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籌、輕鬆籌、水滴籌簽署自律公約,個人大病網絡求助再添「緊箍咒」

發佈虛假信息、

隨意更改籌款額、

多平臺重複籌款、

未按承諾使用善款、

難以追責……

自個人大病網絡求助出現以來,

負面事件一旦爆發出來,

便會引起公眾熱議。

對於這一新生事物,我國的法律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導致問題難以根治。10月19日,愛心籌、輕鬆籌、水滴籌三家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簽署自律公約,並向所有平臺發出自律倡議:

倡導與公募慈善組織對接;加強求助信息前置審核;搭建求助信息公示系統;建立多方聯動共商機制;抵制造謠炒作惡意行為;建立失信籌款人黑名單;推動行業自律共建共治;積極加強正能量傳播。

作為頭部平臺,三家公司的簽約和倡議,為個人大病網絡求助建立了新的行業標杆,將有助於識別真實求助需求,助力精準扶貧;激發公眾贈予熱情,發揚慈善文化;實現行業自律自治,建設健康中國。

爱心筹、轻松筹、水滴筹签署自律公约,个人大病网络求助再添“紧箍咒”

各平臺自自律公約公佈之日起,將在30個工作日內完成履行公約所需要的系統改造。個人大病網絡求助將由此走上健康發展之路。

識別真實求助需求,助力精準扶貧

由於大病患者往往需要長期的治療、康復和照料,一人患病可使整個家庭陷入困境。據統計,2015年底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貧困人口占整個貧困人口的44.1%,涉及到近2000萬人。個人大病求助有著極為旺盛的需求,互聯網的存在為滿足這一需求提供了便捷的手段。

個人大病求助平臺通過移動互聯網將原本存在於線下的民間“互助互濟”行為線上化,並藉助社交網絡、移動支付等技術手段,幫助陷入困境的大病患者及患者家庭更便捷地發起、發佈、傳播求助信息,從而幫助他們走出難關。

作用是巨大而明顯的,但問題同樣存在。個人大病求助規模較大、平臺審核甄別力量有限、家庭財產狀況核查比對渠道匱乏,多方面原因導致個人求助領域時有因失信事件發生,引起公眾質疑。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個人大病網絡求助如果做不到精準識別,就會導致資源錯配,使真正有需求的求助者錯失獲救機會。

爱心筹、轻松筹、水滴筹签署自律公约,个人大病网络求助再添“紧箍咒”

因此,自律公約和倡議書提出,平臺應加大資源投入,健全審核機制,配備與求助規模相適應的審核力量,實行機器智能和人工“雙審核”。求助發起人須按平臺規定,提交發起人及患者身份信息、患者所在醫療機構開具的醫療證明等真實材料,經平臺審核通過後,求助項目方可上線和生成籌款鏈接

求助人對個人及家庭經濟狀況要真實、全面、客觀地進行說明(主要是工資收入、房產、車輛、金融資產、醫療保險等信息),並可提供證明材料,也可邀請第三方協助佐證。

平臺應根據求助人所患疾病類型設置相應的個人單次求助金額上限,除極特殊情況外,原則上單次求助金額不得超過50萬元。

這些措施的實施,必將有利於識別真實的個人求助信息,有力地剔除虛假求助信息,實現精準幫扶,使真正的貧困大病患者及時獲得幫助,從而降低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可能性。

激發公眾贈予熱情,發揚慈善文化

社會力量在大病求助領域有著巨大的能量。據不完全統計,個人大病網絡求助已經獲得了超過2億愛心人士的響應。

中國社會從來不缺乏愛心,但愛心需要呵護。無論是求助信息還是所籌款項的使用方式,只要出現問題,就容易引起捐助者的心理不適,進而被質疑,成為輿論熱點,形成“破窗效應”,透支社會公眾的同情和信任。

因此,自律公約和倡議書提出構建全流程風險管理制度,加強個人大病求助的事前防範、事中控制、事後監督。建立健全責任追溯機制,打擊防範惡意籌款現象,對涉嫌詐騙、詐捐等違法違規行為的,平臺應立即凍結籌款、終止項目、啟動核查、協助贈予人依法維護權利。

要推動建立統一的“個人大病求助信息”公示系統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將個人大病求助信息面向社會公眾進行公示。

爱心筹、轻松筹、水滴筹签署自律公约,个人大病网络求助再添“紧箍咒”

對涉及編造或誇大求助信息、隱瞞個人財產信息、病歷造假、醫療款挪作他用等行為的惡意籌款人,以黑名單形式進行公示,並持續更新。對進入“失信籌款人”黑名單的,各平臺不再為其提供服務。

這一系列措施的落實,將使作假者暴露在陽光下,並受到嚴厲的懲罰;將保證善款安全地按照約定使用,從而打消捐助者的擔憂和疑慮,使得公眾敢捐、樂捐,極大地激發整個社會的幫扶熱情。

不僅如此,自律公約和倡議書還提出平臺宜闡明政府有關救助政策及救濟渠道,有序引導求助個人與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對接。

平臺應堅決抵制通過造謠、炒作、製造“悲情戲”、踐踏求助人尊嚴等違背法律法規、公序良俗的手段,蓄意製造輿論“熱點”,傳播個人大病求助信息的行為。

傳統的愛心不僅被激發出來,還將通過平臺的工作被引向專業的慈善組織,推動理性幫扶思維的建立。最終將推動《慈善法》的落實,營造覆蓋全社會的現代慈善氛圍。

實現行業自律自治,建設健康中國

對公眾來說,沒有比生命健康更大的事。平臺之間的良性競爭可以為公眾提供更多的健康服務,平臺之間的惡性競爭則會讓公眾無所是從。

共建共享是建設健康中國的基本路徑。此次自律公約的簽署和倡議書的發佈,是個人大病求助網絡平臺邁出的第一步。

三家平臺不僅自己簽署了自律公約,還倡議從事或擬開展個人大病求助服務的互聯網平臺也加入《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自律公約》,遵守聯合自律規則並推動規則完善,共同營造並維護個人大病求助領域的規範秩序。

這預示著健康將被平臺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健康的理念將融入平臺發展措施制定實施的全過程。

爱心筹、轻松筹、水滴筹签署自律公约,个人大病网络求助再添“紧箍咒”

更重要的是首批發起自律的平臺共同委託北京新民社會組織能力建設促進中心,組建獨立的個人大病求助網絡服務平臺自律機制第三方工作團隊,負責協調日常事務、彙集交互失信籌款人黑名單、組織撰寫行業標準、實施第三方評估與監督,並視情邀請相關人士組建獨立的專家評議委員會。

第三方的存在使平臺的自律共建落到了實處,體現了平臺的責任感、使命感,避免了自說自話的嫌疑,確保行業自律公開、公平、公正,其決心可見一斑。

公平競爭成為平臺發展的原則,再加上新聞發言人制度、多方聯動共商機制的建立,平臺將與新聞媒體、專家學者、慈善組織、醫護人員、專業社工、志願者、贈與人、求助人等保持良好溝通,接受社會監督,一個多層次、多元化的共建共享共治健康格局將逐步建立。

大道至簡,天下為公。在平臺的共同努力下,在愛心人士、媒體記者、行業專家、醫護人員、熱心網友等各方面社會力量的持續關注和支持下,互信互助、健康向上的個人大病求助環境正在逐漸成為現實。健康中國指日可待!

- END -

作者/ 王勇

爱心筹、轻松筹、水滴筹签署自律公约,个人大病网络求助再添“紧箍咒”

廣東青基會已經在水滴籌平臺開通籌款

如果您有需要

提供相關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