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深思!不會好好「說話」的家庭真是一場悲劇

有一種暴力,風一樣拂過你的身體,表皮看不見半點傷痕,內裡卻已是血肉模糊,威力比拳腳和棍棒厲害百倍,在不知不覺間就能左右你的人生。

它,就是語言暴力。

當面臨語言暴力時,承受者便會自發的激活“自我防禦機制”。但弗洛伊德認為:自我防禦機制是個體無意識或半意識地採取的非理性的應對焦慮、心理衝突或者挫折的方法。

所以,一旦“自我防禦機制”啟動,其造成的不良影響往往超乎大家的預料。比如:“人言可畏”害了阮玲玉,“網絡語言暴力”毀了喬任梁……

引人深思!不會好好“說話”的家庭真是一場悲劇

引人深思!不會好好“說話”的家庭真是一場悲劇

他的隨口一說,毀了自己的孩子

引人深思!不會好好“說話”的家庭真是一場悲劇

之前網絡報道過這樣一則新聞:

一對平凡夫妻靠賣包子養育了兩個兒子。日子雖然過得捉襟見肘,但夫妻倆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希望讓孩子通過知識改變命運。於是,夫妻倆省吃儉用,把大兒子送去了貴族學校。沒想到,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大兒子學習原本尚可,但進入新環境後,向家裡要了一部手機,從此便開始沉溺虛擬世界,攀比、虛榮、不務正業。學習成績更是一落千丈,傷透了父母的心。

父親是個急脾氣,每當兒子回家他便一邊喝酒一邊打罵兒子。正值叛逆期的兒子變本加厲,竟開始逃學。

父親得知後對其破口大罵:“養你這麼個東西有什麼用?我真是瞎了眼,才養你這麼個廢物!”後來,罵人成了常態,大人全不當回事,但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鄰居好幾次看見孩子蹲在角落裡哭,但誰都沒有在意。

某一天,父親又看見兒子在玩手機,一怒之下搶過手機摔得粉碎,大聲喝罵:“養你還不如養條狗!你說你有什麼用?我要是你就從這裡跳下去!”

誰也沒想到,父親的話剛說完,兒子便從窗戶跳了下去。他們家住18樓,兒子當場斃命。父親愣了半天,才痛哭起來,但一切都晚了……

有心理學家曾經展開一項調查,調查顯示:在成長過程中,平均每100個人就有5個人曾經遭受過語言暴力,每100個人中就有2個人因語言暴力導致心理疾病,輕者患有社交障礙,重者傷人或自戕。

因此,誰也不可小覷語言暴力的潛在威懾力,它比動手動腳可怕得多。

但問題是,很多家庭中仍然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打罵教育更是常態。殊不知,父母那些逞一時之快說出的話語,都是一把把插進孩子內心的刀,造成的傷害,可能一輩子都難以撫平。

你今天的樣子就是他明天的模樣

引人深思!不會好好“說話”的家庭真是一場悲劇

前兩天,有位家長給Professor講了一件鄰居家發生的事——

鄰居王姨家前不久來了一個小客人,是一個長得粉團似的小女孩,大概有五六歲的模樣兒,奶聲奶氣地說話,超可愛。小女孩據說是來自某個小城,是王姨外甥女家的小公主。

有一天,小女孩突然大呼小叫起來,原來是王姨家的保姆惹到了小女孩,小女孩便叉起腰,操著一口濃重的地方口音,“口若懸河”般謾罵,有些話根本不像是出自一個孩子之口:

“數你能耐!讓你拿個鸚鵡給我玩玩都不聽,讓你拿是瞧得起你!知道不?”

“看你那德行,長那麼醜還圍個絲巾,臭美什麼?”

“冰激凌是你家賣的啊!吃一個就不讓拿了!”

……

王姨回家後,嚴肅地批評了她,問跟誰學的。她回答:“爸爸媽媽經常這樣說話啊!”

後來才得知,小女孩的媽媽是罵人的“好手”,經常對著爸爸進行人身攻擊,惡語相向,小女孩不過是模仿了媽媽的行為和說話的模式而已。

生活中,大人們常常在外面表現的謙和有禮,說話有板有眼,一回家就像換了個人似的,對自己親密的愛人特別放肆:常常當著孩子的面,極盡所能地互相挖苦和嘲諷,針尖對麥芒。但這樣做的後果不僅僅是兩敗俱傷,還可能誤導孩子啊!

孩子耳濡目染,終究也會在未來的生活中模仿或者繼承到父母相處的模式。所以,原生家庭中,涉嫌人身攻擊的罵人行為一定要摒棄!

為什麼我們不會“好好說話”了?

引人深思!不會好好“說話”的家庭真是一場悲劇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有這樣一句話:要批評別人的時候,請記住,不是所有人都經歷過你經歷的東西。換句話說,你尖酸刻薄的時候要考慮對方的感受與理解力,也要重視自己的言行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力。

Professor曾看過這樣一則故事——

有一對大學生,很相愛,到最後卻分手了。

男孩不愛學習,女孩嫌男孩沒有事業心;男孩發誓讓女孩對自己刮目相看,放棄一切娛樂,專心學習,女孩反而抱怨沒人陪,倍感孤獨!

男孩愛拾掇自己,女孩說太臭美,想吸引別的女孩的注意;男孩不再拾掇自己,女孩又說,這麼邋遢,日子根本沒法過……

總而言之,兩人之所以分手,是因為兩個人根本不曾在同一個頻道上運行。

你如是說,我這樣聽,缺乏換位思考。人們往往對別人要求高,對自己要求低,正是這樣的雙重標準讓大家感覺——這個世界對自己充滿了惡意。但是我們必須知道,以自我為中心,忽視他人,最後的結果只會令我們失去“愛”和“被愛”的能力,留下的只有尖酸刻薄的自己。

愛的足夠,才能遠離語言暴力

引人深思!不會好好“說話”的家庭真是一場悲劇

清朝咸豐年間曾任山東巡撫的張曜戰功赫赫,但卻是個脾氣暴躁、大字不識一個的大老粗。

後來,他娶了一位很有才學的夫人。因為張曜不會說話,常常被夫人責罵,但他每次都很高興的接受。

任職山東巡撫期間,張曜經常向屬下誇讚夫人的能力,還問手下人:“你們怕老婆嗎?”

有人笑著說:“不怕!”

張曜立即勃然大怒,喝道:“你好大膽子,連老婆都不怕!”

後來,在夫人的引導下,張曜不僅脾氣收斂了許多,還喜歡上了讀書,漸通文墨。

美國心理學家霍特還舉過一個事例:

友人弗雷德每當意氣消沉時,便躲著不見人,直到消極情緒消散為止。

但有一次弗雷德要和上司外出參加重要會議,弗雷德決定裝出一副快樂的樣子。會議上,他笑容可掬,談笑風生。令他驚訝的是,自那之後,他就很少感到抑鬱不振了。

弗雷德並不知道,他無意中採用了心理學研究方面的一項重要原理:裝著有某種心情,往往能幫助他們真的獲得這種感受。

家庭中,摩擦不可避免,但若任由摩擦激發怒氣、埋怨、生氣等情緒,未免落於下乘。家庭裡所有的成員都是自己最親最愛的人,為什麼不多想想他們的好,何苦執著於當下的一點點問題呢?

引人深思!不會好好“說話”的家庭真是一場悲劇

引人深思!不會好好“說話”的家庭真是一場悲劇

瑞思學科英語Professor說:

不論以什麼樣的緣由組建了家庭,不論兩個人是否都是自己的最愛,都應該好好說話,好好相處,因為愛的語言非常有力量。

換個方式好好說話,少用敏感的字眼,少斬釘截鐵地把話說死;換個角度思考問題,彼此不惡語相向、互相憐惜、互相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忍讓……用愛來化解矛盾才能讓家庭更和諧美滿,才能讓孩子健康茁壯的成長。

親愛的家長朋友們,你們的言行不但是自己內心的寫照,還是孩子們模仿的對象喲!所以,一定要給孩子樹立好榜樣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