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不爲五斗米折腰,最後還是爲生活低下了腰身

陶淵明大半生可是說是在出仕和歸隱中不斷徘徊,他雖為名人之後,但家境在父親去世後已經逐漸沒落,為謀生路,他曾出任過一些芝麻綠豆大的低級官職。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最後還是為生活低下了腰身

陶淵明

他自幼修習儒家經典,身懷:“大濟蒼生之志”,希望在政治上能有所作為,由於當時晉代的門閥森嚴制度,統治階級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十分激烈,使得他空有一身抱負卻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

二十九歲那年,他擔任過州祭酒這個職位一段時間,但不久便辭官閒居在家。可惜他作詩了得,種田耕地卻不是一把好手,以導致過上不能自給自足的生活。

在他將近四十歲再度出仕,任鎮軍將軍劉裕的參軍,劉裕是個野心家,為達自身目的,剪除異已,種種的黑暗現象,使陶淵明感到失望,由於對當時社會現狀的無力改變,於是他只能藉助創作來塑造一個幻想出來的美好世界,《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最後還是為生活低下了腰身

桃花源記

在這片幻想的桃花源中,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裡沒有權利紛爭,沒有勾心鬥角,人與人真誠相待,一切都是那麼的純淨美好。這首詩抒寫了他對黑暗現實不滿,以及對理想社會憧憬的一種精神寄託。

公元405年8月,已過不惑之年的他最後一次出任為官是當彭澤的縣令。他一句“不為五斗米折腰”,在職不滿三個月便解印辭官,從此歸隱田園,在南山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最後還是為生活低下了腰身

躬耕自資的陶淵明

陶淵明四十四歲那年,家中火災,這場大火將他的房屋燒的盡毀,農田也受災嚴重,只能被迫遷居,後來朝廷詔徵他為著作佐郎,他稱病沒有應徵。不願意再出仕為官受祿的他,使得本就貧苦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當一個人餓的要死時,會作出什麼樣的抉擇呢?

有一年,潯陽柴桑旱災,蝗蟲過境,導致顆粒無收的陶淵明,家裡已經無米下鍋,妻兒大小已經餓的面黃肌瘦,傲骨錚錚的陶淵明為官時不願為勢力小人彎下腰身,為民後的他卻不得不為生活低下了頭顱。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最後還是為生活低下了腰身

蝗蟲災害

陶淵明步履蹣跚的來到一處農家,在門外徘徊許久才抬手敲門,農家主人看著他一副支支吾吾、欲言又止的羞窘模樣,知道他此舉是來“借米”的,乞食,畢竟對任何一個有自尊心的人來說,都是一件難以啟齒的事情。

農家主人本來就對陶淵明的詩詞和操行仰慕已久,於是把他帶到廳中,相識不久的二人就這樣把酒交談起來,直至黃昏後,又留陶淵明吃了一頓飯,還贈送了幾袋米,陶淵明臨走時對農家主人說:“感謝您深似漂母的恩惠,慚愧的是我無韓信的才能,難以報答您,但是這份恩惠,我會永遠銘記在心”。

公元427年,他走完了自己63歲的生命歷程,他一生淡泊名利,不慕富貴,“雖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是他對自己的評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