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和李鴻章的命運不同正是因爲選擇不同,直接原因就是這件事

1870年,正是清朝末年,整個中華大地處於風雨飄搖的年代。列強欺壓,清政府的羸弱不堪使得民眾完全沒有社會地位。這個時候,一場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牽動了所有人的心絃。

曾國藩和李鴻章的命運不同正是因為選擇不同,直接原因就是這件事

什麼是“天津教案”?就是天津民眾反對天主教在天津的武力傳教,聚眾攻擊天主教教堂一事。結果遭到了教會保教國的殘酷鎮壓,參事的數十人被謀殺。之後竟然多國軍艦直接開到我國領海,武力脅迫清政府賠償。

正是這件事兒,晚清兩大名臣曾國藩和李鴻章的命運發生了極大的改變。

曾國藩和李鴻章的命運不同正是因為選擇不同,直接原因就是這件事

清政府先是派遣曾國藩到天津處理此事。在清廷和西方列強的多方壓力之下,曾國藩選擇了妥協。曾國藩的初衷是對英法俄等國進行賠償,以便能夠和法國單獨商談,就是這樣的選擇,幾乎毀掉了這個晚清中興第一名臣的晚年。

曾國藩最終選擇了道歉並賠償,還處死了參與群眾十八人。這個決定一出現,群情激憤!所有人都在痛罵曾國藩,說他是賣國賊,甘做外國人的走狗。曾經以曾國藩為驕傲的湖南老鄉也直言羞與曾為伍。

曾國藩和李鴻章的命運不同正是因為選擇不同,直接原因就是這件事

而曾國藩的這一惡名,揹負了近百年,好像他之前為國家所做的貢獻都不再作數了一般。這件事兒後一年,這位曾經的名臣鬱鬱而終。

因為曾國藩的處理引起民怨,清廷為了安撫民眾,又派出了第二位大臣李鴻章去處理此事。李鴻章臨走前曾國藩問他:“你準備如何處理此事?”李鴻章說道:“不論洋人怎樣,我都假意許諾,而後再尋解決辦法。”

曾國藩和李鴻章的命運不同正是因為選擇不同,直接原因就是這件事

李鴻章到達現場,在與法國人交涉之後,他表面依舊答應,按期處死“犯人”。而後暗中將參事人員放了,找了多名死囚頂替。朋友們都知道,我們看歐洲人都一樣,法國人看我們也都一樣。故而被處死的死囚並沒有被法國人發現,事兒就這樣過去了。

曾國藩和李鴻章的命運不同正是因為選擇不同,直接原因就是這件事

因為李鴻章和曾國藩不同的選擇,決定了不同的命運。曾國藩最終只能帶著賣國賊的罵名鬱鬱而終,而李鴻章接任了曾國藩的職位併兼任北洋大臣,從此一路平步青雲扶搖直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