑群。

“抗日战争时期,渑池处在陇海铁路和南韩公路的交会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走进纪念馆,就听见讲解员宋冉站在兵站交通示意图前向游客讲述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1938年春,豫东大片土地相继沦陷,河南形势日益严峻,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由郑州迁至洛阳。中共中央考虑到豫西一旦沦陷,就要组织力量在伏牛、桐柏山区展开游击战争,于是决定在洛阳设立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办事处(通称“八路军办事处”)。

同年10月,中央军委统战部负责人刘向三奉命带领一批干部和警卫人员从延安经西安办事处到达洛阳,建立“八路军驻洛通讯处”(1940年改为办事处,简称“洛八办”)。通讯处建立后,只留下十几名人员开展工作,其余的到渑池待命。考虑到渑池的战略位置,刘向三建议在此建立兵站。1938年11月,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渑池兵站在渑池东关小寨村建立。这是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设在豫西的一个公开机构。

“兵站先后接待了过往干部1000多人,转运了枪支弹药等大批军需物资,为抗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渑池县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上官丛蓉介绍,党的建设史上一部重要文献《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也诞生在这里。

1938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从延安出发到达渑池兵站。12月20日至26日,刘少奇在渑池主持召开豫西特委扩大干部会议,并决定在兵站举办训练班,培养党的地方干部。第一期训练班上,刘少奇讲授了中共党史,并首次宣讲了《共产党员的修养》。他撰写的《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随后被修订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

1940年5月,兵站奉命撤离,部分人员先行返回延安。7月,剩余人员全部撤回八路军总部。

“兵站在接待护送过境人员的同时,还积极开展抗日统战工作,不断发展壮大党的队伍。”上官丛蓉介绍,如今兵站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十几万人前来接受红色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