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京東金融「去金融化」搖擺

京東金融究竟還要不要做金融?

前有掌舵人陳生強“不做金融”的表態,後有更名京東數字科技(下稱京東數科)的動作。近段時間,市場對於京東金融“去金融化”的新戰略存在諸多存疑和爭議。而在京東金融迎來5週年生日之際,陳生強對此又有了新的陳述。

“京東金融更名京東數科,並非放棄金融業務,而是公司業務範圍早已超出金融行業本身,所以需要一個新定位和品牌來詮釋公司變化。”陳生強說,“未來,金融仍然會是公司至關重要的核心業務,成為新業務重要的資源和資金支撐。”近日,在北京亦莊的京東總部,京東金融CEO陳生強就更名話題表態。

據悉,京東金融當前正在籌劃集團品牌更名。未來,京東數科將作為集團整體品牌對外呈現。

遊移在金融和科技的十字路口,京東金融究竟將以何面目示人,留給外界的似乎仍是模糊不定。

“去金融化”路徑隱現

今年以來,京東金融深陷“去金融化”輿論風波。

在4月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間隙,京東金融CEO陳生強接受採訪時稱,未來京東金融將“不做金融”。京東金融將把全部的金融資產轉讓給銀行等金融機構,而京東金融扮演的角色是為金融機構服務,即全部業務轉為To B,做科技型產品服務。

事實上,從今年初以來,京東金融就對外不再提自身是一家金融科技公司,而是科技公司。京東金融更在多個場合強調,“未來京東金融的收入,將來源於服務金融機構產生的服務性收入,而不是擁有資產所獲得的收益。”

到今年9月17日,京東金融在官方微博等地方將名字徹底改成了“京東數科”,“去金融化”的意圖更加明顯。但是如今,陳生強卻高調錶示,金融仍然是重要業務,這其中到底有什麼緣由?

監管的收緊被認為是京東金融“去金融化”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易觀金融中心資深分析師王蓬博看來,由於外部仍延續著強監管態勢,監管已經越來越細緻,對牌照的要求條件愈發嚴苛。缺乏相應牌照,也就意味著無法開展相應業務。加之大環境的壓力,這是京東金融進行業務方向調整以及更名的重要因素。

有行業人士也認為,“牌照掣肘”是京東金融“去金融化”的無奈之處。就拿與京東金融同屬金融科技的螞蟻金服和騰訊金融科技(FIT)來比較,騰訊擁有銀行、保險、券商、基金銷售、第三方支付等幾乎所有金融牌照,甚至還握有海外私募牌照等含金量極高的金融牌照;而螞蟻金服也幾乎擁有除券商牌照以外的不少金融牌照,二者足以各自構築起完整閉環的金融生態。

相比之下,京東金融只有第三方支付一塊含金量較高的“大牌照”,其餘都是小貸、基金銷售、保險經紀、保理等“小牌照”,且即便在支付領域,也遠遠落後於支付寶和微信支付。

業內人士表示,大牌照的缺失意味著京東金融在核心金融業務上多有掣肘,對於核心客群的資金流、信息流難以在體系內形成閉環,無論是業務數據的沉澱和運用都會受到制約,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開放和賦能的能力也受到削弱。

另外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狀是,同等條件下,一個金融公司的估值是遠遠低於一個科技公司的,這也是京東金融“去金融化”的重要動力。

今年7月12日,京東金融宣佈已與中金資本、中銀投資、中信建投和中信資本等投資人簽署了具有約束力的增資協議計劃,融資金額約為130億元人民幣,投後估值約1330億元,但目前還尚未公佈融資的最新進展。

轉型路漫漫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走在科技與金融十字路口的京東金融,一面對外釋放“去金融化“的願望,一面又對金融業務重要性進行強調。

在4月“不做金融“的說法浮出水面之後,京東金融在多個場合解釋了所謂不做金融並非放棄金融業務,而是從自營金融轉為服務商。在此次京東金融5週年慶典上,陳生強再次強調,“金融業務仍是新業務核心能力基礎,金融不僅要做,還要做強做大。”

事實上,金融業務的確是京東金融的“初心”。

2013年底,“京保貝”上線,成為京東金融的第一個產品。

2014年2月,“京東白條”誕生,至今仍是京東金融的明星產品。

而京保貝和京東白條分別所在的供應鏈金融和消費金融,至今仍然是京東金融的主要收入來源,佔比高達55%。更重要的是,伴隨著京東金融的“去金融化”,這些來自於金融業務的收入不僅沒有下降,比例反而不斷上升。

「深度」京东金融“去金融化”摇摆

由此可見,金融業務一定是京東金融不可或缺的重要業務基礎。陳生強也坦言,首先,金融是京東金融的基礎業務,也是所有新業務的核心能力基礎;第二,金融業務是京東金融收入和利潤的重要來源和支撐。

回顧京東金融發展的這五年,其戰略和定位不斷變化,但是對於金融的執念其實始終存在。

2013年10月,京東金融成立時的定位就是“一站式在線投融資平臺”,宗旨是“為用戶創造更多消費”以及“陪伴中小企業持續發展”,其實就是消費金融和供應鏈金融。

2014年1月,京東金融在提交招股文件中稱:“我們的業務規模無疑會令我們成為互聯網金融的活躍參與者。我們已經推出多種金融產品,包括為供應商服務的供應鏈金融產品。”

現在打開京東金融官網,京東金融在介紹中,對於自身“一站式在線投融資平臺”的定位並未有任何改動。

「深度」京东金融“去金融化”摇摆

反觀科技,據京東金融披露的最新數據顯示,目前京東金融全公司6000多名員工中有60%以上都是技術人員,95%的業務都是從事智能化、自動化運營工作。而在收入方面,京東金融可查的收入情況中,2017年的營收103億元,其中,給金融機構提供科技服務的收入“上億”,比重不到1%。從業務構成來看,京東金融要做出“去金融化”的決定,和利潤收入結構不相匹配。

如陳生強此前所說,“當一家公司有客戶,又有做金融的能力,卻放棄賺全產業鏈的錢,為金融機構做服務,這本身是一個很難的決定。”

“不是因為別人做科技我們也這麼做,我們是經過深刻思考,拷問自己公司最核心的價值是什麼,才決定走這樣一條路。”陳強生向記者透露,他花了好久的時間才說服同事們認可他的想法。

今天,京東金融想要成為一個科技公司的轉型戰略已經擺在了公眾和市場面前,比起說服同事們,陳生強更需要說服這個市場來認可京東金融是一個科技公司。而要證明京東金融是一個科技公司,除了更名、調整組織架構之外,最有說服力的恐怕還是,將京東金融科技收入的佔比,從2017年的不到1%,提升到超過50%。

走在更名路上得京東金融真的需要努把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