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俠名家中,臥龍生、古龍、金庸與溫瑞安四位,是連續劇大宗師

在武俠名家中,臥龍生、古龍、金庸與溫瑞安四位,是連續劇大宗師

1954年至1964年為臺灣廣播的鼎盛時期,各大小廣播公司達八十家左右。其間武俠廣播劇是特別受到歡迎的節目。

武俠廣播劇以劇團擔綱演出,通常是直接取武俠小說原文,敘述部分以主講者陳說,而對話則分由團員模仿書中人物聲口道出,從頭到尾,就等於複述原文,幾乎可以對照小說原文而聽。當時的武俠廣播劇究竟播演過幾出,目前還未有人做研究統計,可是據筆者親身經驗,其中臥龍生的《飛燕驚龍》、《風雨燕歸來》、《無名簫》等名作,均曾搬演過,而且廣獲好評。在當初的環境下,聽廣播劇已經成為民眾夜間唯一的消遣(時段在夜晚七至八時)。值得注意的是,武俠廣播劇都是以閩南語開播,這對向來富涵傳統中國意味的武俠小說在臺灣立穩根基,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在武俠名家中,臥龍生、古龍、金庸與溫瑞安四位,是連續劇大宗師

臺灣的電視事業,始於1962年臺視的開播,其後1969年中視開播,1971年華視開播,挾著聲光媒體無與倫比的勢力,迅速取代了廣播的角色,成為民眾生活中的成素。1969年,中視開播,以一出「晶晶」的連續劇,衍生了至今猶為電視臺重頭戲的連戲劇傳統。1974年,華視以武俠連續劇「保鏢」,造成欲罷不能的收視風潮,引發了三臺武俠劇的競爭,一時武俠名家,如臥龍生、諸葛青雲、高庸、獨孤紅等,也先後投效電視事業,編制武俠連續劇。

武俠連續劇往往也改編小說而敷衍,臥龍生的《玉釵盟》、《神州豪俠傳》,都是由他自己編制而上演的;甚至金庸的《鹿鼎記》,也曾被改頭換面,盜用其中的情節播映。

在武俠名家中,臥龍生、古龍、金庸與溫瑞安四位,是連續劇大宗師

由於武俠劇的風行,社會輿論「好勇鬥狠」的批判聲浪極大,因此在70年代的末期,一度遭到禁播,1980年,中視甚至取消了連續劇,改播帶狀的益智性節目。但是經不起廣告量的銳減損耗,終於還是屈服在觀眾的喜好之下。

1982年,在臺灣武俠連續劇「保鏢」影響下催生的香港武俠連續劇,取古龍膾炙人口的《楚留香傳奇》,改編成「楚留香」,回饋臺灣,一時風靡全臺,由黃沾作詞的「楚留香」主題曲——「湖海洗我胸襟,河山飄我影蹤」,幾乎無人不唱,不但在電視史上興復了武俠傳統,更直接締造了武俠小說的「古龍世紀」。其後,古龍的《陸小鳳》、《絕代雙驕》陸續製播,一直收視率居高不下。1979年,金庸的武俠小說解禁,《倚天屠龍記》、《神鵰俠侶》等名著,也一一搬上熒光幕,直到現在,金庸的《天龍八部》、《射鵰英雄傳》,雖然已是再度製播,依然魅力不減。

在武俠名家中,臥龍生、古龍、金庸與溫瑞安四位,是連續劇大宗師

在武俠名家之中,臥龍生、古龍、金庸與溫瑞安四位,是連續劇的「大宗師」,幾乎相關名著,都已經制播過連續劇。每逢連續劇播映武俠片,坊間租書店的小說,立刻供不應求,充分顯示了小說與媒體的互動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