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七難」?——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什麼是“七難”?——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一、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總結

【七難】:名數。“難”即厄難苦惱之處,“七難”,即即七種災難,為佛教經論對天災人禍的分類,其內容隨經論之不同而有差異。此下分列說之:

(一)《仁王般若經》卷下〈受持品〉所載

佛囑咐十六大國諸國王,若國土中有“七難”,則宜宜講讀誦《仁王經》以滅之而生七福。其中所謂“七難”即:

1.日月失度難:日月之運行失時,或赤日出、黑日出,或日蝕無光。

2.星宿失度難:二十八宿失度,金星、彗星等諸星各各變現。

3.災火難:即大火燒國,萬姓燒盡。

4.雨水變異難:即大水漂沒百姓。

5.惡風難:大風吹殺萬姓,國土、山河、樹木一時滅沒。

6.亢陽難:即百草亢旱,五穀不登。

7.惡賊難:四方賊來侵國,刀兵劫起。

什麼是“七難”?——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二)《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所載

謂國起七難時,國王宜發大赦,依種種供養法供養藥師如來,則國土安穩。此中所謂“七難”是指:1.人眾疾疫難;2.他國侵逼難;3.自界叛逆難;4.星宿變怪難;5.日月薄蝕難;6.非時風雨難;7.過時不雨難。為了防止這些災難,必須依法供養藥師如來,則能使災難止息,國家安穩。

(三)《法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亦載七難

《法華經》卷七於〈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亦載“七難”之說,謂觀音之威神力能滅之。法雲於《法華義記》卷八將此中之災難以“七難”涵蓋。此七難即:火難、水難、羅剎難、刀杖難、鬼難、枷鎖難、怨賊難。

(四) 《陀羅尼集經》卷十所載之七難

依《陀羅尼集經》卷十所載之七難為:王難、賊難、水難、火難、羅剎難、荼枳你鬼難、毒藥難。該經謂如修習摩利支天法,則此“七難”即可消除。

什麼是“七難”?——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什麼是“七難”?——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 智顗《觀音玄義疏》捲上所載之七難

《觀音玄義疏》,又名《觀音義疏》,天台宗開山祖師智顗所著。“難”,即厄難苦惱。《觀音玄義疏》捲上所載之“七難”為:火難、水難、羅剎難、王難、鬼難、枷鎖難、怨賊難為七難。謂火有焦身絕命之憂,故為初難。水有沉有浮,故為二難。羅剎雖暴,緩於火水,故為三難。刀杖非隨得隨戮,必須研罪虛寶,故為四難。鬼取非的,命衰逢害,故為五難。枷鎖系身,未為失命,故為六難。怨賊覓寶,與寶即脫,故為七難。而此七難。每一項皆有果報、惡業、煩惱三種。今但明人中果報之一種也。有以羅剎難中風難。足為八難者。非也。

[一、火難]《觀音經》雲:如果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號者,假設入於大火,火不能燒。因為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號的人,口中誦持,心口相應,心中秉持,稱作執持,無一刻懈怠,所以能如此。如果有人遭遇火災,只要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必得解脫。相傳:晉元康中竺長舒居於洛陽時,為延火將及草屋,在於下風,豈有免理。一心稱菩薩名,即風回火轉。狹識淺見者以為偶爾,後因風燥之日,故擲火燒之,三擲三滅,其人即叩頭謝罪。如此應驗,非一而已。

什麼是“七難”?——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二、水難]《觀音經》雲:如果有人遭大水災、落入大水之中被漂走,稱念觀音菩薩名號,就能漂到水淺之處。相傳:海鹽郡有溺水者,同伴皆沉,此人稱觀世音菩薩,忽遇得一塊石頭,睏倦昏沉中,夢見有兩人乘船呼喚他進入,他立即睜開眼睛,果然見到有人駕著船送他至岸上,然後人和船就不見了。

什麼是“七難”?——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三、羅剎難]梵語羅剎,華言暴惡。《觀音經》雲:若有眾生,為求金銀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於羅剎鬼國,如果其中有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號,同行諸人都能得到解脫羅剎之難。“羅剎”,就是食人之鬼。一人稱名,之所以能解救大家,如同大家憂戚休咎,共同稱持的效果一樣,是因為雖然口不同稱,但大家心裡都共同希望脫災得福所以能共同獲救。相傳:外國百餘人從師子國泛海向扶南,忽遇惡風,漂墮鬼國。其羅剎鬼一擁而上想把他們全都吃掉,一船眾人都稱觀音名號。其中有一小乘沙門不信觀音,不肯稱名,羅剎鬼就索此沙門,於是小沙門學著稱觀音菩薩名號,亦得到免脫(梵語沙門,華言勤息)。

什麼是“七難”?——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四、刀杖難]《觀音經》雲:如果有人面臨刀杖之害,至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要害他的人所持的刀杖就會一段段的毀壞,從而使被害人得解脫。相傳:晉太元時,彭城有一人被冤枉為賊捲入官司。臨刑時,將曾經所供養的觀音金像帶在髮髻中。受刀斬之刑時,隨著金屬斷折之聲,刑刀斷為三折,頭卻不傷。解開發髻看觀音像,只見像上有三道刀痕,這個人因此得救。

什麼是“七難”?——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五、鬼難]《觀音經》雲:若三千大千國土中,到處都有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聽到有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號,這個惡鬼連以惡眼視之都不可能夠,又如何能加害於人呢?夜叉羅剎鬼之所以敬畏觀音之名,因為觀音有威有恩,夜叉羅剎對菩薩不是充滿感恩,就是畏於菩薩之威德,所以聞觀音之名連惡眼相視都辦不到,又豈能生起傷害他之心呢?(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今言三千大千者,總別兼稱也。梵語夜叉,華言勇健。)

什麼是“七難”?——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六、枷鎖難]《觀音經》雲:如有人無論有罪無罪被杻械枷鎖加身,只要稱念觀世音菩薩名,杻械枷鎖皆悉斷壞而得解脫。“杻械枷鎖”即刑獄之具;“系”即繫縛,“檢”即封檢。稱觀世音菩薩名號的這個人,所戴的杻械枷鎖自然打開,鐵木斷壞。相傳:蓋護山陽人,繫獄應死。三日三夜,,至心稱菩薩名無間息,即見觀音放光照之,鎖脫關開,沿著光的導引逃離,行到二十里光明方才熄去。

什麼是“七難”?——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七、冤賊難]《觀音經》雲:有一商主,帶著一幫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時,遇到一群冤賊,其中一人高聲喊道:各位善男子不要害怕,大家應當一心稱持觀世音菩薩名號。於是眾商人中有一人因而稱持,即得解脫。因冤原本要奪命,為賊原本為求財,現在遇到冤家做賊,其必財命兩圖。由菩薩解救之力,故而得以解脫。相傳:有一個僧人名叫慧達,於晉隆安二年,在北隴上掘甘草,當時遇一隻餓羆要捕人食之。慧達被羆人抓獲後關在柵中,打算選肥的吃掉然後再吃慧達。慧達一心稱持觀音名誦觀音經,其他的餘人都被吃光了,只剩下慧達和一個小孩,打算次日把他們吃掉。慧達整夜稱持觀音名誦觀音經不輟。天將亮時,羆人來取之慾食,忽然見到一虎從草叢中咆吼跳出,羆人受到驚嚇逃跑了,於是老虎將柵齧咬開一個穴,然後離去,慧達於是帶著小兒慌忙逃走,得免於難。

什麼是“七難”?——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參考資料]:《仁王護國經疏》卷下;《顯戒論》卷中;《藥師經纂解》卷四;《大明三藏法數》卷三十;《觀音玄義疏》。

二、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分別列示

FROM:《佛學大詞典》

【七難】:即七種災難。(一)仁王般若經卷下受持品所載之七難,即:(一)日月失度難,日月之運行失時,或赤日出、黑日出,或日蝕無光。(二)星宿失度難,二十八宿失度,金星、彗星等諸星各各變現。(三)災火難,即大火燒國,萬姓燒盡。(四)雨水變異難,即大水漂沒百姓。(五)惡風難,大風吹殺萬姓,國土、山河、樹木一時滅沒。(六)亢陽難,即百草亢旱,五穀不登。(七)惡賊難,四方賊來侵國,刀兵劫起。

(二)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亦說七難,即:(一)人眾疾疫難,(二)他國侵逼難, (三)自界叛逆難,(四)星宿變怪難,(五)日月薄蝕難,(六)非時風雨難,(七)過時不雨難。

(三) 法華經普門品亦載七難,即:火難、水難、羅剎難、刀杖難、鬼難、枷鎖難、怨賊難。

(四) 依陀羅尼集經卷十所載之七難為:王難、賊難、水難、火難、羅剎難、荼枳你鬼難、毒藥難。

FROM:《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七難】:指七種災難,為佛教經論對天災人禍的分類。七難的內容隨經論之不同而有差異。此下所列者為四種異說:

(一)《仁王般若波羅蜜經》卷下〈受持品〉載,佛囑咐諸國國王,若國土中有七難,則宜讀《仁王經》以滅七難,生七福。其中所謂:“七難”是指:日月失度難、星宿失度難、災火難、雨水難、惡風難、亢陽難、惡賊難。

(二)《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謂國起七難時,國王宜發大赦,依種種供養法供養藥師如來,則國土安穩。此中所謂“七難”是指:人眾疾疫難、他國侵逼難、自界叛逆難、星宿變怪難、日月薄蝕難、非時風雨難、過時不雨難。為了防止這些災難,必須依法供養藥師如來,則能使災難止息,國家安穩。

(三)《法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觀音之威神力能滅諸難,法雲《法華義記》卷八將此中之災難以“七難’涵蓋。此七難即:火難、水難、風難、刀杖難、羅剎難、枷鎖難、盜賊難。此外,智顗《觀音義疏》捲上則雲火難、水難、羅剎難、王難、鬼難、枷鎖難、怨賊難為七難。

(四)《陀羅尼集經》卷十所說的七難,即王難、賊難、水難、火難、羅剎難、荼枳爾鬼難、毒藥難。該經並謂如修習摩利支天法,則此七難即可消除云云。

什麼是“七難”?——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

【七難】:(名數)《仁王經》受持品,佛為十六大國王說,若國土中有七難,則宜講讀仁王經,滅七難,生七福。一、日月失度難,二、星宿失度難,三、災火難,四、雨水難,五、惡風難,六、亢陽難,七、惡賊難。藥師經謂國起七難時,國王宜發大赦,依前所說之供養法供養藥師如來,則國土安穩。一人民疾疫難,二他國侵逼難,三自界叛逆難,四星宿變怪難,五日月薄蝕難,六非時風雨難,七過時風雨難。法華經普門品說觀音之威神力能滅眾生之諸難。天台之觀音義疏上以七難科之:一火難,二水難,三羅剎難,四王難,五鬼難,六枷鎖難,七怨賊難。

FROM:《三藏法數》(明·一如等 撰)

【七難】:[出《觀音玄義疏》]“難”即厄難苦惱之處也。謂火有焦身絕命之憂。故為初難。水有沉有浮。故為二難。羅剎雖暴。緩於火水。故為三難。刀杖非隨得隨戮。必須研罪虛寶。故為四難。鬼取非的。命衰逢害。故為五難。枷鎖系身。未為失命。故為六難。怨賊覓寶。與寶即脫。故為七難。而此七難。一一皆有果報惡業煩惱三種。今但明人中果報之一種也。有以羅剎難中風難。足為八難者。非也。

[一、火難],觀音經雲: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蓋持者口為誦持,心為秉持,言其執持,無少懈也。設入者,不定之辭,若人遭此難者,一心稱名,必得解脫。如應驗傳雲:晉元康中竺長舒居於洛陽時,為延火將及草屋,在於下風,豈有免理。一心稱菩薩名,即風回火轉。狹識淺見者以為偶爾,後因風燥之日,故擲火燒之,三擲三滅,其人即叩頭謝罪。如此應驗,非一而已。

[二、水難],經雲: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蓋水言大,而不言小者,小不為難也。若遭此難,稱菩薩名,即得淺處。如應驗傳雲:海鹽郡有溺水者,同伴皆沉,此人稱觀世音菩薩,忽遇得一石,睏倦如眠,夢見兩人乘船喚入,即時覺悟。開眼果見人船送至岸上,則不復見矣。

[三、羅剎難],梵語羅剎,華言暴惡。經雲:若有眾生,為求金銀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蓋羅剎者,食人鬼也。一人稱名,悉得解脫者,憂戚休咎,眾所共之,口不同稱,心亦覓福,故獲均濟。如應驗傳雲:外國百餘人從師子國泛海向扶南,忽遇惡風,漂墮鬼國。其羅剎鬼便欲盡食,一船眾人皆稱觀音。中有一小乘沙門,不信觀音,不肯稱名。鬼即索此沙門。沙門學稱菩薩名號,亦得免脫。(梵語沙門,華言勤息。)

[四、刀杖難],經雲: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如應驗傳雲:晉太元中,彭城有一人,被枉問為賊。臨刑,將舊所供養觀音金像,帶在髻中。後伏法刀下,但聞金聲,刀即三折,頭終不傷。解髻看像,像有三痕,由是得脫。

[五、鬼難],經雲: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蓋鬼所以畏觀音名者,以觀音有威有恩,若非懷恩,則是畏威;聞名尚不能惡眼相視,豈復生於傷害之心耶?(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今言三千大千者,總別兼稱也。梵語夜叉,華言勇健。)

[六、枷鎖難],經雲:若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檢系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蓋杻械枷鎖,刑獄之具也。系即繫縛,檢即封檢。其人若能稱觀世音菩薩者,重關自開,鐵木斷壞。如應驗傳雲:蓋護山陽人,繫獄應死。三日三夜,稱菩薩名,心無間息。即見觀音放光照之,鎖脫關開,尋光而去,行二十里光明方息。

[七、冤賊難],經雲: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遇諸冤賊,乃至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眾商人一稱其名故,即得解脫。蓋冤本奪命,賊本求財,今冤為賊,必財命兩圖。由菩薩力,故得解脫。如應驗傳雲:僧慧達於晉隆安二年,北隴上掘甘草,於時羆餓捕人食之。達為羆人所獲,閉在柵中,擇肥者先食。達即一心稱名誦經,餘人已盡,唯達並一小兒,準擬明日命盡,達竟夜稱誦不輟。向曉羆來取之,忽見一虎,從草跳出咆吼,羆人驚走,虎因齧柵,作一穴而去,達將小兒,走竄得免。

FROM:《天台教學辭典》(釋慧嶽監修,釋會旻主編)

【七難】:即火難、水難、羅剎難、刀杖難、鬼難、枷鎖難、怨賊難。[《法華經普·門品》]

什麼是“七難”?——佛教術語佛學辭典釋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