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天發神讖碑》又稱《吳天璽記功頌》,三國吳天璽元年(267)刻。吳的最後一位君主孫皓,因天降符瑞而立碑記功。石舊在江蘇江寧天禧寺,後移籌思亭,又移尊經閣、縣學。石呈圓幢形.環而刻之。世傳為皇象書,但無依據。宋時原石斷為三段。上段21行,中段17行,下段10行,共存213字,故又稱《三段碑》、《三擊碑》。後有宋胡宗師、石豫亨、明耿定向題跋三則。清嘉慶十八年(1813)八月毀於火。

此為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清代|吳熙載臨《天發神讖碑》,可以由此轉向原碑的臨摹

​關於書家

吳熙載(1799-1870),原名廷揚,字熙載,後以字行,改字讓之,亦作攘之,號讓翁、晚學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蘇儀徵(今揚州)人。清代篆刻家、書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弟子。善書畫,尤精篆刻。少時即追摹秦漢印作,後直接取法鄧石如,得其神髓,又綜合自己的學識,發展完善了“鄧派”篆刻藝術,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吳昌碩評曰:“讓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於秦漢印璽探討極深,故刀法圓轉,無纖曼之氣,氣象駿邁,質而不滯。餘嘗語人:學完白不若取徑於讓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