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拐點已來!北上廣深,哪個城市的房價最抗跌?

楼市拐点已来!北上广深,哪个城市的房价最抗跌?

來源 :國英觀察

楼市拐点已来!北上广深,哪个城市的房价最抗跌?

今年樓市沒有“金九”,也難現“銀十”。

萬科高喊活下去;恆大降價促銷;碧桂園直接降價30%,打折拋售,很多人首付就這樣虧沒了……幾大宇宙房企的集體失意,似乎都在宣告著一個訊息——樓市的拐點,來了!

眾所周知,在城鎮化的進程中,人口也逐步向大都市聚集,無數年輕人畢了業就迫不及待去大城市闖,寧可掏空“六個錢包”也要在一線城市安家落戶,一旦房價暴跌,如何承受得了?

往事不可追,比起糾結過去的對錯,我們更應該做的是關心未來——什麼才是影響房價走勢的重要因素?北上廣深,哪個城市的房價最抗跌?

第一個因素:人均可支配收入。

上海>廣州>北京>深圳

作為一線城市,北上廣深聚集了中國最先進的技術、最優秀的人才和最龐大的資金量。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北上廣深GDP紛紛突破萬億,其中,上海以32612元位居榜首,北京緊跟其後,深圳去年雖然輸給了廣州,可今年卻力壓廣州位列第三,還拉開了356.4億元的差距。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GDP代表的是國家或地區的綜合實力,而老百姓的富裕程度卻要依靠人均可支配收入來判斷。

2018年上半年北上廣深經濟對比

城市

GDP總量(億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北京

14051

31079

上海

15558

32612

廣州

10653

31540

深圳

11009

29799

今年上半年深圳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9799元,比位居第一的上海整整少了2813元,較去年同期的自己也下降了1.7個百分點。因此,深圳的GDP雖然漂亮,但百姓的日子卻未必逍遙。而魔都上海,不僅綜合實力最高,居民也是最富裕的,難怪一直被年輕人和外籍人員視為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

民富,才是一個地區持續吸引人才流入的根源,和房價穩定的保障。

楼市拐点已来!北上广深,哪个城市的房价最抗跌?

第二個因素:城市的產業結構。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高貴、精緻、浪漫、閒適、宜居……似乎一切美好的詞語都可以用來形容蘇州。更難得的是,蘇州經濟極其發達,2017年蘇州GDP總量為17000億元,人均GDP突破15.96萬元大關,遠遠高於上海的人均GDP(12.46萬元)!

可令人費解的是,蘇州的房價卻只有上海的1/3,而且一直有跌落的趨勢,為什麼?

楼市拐点已来!北上广深,哪个城市的房价最抗跌?

因為蘇州一直是以製造業為主的城市,第三產業佔比僅為50.3%,而上海卻是以服務業為主的大都市,第三產業佔比近7成!

而第三產業比重恰恰是衡量一個地區發達程度的重要指標,也就是說,在GDP相仿的城市,第三產業比重較高的城市其發達程度越高,房價也越抗跌。

因為流水線上的工人收入有限,幾乎無力為一線城市的房產支付分毫,而從事第三產業的人群(科技金融、人工智能、互聯網、房地產、娛樂、教育)不僅收入高,也是購買城市房產的主力軍,他們才是房價穩定的影響者,房價走勢的決定者。

2018上半年北上廣深第三產業佔比和總量

城市

總量(億元)

比重

北京

11578

82.4%

上海

10766

69.2%

廣州

7521

70.6%

深圳

6638.4

60.3%

作為新中國改革開放後建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本該是四個一線城市中第三產業發展最好的,但深圳土地資源稀缺(土地面積僅為北京的1/8),因而近乎無地可用,寸土寸金。導致大批行業巨頭集體遷移(例如華為),第三產業發展前景並不樂觀。

而首都北京的第三產業,卻是四個一線城市中總量和佔比最高的城市——既有拉卡拉這樣的金融科技企業,也有滴滴這樣的互聯網企業,還有商湯科技這樣的人工智能企業。

誰佔據了產業優勢,誰就引領了未來。引領未來的城市,難道還愁無人買房、房價不穩嗎?

楼市拐点已来!北上广深,哪个城市的房价最抗跌?

第三個因素:常住人口增長量。

深圳>廣州>上海>北京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哪個地方的就業環境、發展前景、居住條件好,教育資源、醫療技術、收入水平高,哪個地方就會源源不斷地吸引人才流入。

楼市拐点已来!北上广深,哪个城市的房价最抗跌?

但由於城市規劃和資源環境等原因,北京和上海如今已經開始抬高門檻,嚴格控制人口規模。截至2020年,北上廣深各自的常住人口目標分別限定為2300萬、2500萬、1550萬和1480萬。

如果嚴格按照這個數字控制的話,那麼北京常住人口的增長空間已經十分有限,上海也僅剩下不足85萬人的增量空間,而廣州更是臨近界限,幾乎沒有增長空間。相比之下,深圳的人口增長空間要大得多——至少還可容納342萬人。

楼市拐点已来!北上广深,哪个城市的房价最抗跌?

與此同時,深圳也是一線城市中人才引進力度最大的城市:2015年1月,深圳開始執行《人才安居辦法》,採取貨幣補貼(購房和租房)的方式吸引人才,本科6000元/人、碩士9000元/人、博士12000元/人;2016年,這一補貼標準增加只9000-13000元/人,人才落戶的最低學歷也從本科放寬到大專及以上;2017年初,推出“孔雀計劃”吸引留學生到深圳創業;2018年6月,深圳“搶人”放大招——高校應屆生落戶“秒批”,零費用、零排隊。

在這場搶人大戰中,深圳無疑搶奪了先機。據《2018年人才招聘報告》的數據顯示,深圳已超越北上廣,成為95後求職“首選”的城市;2018年第二季度,深圳人才淨流入為5.99%,實力碾壓北上廣,成為一線城市中人才淨流入最多的城市。

人口一多,房子的需求量自然上升,房價也必然會水漲船高。

楼市拐点已来!北上广深,哪个城市的房价最抗跌?楼市拐点已来!北上广深,哪个城市的房价最抗跌?

第四個因素:人口密度與房屋供需。

深圳>上海>北京>廣州

北上廣深的土地面積分別為16410、6340、7341、199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分別為2171萬、2415萬、1350萬、1137萬人。由此可以看出,四個一線城市中,北京雖然人口最多,但由於土地面最大,人口密度反而是最低的;深圳卻恰好相反,不但土地稀缺,也最為“擁擠”,人口密度是北京的4.3倍!

楼市拐点已来!北上广深,哪个城市的房价最抗跌?

不過,人們對於深圳的熱情卻從未被擁擠的環境擊退——2017年深圳的常住人口猛增62萬,而新房成交量卻還不到2萬6套,就算四世同堂,按套均7人計算也只能解決18.2萬人的需求。

更為殘酷的是,深圳常住人口中僅有34%有自己的房產,(北京上海市民自有房率超過70%,廣州高達90%),其餘66%的常住人口都需要通過租賃解決居住問題,伺機購房。

狼多肉少,供不應求,就導致了房價居高不下,節節攀升。

總結

改革開放之初,深圳的GDP僅有1.96億,而去年,這一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數字,卻猛增了1.1萬倍(我國經濟增長了200倍),突破了2.2萬億元大關——深圳這個小漁村,也一躍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經濟史上最耀眼的明星。

深圳環境舒適、設施完備的宜居特點,比鄰香港的地理優勢,以及無不豔羨的政策優待,都令其他省市望塵莫及,也因此誕育了諸如華為、中興、騰訊、萬科、大疆、比亞迪等一大批全球著名企業。而它勇於創新、包容開放、方興未艾的特徵又吸引了無數青年蜂擁而至,忍不住為它的繁榮興盛添磚加瓦。

記住,有發展前景,有收入保障、有人口流入的城市房價是最抗跌的,而前景黯淡、收入低迷、“後繼無人”的城市房價則會跌得很慘。

因此,一線城市中,深圳的房價大概率是最抗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