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一位蘭州市民用筆尖記錄城市變遷縮影

敦煌路蝶變印證著七里河的歷史飛躍——

改革開放四十年,一位市民用筆尖記錄城市變遷縮影

每日甘肅網10月25日訊(蘭州晨報/掌上蘭州記者 劉有中)9月17日,由七里河區委宣傳部聯合蘭州晨報共同承辦的“我與改革開放共奮進”主題徵文活動啟動,面向社會徵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發生在七里河區這片熱土上的“時代好故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變遷,生活在七里河區的老百姓有切身的感受——原蘭州長征機械廠員工周巖多年來一直生活在七里河區敦煌路,在他的眼中,在他的足下,敦煌路的變遷可以說是七里河區改革開放四十年的縮影。

1 八十年代 敦煌路還是一條街道而已

周巖在七里河區生活工作了近二十年,對七里河區的感情非常濃厚,在看到本報關於“我與改革開放共奮進”主題徵文活動後,對敦煌路的一幕幕回憶浮現在了他的眼前。在文中周巖寫道,“第一次走進敦煌路,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時的我剛參加工作,要去敦煌路上的蘭州長征機械廠報到。當時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敦煌路上的槐樹,高大挺拔,濃蔭如蓋,走在行人稀少的街道上,周遭顯得十分空闊。街道旁有幾家小店,修理店、餐飲店、照相館,這些小店讓這條街道充滿了煙火味。”

“還記得那時從安寧區到廠裡之間有許多農戶和菜園,而如今矗立在黃河邊的百合家園,當年也是一片田地。那個時候也有狹窄的柏油路,不過一到炎熱的夏天,柏油路被曬得總會流出油來。”

“那時敦煌路上只有一趟3路公交車,它是市民出行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剩下的就是‘二八’式自行車了。”

2“在蘭州,我走得最多的路就是敦煌路了”

周巖如在文章中寫道,“上世紀九十年代,我結婚生子,正式成為七里河區敦煌路的居民,單位的筒子樓就比鄰敦煌路,每晚在街上車輛的呼嘯聲中入睡。”

“我是一個比較‘宅’的人,有時十天半月都不出敦煌路邊的工廠大院。偶爾出來走在敦煌路上,會詫異又有了許多新變化——街道的路面重新鋪過了,中間綠化帶新栽了許多漂亮的花卉,兩邊臨街的房子外牆重新粉刷了,街道越變越漂亮。”

“此後,我越來越覺得敦煌路沿線是一個非常有生命力的地方。雖然它出身草根,但在不斷髮展提升,跟這裡所有常住或經過的人一樣,總是充滿陽光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向前邁進。”

“如今,看著西太華大廈、陽光家園、曦華源、萬輝廣場等拔地而起,敦煌路上車水馬龍,熱鬧繁華,與當年車少人稀的情景不可同日而語。走在路上,沿途的風景無不透露出一份沉澱已久的金城文化底蘊,我心裡不由得滋生了一份欣慰與豪情。”

3 敦煌路的變遷就是七里河變遷的一幅縮影

“七里河區的變化真是太大了,無論是城市建設、城市環境,還是居民生活水平,都在飛速發展。”在周巖的眼中,敦煌路蝶變背後,凝聚了七里河人民艱苦卓絕的努力,玉汝於成。

對他來說,如今的敦煌路已經脫胎換骨,足以自豪地向世人展示自己獨具魅力的容貌。周巖在文中寫道:東臨的原友誼賓館現在的蘭州國際商貿中心大樓已經華麗亮相;西臨的蘭州西客站已經通車運營;南頭的軌道一號線西站站點也即將完成……一個全新的敦煌路正向我們走來。

敦煌路的變遷可以說是七里河崛起變遷的一個縮影,彙集著這個時代變遷的種種特點。這條有些年齡的老路,歷經了歲月的風風雨雨,總是合著時代的節拍,不斷賦予一座城市新的內涵,印證著七里河的歷史飛躍。四十年改革開放,是這片土地的成長底色,也是漫長曆史浩卷中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主辦單位:蘭州市七里河區委 蘭州市七里河區人民政府

承辦單位:蘭州市七里河區委宣傳部 蘭州晨報

協辦單位:七里河區文明辦 七里河區文體局

活動主題:“我與改革開放共奮進”

徵稿時間:2018年9月15日至11月15日

徵文要求:活動面向社會廣泛徵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發生在七里河區這片熱土上的見證、故事、變遷、記憶文字作品。徵集作品力求通過展現七里河區改革人物群像,書寫改革開放時代新篇,呈現各行各業的工作者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的弄潮經歷,從親歷者的角度講述自己或者身邊人奮鬥經歷、感人故事和成功經驗;徵集作品力求通過展現七里河區各行各業、街道、社區、家庭乃至每個人生活的變化,書寫改革開放給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帶來的鉅變,並分享這些改革開放成果帶來的幸福生活故事和感悟。徵集作品題材不限,字數控制在5000字以內。

徵文通道:

1.蘭州晨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2.信件投稿地址:蘭州市白銀路123號蘭州晨報時政新聞部【請在信封上註明:“我與改革開放共奮進”主題徵文】,郵編7300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