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見最好的別人


《易經》: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見最好的別人

01

  •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由這句話演變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說法。

脾氣相投的人自然相處融洽,志同道合的人自然會聚在一起。

有一句俗話,“龍交龍,鳳交鳳,老鼠的朋友會打洞”,也是這個意思。

戰國時期,齊宣王喜歡招賢納士,於是讓淳于髡舉薦人才。

淳于髡一天之內接連向齊宣王推薦了七位賢人。

齊宣王很驚訝,就對淳于髡說:“人才是很難得的,賢人並不多見,現在你一天之內就推薦了七位,他們都可靠嗎?”

淳于髡回答說:“不能這樣說。要知道,同類的鳥兒總是聚在一起飛翔,同類的野獸總是聚在一起行動。

尋找柴胡、桔梗這類藥材,如果到水澤窪地去找,恐怕永遠也找不到;要是到山的背面去找,那就可以成車地找到,這是因為天下同類的事物,總是要相聚在一起的。

我淳于髡大概也算個賢人,所以讓我舉薦賢人,就如同在黃河裡取水,在燧石中取火一樣容易,我還要給您再推薦一些賢人,何止這七位!”

《易經》: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見最好的別人


02

  • 君子以厚德載物。


經常有人抱怨說,為什麼我遇不到好人和好的環境,其實,抱怨的同時,應該思考一下,是不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

古人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要從根本上提升自己。

不要去追一匹馬,用追馬的時間種草,待到春暖花開時,就會有一批駿馬任你挑選。

不要去刻意巴結一個人,用暫時沒有朋友的時間,去提升自己的德行,待到時機成熟時,就會有很多朋友與你同行。

用人情做出來的朋友只是暫時的,用厚德吸引來的朋友才是長久的。

豐富自己比取悅他人更有力量。

做個溫暖的人,用加法的方式去愛人,用減法的方式去怨恨,用乘法的方式去感恩,用除法的方式去煩惱,會發現全世界都在向你微笑!

眼是一把尺,看人先看己;心是一杆秤,稱人也稱己。

心中有德,是慈悲;口中有德,是善良。

一個人的涵養來自大度,來自寬容;一個人的修為,是懂得包容,懂得尊重。

人生是如此短暫,對身邊的每個人都要好一點,因為下輩子不一定能遇見。

目中有人,才會有路可走;心中有愛,方能有所作為。

我們一點一滴積累的德行,終有一天會全部回報給我們,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易經》: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見最好的別人


03

  • 《易經》: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和陽光的人在一起,心裡不會晦暗;和快樂的人在一起,嘴角常帶微笑;和進取的人在一起,行動不會落後;和大方的人在一起,處事就不小氣;和睿智的人在一起,遇事就不迷茫;和聰明的人在一起,做事變得機敏。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見最好的別人。

其實遇到的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我們生命中的“貴人”,前提條件是我們應該與人為善。

付出真誠,就會得到相應的信任;獻出愛心,就會得到相應的回報。

反之,帶著猜忌、懷疑甚至戒備之心與人相處,就難免得到別人的猜忌與懷疑。

當我們用一個手指在指點別人的時候,別忘了還有三個手指正指向我們自己。

當我們拿花送給別人的時候,首先聞到花香的是自己;當我們抓起泥巴拋向別人的時候,首先弄髒的也是自己的手。

我們希望別人怎樣對待我們,我們就要怎樣對待別人。

做最好的自己,才能碰見最好的別人。

種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