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遊牧民族爲何都實行的是和漢族相反的幼子繼承制呢?

我們都知道,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裡,一直很講究嫡庶之分。如果是嫡長子那基本上就確立了很大的先天優勢了,但如果不幸是庶出的孩子,那他的一生不論生在怎樣的家庭中都有點難受了。

可以說,在我國古代,不論是王侯將相還是販夫走卒,都講究著嫡長子繼承製。但是相較於漢族的北方遊牧民族卻恰恰相反,都實行的是幼子繼承製,這是為什麼呢?

歷史上的遊牧民族為何都實行的是和漢族相反的幼子繼承製呢?

眾所周知,遊牧民族的文明是不斷遷移、變化的,他們沒有長久固定的聚居地。因為遊牧民族賴以生存的是狩獵和放牧。但是長期在一個地方,不論有多少野生的獵物都會被捕獲至盡。同樣,再肥沃的土地也禁不住一個部落的牛羊禍禍。

所以,遊牧民族必須不斷尋找一個又一個適合他們部族去生存發展的地方。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在他們的長子長大之後,在學習到足夠養活自己的本領後就會被趕出部落,讓他們自己去尋找適合自己生存的地方。

歷史上的遊牧民族為何都實行的是和漢族相反的幼子繼承製呢?

為了不佔用父輩們的資源,相對而言他們去的地方都會離出生地較遠。換言之就是在第一批孩子長大以後基本就和曾經的部落不再有什麼聯繫了。這樣就導致前一輩人離世後就只能把遺產留給還未離家的小兒子。

遊牧民族能夠實行幼子繼承製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不需要學習太多的理論知識,他們只需要掌握維持生存的技能,以及強大的力量就夠了。相比來說,在狩獵放牧的技術肯定是熟能生巧,技巧上長子肯定是比幼子要強的。但是長期跟隨在父母身旁的幼子在體力和力量上也許會更強,因為他們有著現成的資源和營養。

歷史上的遊牧民族為何都實行的是和漢族相反的幼子繼承製呢?

正是如此,終將更為強大的幼子才有能力最終帶領部族找到新的土地。所以,在我國曆史上的遊牧民族基本都實行的是和漢族恰恰相反的幼子繼承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