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秦腔《三滴血》的整理和修改

秦腔《三滴血》是陝西已故著名劇作家範紫東先生的一部優秀劇作,始創演於1912年,1958年經易俗社和謝邁遷先生加工整理後,曾兩次上京彙報演出,巡迴全國十三個省、區,好幾位中央領導同志都觀看過此劇的演出。著名劇作家曹禺曾稱讚這出戏是“秦腔之《十五貫》,簡直可以同莎士比亞的劇作媲美”。1960年,《三滴血》拍成電影后,受到了更多的國內外觀眾的熱烈歡迎。粉碎“四人幫”後,此劇更連演不衰,不少劇種都曾移植演出過該劇。筆者也認為秦腔擁有這樣優秀的代表作,劇種的檔次和品位都享譽很高。該劇可以說是陝西的一顆藝術明珠,傳世之寶,永遠可以作為批判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和偽科學的好教材!

談談秦腔《三滴血》的整理和修改

《三滴血》主要描寫一個糊塗的縣官晉信書斷案不作調查研究,自信書本上“滴血認親”的辦法可靠,從而活生生地拆散了人家親生父子,又使一對將要結為夫婦的異姓姐弟負屈含冤。最後,這個縣官為了壓服和反駁受害者的強烈控拆和翻案,進一步再證明自己滴血認親的辦法準確無誤,又把另外一對明落眼見的親父子叫來當堂滴血試驗,終於在鐵的事實面前碰得頭破血流,不得不承認滴血認親實屬荒謬,坑害了良民百姓。

這出雙線條發展的戲構思巧妙,劇情發展波瀾壯闊,情節離奇曲折,富於傳奇和浪漫色彩,寫得很有矛盾衝突和戲劇性,因而能生動、形象地揭示出劇本的主題,無情地鞭笞和批判了教條主義、主觀唯心主義和偽科學。因此,《三滴血》在過去的演出中不但發揮了很好的教育作用,而且在現在和今後的演出中都具有很好的現實教育意義和啟發作用,它是戲劇藝術的一部珍品和“古為今用”的典範。

誠然,正如其它的優秀劇作一樣,《三滴血》也或多或少會存在一些美中不足之處。個人出於關心、愛護《三滴血》至誠至深,為了使它更能錦上添花、好上加好,所以僅就1963年秦腔劇團在雲南的巡迴演出本(1963年中國戲劇家協會雲南分會翻印的版本,它實際上比1978年西安市秦腔二團的演出本還好一些),結合電影,提供幾點不成熟的修改建議,以便就教於陝西等戲曲界的專家學者和演職人員,並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一、關於劇中一些主要人物的性格刻畫和塑造問題

我認為劇中幾個主要人物性格的刻畫尚有不夠完美的地方,還可以作進一步的豐滿和塑造。例如正面人物王媽媽見義勇為、打抱不平、不畏強暴等豪俠性格還可以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塑造。在她同晉信書、阮自用幾次面對面的衝突中,還可很好地刻畫和拔高這位正面人物的形象。電影中把王媽媽的言行、舉動寫得比較斯文和溫和,我覺得應該把這樣的人物寫得剛毅、堅強、豪放、潑辣一些;周天佑在《拒兄》、《誤判》兩折戲中,基本上沒有戲做,劇本、電影都把他處理成一個還不大懂事的小孩子,這和他後來虎口救賈桂香、從軍不久就當了遊擊等的性格發展是否會有不夠和諧、完整和統一的地方?又如劇中的反面人物晉信書的三次滴血表演應重點加強描寫,一次比一次要寫得深刻一些,展示人物內心活動的心理描寫也應該更細緻一些,以便進一步地深化劇本的主題思想,更好地教育觀眾;原劇和電影對阮自用等壞人沒有個交待和處理,看了以後使人感到不能解恨和讓壞人逍遙法外;周人祥夫婦為什麼拒兄和不認親侄、要打異姓亂宗的官司呢?實質上是為了爭奪財產的繼承權,以便獨吞家財。劇本應對他們認財不認親、利慾薰心的行為和根源在適當的地方給予揭示、批判和鞭笞。

二、關於劇本的結構問題

由於《三滴血》是採用雙線條的手法描寫故事情節,開頭的前兩折戲《拒兄》和《締婚》只好各交待一段事情,在客觀上總感到有些鬆散,不能有機地貫穿起來。如果舞臺的銀幕一拉開,先演《締婚》,後演《拒兄》也未嘗不可。老的《三滴血》劇本,前面還有一折《托子》關聯這兩折戲,這似乎時間隔得太遠了一些。要關聯《拒兄》和《締婚》這兩折戲,我的改動建議有兩個:一個是在前面加一場《辭行》,採用實寫的手法,這可以進一步刻畫王媽媽見義勇為的性格和交待來龍去脈,然後把《締婚》放在前作為第二折,把《拒兄》放在後作為第三折,緊接第四折《誤判》;一種是採用虛寫的辦法,仍把《締婚》調朝前作為第一折,但要讓王媽媽先出場交待一下來龍去脈。

在《詐婚》一折中,我感到李三娘的突然病故、阮自用乘人之喪買媒騙婚的出現,有些突然和出其不意。雖然在第二折《締婚》中,通過王媽媽之口有這樣的伏筆:“北村阮自用為人極不安順,想聘你這個姑娘為妻……”如果觀眾沒有細心聽明這段話,那麼他在《詐婚》一折中的出現就會使人感到突然,因此,應在這折戲的前面加點阮自用出場的“過場戲”銜接,以便承上啟下。《疑途》一折戲應該緊接最後一折《團圓》,才比較緊湊和近乎情理,但原劇中又被《翻案》一折戲岔開了。我的看法仍應將《疑途》放朝後,把《翻案》調朝前,又為了使《路遇》和《翻案》這兩折戲銜接得好,也應在《翻案》前加一點平陽大營中軍出場的“過場戲”。總之,這出戏的結構還應作一些調整和加工。

三、關於劇本的語言問題

《三滴血》這個劇本的語言,總的來說是比較好的、很成功的。有很多地方使用語言恰到好處,而且唱詞的韻律也很和諧,特別是電影的語言改得更精煉、更緊湊,經過歷代編導、演職人員的磨礪、加工,已成為了經典著作。由於我不懂秦腔,不敢胡亂議論。1978年,我曾把《三滴血》的劇本帶去請教我們雲南當時的省劇協副主席、京劇名家關肅霜老師,請她指教如何把這個劇本移植、改寫成雲南地方戲的問題。她看了劇本後曾對此劇作了很多肯定和稱道,鼓勵我把這個優秀的劇本移植到雲南來,還告訴我說:“原劇本的語言有重複和不夠精煉的地方”,要我注意修改。我個人也有同樣的感覺,這裡提供幾個地方供參改。例如在雲南戲劇家協會翻印的版本《朝山》一折裡,當賈連城看見周天佑扶著賈桂香,因此誤認周天佑有什麼不好的行為而要打他時,周天佑有一大段申辯的講白,重複剛才發生的事情。看來觀眾都很清楚,沒有必要再重複交待,所以1978年西安市秦腔二團的演出本已精煉了這段講白。類似的情況如在《結盟》一場中,兩弟兄互訴自己的遭遇的唱段;在《路遇》一場中,周人瑞、王媽媽互訴的講白和唱段都有些多餘和重複之感,因為通過前幾場劇情的發展,觀眾的心中早已明白他們的遭遇情況了,所以可用表示省略的牌子代替。特別如王媽媽唱的“李三娘守寡乏嗣續”這一大段唱詞完全是多餘、累贅的。三次滴血也有重複、雷同之感,也可想法作些更好的安排。此外,劇本的時代背景也應作進一步的考慮和安排。

原劇的演出時間較長,大約要演出3個多小時,所以我還建議將此劇再好好充實一下,改為上下本演出更適合。該劇是1960年就拍攝的黑白影片,離現在已經40多年。1978年我在西安幾次觀看時就感到有些花和模糊不清,按現在的拍攝水平看已很落後,因此我建議再重新組織拍攝了。這出戏好好打磨後,作為長期反對偽科學的教育意義很大,應作為常演劇目、經典劇目和“精品工程”認真保存下來,以便教育子孫後代。

四、關於劇本的主題問題

《三滴血》這出戏的主題思想是比較健康、比較進步的,而且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它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有很好的教育作用,是“古為今用”的典型。古往今來,一直存在著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種思想的鬥爭、謬誤與真理的鬥爭。範紫東先生能在九十多年前就寫出這樣進步的作品,這是十分值得稱讚和難能可貴的了。

這出戏較好地採用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手法,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很好地啟發和教育我們:凡做什麼事情和處理問題,都必須發揚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以科學的態度,實事求是地去觀察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絕不能生搬硬套、死啃書本、泥古不化或草率從事。否則,就要犯主觀唯心主義、經驗主義、官僚主義的錯誤,給我們今天的事業帶來極大的危害和損失。因此,這個劇本對於我們批判大搞欺騙廣大人民群眾的偽科學、偽理論,等等,都有很好的啟發和教育作用。

《三滴血》表現主題思想所採用的藝術手法,以及成功的創作實踐,還有力地證實和告訴我們:把反面人物塑造好,或者通過反面人物的種種表演,也可以體現不同的主題思想。這出戏不就是通過反面人物晉信書的三次滴血,自我表演、自我暴露來揭示主題思想,達到教育觀眾的目的嗎?

當然,以上這些修改建議僅只是個人粗淺的想法,錯誤缺點不少,僅只是提供有關專家學者和演職人員參考,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