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故事中的這座「奇絕之山」,比宇宙還複雜,只有一人登上山頂

神話故事中的這座“奇絕之山”,比宇宙還複雜,只有一人登上山頂

中國神話故事中的集合中最奇異志怪的當屬《山海經》,山海經中記載了許多許多奇珍異獸奇山異水,其中又仙氣縈繞的洞天福地,有的山上長出來的草吃了終生不會感到飢餓。有的山上有樹,樹葉能隱身指路。但是在中國的神話故事之外有一座山,堪稱神話史上的奇絕之山,比宇宙還複雜,在沒有現代科技文化的加持下,全靠人的精神想象而出的山卻蓋過了那些只求一個人生極樂的仙山福地。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認識一下吧。

神話故事中的這座“奇絕之山”,比宇宙還複雜,只有一人登上山頂

這座山的名字叫做“須彌山”,是俗語“芥子納須彌,須彌生介子”的來源。也是《西遊記》中,佛祖所住的“靈山”藍本。我們看過《西遊記》的都知道,化作孫悟空的那塊石頭在“東勝神洲”的一座花果山上。唐僧取經還路過了一個叫做“西牛賀洲”的地方。然後一路降魔到了靈山取得真經。這裡提到的兩個地名,其實就是環繞須彌山的四大部洲中的兩個。

神話故事中的這座“奇絕之山”,比宇宙還複雜,只有一人登上山頂

須彌山傳說位於世界的中央,高八萬四千由旬(一由旬是一隻公牛一天)環繞它的四大部洲,也就是俗世人間共有四塊土地。分別是北邊的“北俱蘆洲”、東邊的“東勝神洲”、西邊的“西牛賀洲”、南邊的“南贍部洲”。須彌山就像《山海經》中的不周山支撐著天和地。山下是人,山上則依照等級從山腳到山頂分列諸天神佛。

神話故事中的這座“奇絕之山”,比宇宙還複雜,只有一人登上山頂

須彌山最早的概念不在中國而在印度,是印度種姓制度下等級分明的體現。但是從釋迦摩尼(如來佛祖)創立佛教脫離了印度教後。須彌山在佛教的概念就變得大不一樣。在佛教中,須彌山化作了了蓮花的形狀。佛陀言說,須彌山中納介子(沙塵),介子之中又有須彌萬千世界。這和微觀物理學的一些言論不謀而合:物質可以無窮小,再小的東西也有複雜的小世界。須彌山以一個蓮花的形狀被大洋圍繞。佛陀(釋迦摩尼)在蓮心中端坐。

神話故事中的這座“奇絕之山”,比宇宙還複雜,只有一人登上山頂

須彌山海中有須彌四洲:鬱單越(北)、弗婆提(東)、閻浮提(南)、瞿耶尼(西)四大洲(也稱“北俱蘆洲”、“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佛教中主張宇宙系由無數個世界所構成,一千個一世界稱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而我們經常聽到的三千世界就是小千、中千、大千的綜合。沒個小世界下風、水、金,山川、海湖,這一小世界就是俗世的人間。在三千世界的中間就是須彌山體。而須彌山體中的諸多介子,又是一個小世界。所有世界都是佛的化身,而佛陀金身在山頂。

神話故事中的這座“奇絕之山”,比宇宙還複雜,只有一人登上山頂

除了天人二界,須彌山下,在南閻浮洲(南贍部洲)之下,還有“地獄”,佛經中稱在南閻浮洲下一千由旬至四萬由旬間,有等活地獄至無間地獄的八熱地獄、八寒地獄。還有其他範圍內的小地獄。總之南贍部洲這個地方,上住羅剎,下有地獄,人鬼雜居。是佛陀普度最為繁忙的地方。

神話故事中的這座“奇絕之山”,比宇宙還複雜,只有一人登上山頂


在佛教傳道繁盛的我國,須彌山的概念也十分為人推崇,比如著名的須彌山石窟,隋唐時期開在的山壁佛像,以須彌命名。以及北京雍和宮前的須彌山造像水池。

神話故事中的這座“奇絕之山”,比宇宙還複雜,只有一人登上山頂

而在當今須彌山給的最重要的哲學意義,恐怕就在於那一句“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形容萬物之間沒有絕對的大小關係.有時要從事物表面說,有時要從道理上去領會。

謝謝閱讀,歡迎關注須彌山通史。小編在評論區等你。為你宵衣旰食,筆耕不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