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經典如何打動當代觀衆?上芭原創舞劇《閃閃的紅星》給出答案

火紅的映山紅裡是母親微笑的鼓勵,閃閃的紅星裡有著父親殷切的期望,那些成長的回憶在“潘冬子”的行軍路上不斷閃回,那片耀眼的紅照亮了前行的路,也溫暖呵護著稚嫩心裡日漸堅定的信念。昨晚,伴著那首耳熟能詳的《紅星歌》,上海芭蕾舞團原創舞劇《閃閃的紅星》在長達7分鐘的掌聲中謝幕。


紅色經典如何打動當代觀眾?上芭原創舞劇《閃閃的紅星》給出答案


圖說:《閃閃的紅星》演出劇照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小觀眾們在歌聲中打著節拍鼓掌,老觀眾則熱淚盈眶,有 八零後觀眾表示:“沒想到從小看到大的《閃閃的紅星》能這樣被搬上芭蕾舞臺,超乎想象,這舞劇裡有戰士剛強的意志,也有一份化不開的柔情,讓人讀懂什麼叫做‘軟肋亦是鎧甲’。”

舞劇《閃閃的紅星》有別於電影,編舞趙明嘗試以成年潘冬子的視角進行敘事。舞臺上,隨處可見蒙太奇式的分切與組接,行軍路上的記憶“閃回”構成了舞劇的特殊表達,時空交錯中大小“潘冬子”的“對話”豐滿了人物的情感,以及給出了最終成長為戰士的動因。


紅色經典如何打動當代觀眾?上芭原創舞劇《閃閃的紅星》給出答案


圖說:《閃閃的紅星》演出劇照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每次行軍猶如一種變奏,有時是急行軍,有時匍匐前行,“潘冬子”的每一次回望都是對家深深的眷戀,那回望中有母親溫柔的撫摸、有父親“舉高高”的慈愛,最感人的“搶揹包”一幕是在父親即將參軍時,臨行前,潘冬子緊緊抱著他的揹包不讓他走,幾番爭搶,父親自懷中拿出一枚紅五星,而這枚紅五星最終印刻在帽沿上,也印刻在潘冬子的額間心上。

如何在紅色經典中注入當代精神,將紅色激情結合芭蕾的浪漫,是《閃閃的紅星》搬上芭蕾舞臺的一個難題。劇中,群舞“映山紅”和幻化成人形的“紅五星”,為這個難題找到突破口,當精疲力竭的“潘冬子”倒在行軍路上,是那火紅的映山紅“喚醒”了他的意志;當疲憊不堪的“潘冬子”深陷暖暖的記憶,是“紅五星”堅定了他的信念。


紅色經典如何打動當代觀眾?上芭原創舞劇《閃閃的紅星》給出答案


圖說:《閃閃的紅星》演出劇照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鼓舞人心的,除了那些剛柔並濟的舞段,還有經典的樂曲,《紅星歌》《映山紅》《紅星照我去戰鬥》……音樂的前奏響起,觀眾便被不自覺地帶入劇情,而留住他們心的卻是演員一舉一動都在人物中的投入表演。

《閃閃的紅星》陣容龐大,上海芭蕾舞團幾乎全體出動,包括吳虎生、範曉楓、張文君、戚冰雪在內共85個演員參與演出。無論是從“王子”變身為“戰士”的吳虎生,或是將萬千柔情融於舞姿的範曉楓,還有在“潘冬子”心中永遠熠熠生輝的“紅五星”戚冰雪,都讓劇情的發展和人物的成長變得順理成章。誠如上海芭蕾舞團團長辛麗麗所期盼的那樣:“舞劇是革命精神的傳承,是紅色情懷的延續,我們相信,閃閃的紅星,可以穿越時代;我們相信,那一點火光,可以燎原。”(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

馬上評|打破侷限



紅色經典如何打動當代觀眾?上芭原創舞劇《閃閃的紅星》給出答案


圖說:《閃閃的紅星》演出劇照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紅色經典要怎樣轉化為舞蹈語言,詩化藝術要如何展現革命激情,在聽說電影《閃閃的紅星》要被排成芭蕾舞劇之初,大多數人心中是存著問號的。“會不會有很多程式化的戲曲動作,來展現英雄形象?”“估計會是‘很硬’的芭蕾舞吧!”

並沒有做太多解釋,在長達4個月的密集排練、深入江西實地採風、特邀軍官來整肅軍姿……《閃閃的紅星》用實際呈現回答了所有的問題:漫山遍野火紅的“映山紅”保留了芭蕾意境的唯美,幻化在舞蹈語言中挺拔的軍姿展現了軍人的氣度,巧妙的隊列變幻讓枯燥的行軍路有了記憶“閃回”的空間。


紅色經典如何打動當代觀眾?上芭原創舞劇《閃閃的紅星》給出答案


圖說:《閃閃的紅星》演出劇照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

無獨有偶,就在上芭《閃閃的紅星》首演的同一天,樓上上海歌舞團首創“諜戰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亦以成熟的前三幕讓人讀懂了什麼叫“創新型發展、創造性轉化”。和《閃閃的紅星》以火一般的革命激情鼓舞人心不同的是,《永不消逝的電波》採用與“諜戰片”一脈相承的“靜水深流”的風格,讓人在一幅看似優雅的老上海風情畫中,感受看不見硝煙的戰鬥。

無論是源自西方的芭蕾舞或是土生土長的民族舞,無論是火熱的“紅星”或是縹緲的“電波”,事實證明,紅色經典只要能打破舊有思維模式的桎梏,大膽想象和創造,恰當地運用當代藝術表現手段,就能注入當下時代精神,符合當下審美標準。就像中國劇協副主席羅懷臻說:“題材或會有年代之分,信念卻能超越時代永存。”(朱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