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媽媽送女兒去澳洲念書:原來澳洲學校用了四十年,只爲……

今年夏天,我去澳大利亞墨爾本做訪問學者,我給女兒在網上申請了一所學校去插班,我萬萬沒有想到,我們就像愛麗絲不小心掉進了兔子洞一樣:

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從夏天到冬天,從中國的應試教育體系的公立教育到墨爾本的個性學校——這所學校最初開在一個人家裡,既非公立也貴族私立,學生除了吃就是玩,然後才輪到學習。

四周後訪學結束,女兒不止一次唸叨想念那裡,其實不止是她,連我也一樣。尊重、平等、友好、輕鬆、歡快、自然的學校氛圍,如果你曾經置身其中並樂享其中,等到離開後,那種失落的感覺可想而知。

中國媽媽送女兒去澳洲唸書:原來澳洲學校用了四十年,只為……

我白天有工作,常在晚上問問女兒當天在學校的情況。說真的,她津津樂道的那些活動,讓我都非常向往,我經常感嘆:你這是每天都在度假啊,至少是在參加夏令營吧。

以下是我能記住的一些活動:

  • 在咖啡館上數學課,並且由老師請客,喝了巧克力

  • 去電影院看電影

  • 去州立圖書館學習中世紀的拉丁語書寫

  • 在英文老師的廚房喝茶讀詩,上英文課

  • 全體學生參加的每日晨會

  • 美味的午餐,包括週三的燒烤

  • 廚房裡隨時供應的水果和點心

  • 被分配去給低齡的學生輔導功課

  • 每週三雷打不動的游泳課,以及課後的糖果時間

  • 在學校對面碩大的公園裡上體育課,做有趣的遊戲

  • 大量的Free time (自由時間)

  • 每天放學前的集體分工clean-up(大掃除)

有一次我見到校長兼數學老師Tim,忍不住問他:為什麼要帶孩子們去咖啡館上數學課呢?他頓了一秒鐘,然後說:“我們大人有時候也喜歡去咖啡館去看書學習啊,那天正好一部分孩子去營地活動了,剩下的孩子人數不多,所以也適合去咖啡館……他們在那裡都學得很認真!”

是的,女兒也說,同學們在那裡很認真地做題,遇到問題就去問Tim,他會放下咖啡,很耐心地解答每個學生的問題。

回北京後,女兒至少兩次提到咖啡館的事兒,提出讓我哪天也帶她去咖啡館裡學習。可當我提議家附近的那幾家咖啡館時,她又洩氣了:還是別去了吧,那裡人太多。

咖啡館裡上數學課這件事兒,以及所有那些讓孩子們感興趣的活動,在我看來,都體現出FCS所秉持的“先人後事”(People Before Things)的原則,即將孩子們的利益、感受和成長放在第一位。

中國媽媽送女兒去澳洲唸書:原來澳洲學校用了四十年,只為……

一眼看不明白的課程表

關於FCS的學年課表,最與眾不同的還有一點,就是每學年他們有差不多二十次營地活動。這些營地活動,包括參加體育比賽和集訓,以及在農場和森林等自然環境下的自由式營地活動。

FCS老師對他們的自由式營地活動津津樂道。跟一般學校高度組織化的營地活動最大的不同就是,孩子們完全是自由發揮,利用營地簡陋的工具,就地取材,築水壩、建木屋等,想怎麼玩而就怎麼玩兒。營地的住宿,也非常簡單,很多時候連電都沒有。

跟我們同去的還有女兒的同學一家。同學是6歲男孩,有次他參加了學校一個當天往返的營地活動,往返的交通也是靠家長貢獻的車輛。孩子們回到學校時的樣子,讓他的媽媽看呆了。

她是這樣描述的:一群孩子個個都跟泥猴兒似的,從車上下來的時候都光著腳,手裡拎著滿是泥巴的鞋子,有的還流著鼻涕(五六歲的孩子),小臉兒被風吹得紅紅的,但是每個孩子都很開心。

中國媽媽送女兒去澳洲唸書:原來澳洲學校用了四十年,只為……

孩子們自由發揮的營地活動

這位媽媽每週有兩三天會在學校幫忙做午餐,所以她比我有更多觀察的機會。她英文不好沒法跟周圍人交流,但恰恰因為這個,她的觀察反而更為細緻,也更為有趣。

比如她說:感覺這裡的孩子都沒有多少學習時間,8點50分晨會,9點20才開始上課,11點半開始就陸陸續續輪流來廚房吃午餐了,下午2點50就放學,中間還有戶外公園的體育課,以及自由時間。更別說,經常會有哪一組學生去參加營地活動了,或者外出參加體育比賽等等,所以基本很少有全體學生在場的情況。

總之,據她說,看上去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在玩兒和吃,其次是學習。

6年的小學時光,我們希望收穫一個門門功課成績優異的學霸,還是一個快樂和有活力的小孩兒?

更震驚的還在後頭!我們明天接著講【女兒在澳洲上FCS學校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