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投圈的「G 點」怎麼撩?

打開這篇文章算不算我撩到你的 G 點了?

创投圈的「G 点」怎么撩?

一種激進的說法是:能夠影響社交網絡的只有誕生於社交網絡的各種情緒

這一點已經被很多我們“瞧不上眼”的自媒體人用無數個10W+印證過了。咪蒙總結自己的起標題哲學就是:簡單直白,態度鮮明,好讓轉發的讀者站隊,贊同或者反對,無需思考,一秒就能決定。所以你看朋友圈裡,轉發咪蒙文章的人幾乎都會帶上一句自己立場的轉發語——咪蒙次次都能挑起大眾的情緒,這就是我想說的“G 點”。

功利一點說,情緒不分好壞,只要產生了情緒,就會產生傳播。想想看,你每次轉發的時候是不是都至少產生了以下幾種情緒之一:哈哈哈(高興);天吶(震驚);哎(無奈/悲傷);CAO(憤怒);怎麼辦(焦慮/羞恥)而這些情緒就是創作者精細設計後傳遞給你的。

換到傳播者角度來說,找到了受眾的 G 點就等於手握了撬動流量的槓桿。依舊拿咪蒙舉例,不僅咪蒙本身成為2016年現象級的微信公號,就連評價咪蒙都成為了一大現象——據新榜統計,在咪蒙發表《職場不相信眼淚,要哭回家哭》後的第二天,有186篇文章都提到了咪蒙,這還只是在微信公號裡。背後的出發點很簡單:蹭一波流量。而實際上,蹭的是大眾對咪蒙的一波憤怒。

創投圈的“G點”

別以為只有微信上是這樣,可能是杜蕾斯歷史上最高產的一任小編告訴我,杜蕾斯的微博基本繞不開“6種互動梗”——

创投圈的「G 点」怎么撩?
  • 錢梗,就是與錢有關,比如促銷打折,讓用戶覺得佔了便宜;
  • 共鳴梗,即這事兒有共鳴,賣點可能一廂情願,用戶卻自欺欺人;
  • 尖叫梗,你的選題或文案至少有一個能讓用戶大吃一驚;
  • 幫助表達梗,這條內容幫助他表達了“想表達但未能或沒有能力表達”的某種情緒;
  • 喜聞樂見梗,“臺北某女大學生吃泡麵時遇強烈地震,怕泡麵灑出來遂和地震一起搖晃” 明白了吧?
  • 痛癢點梗,痛點是用戶想要更快的馬車,癢點是我給你一輛汽車。

這幾種互動梗並不相互獨立,如果一條內容能夠踩中其中2-3個,發出來的效果基本都不會差。而這些梗背後的核心邏輯就是,調動情緒

作為一個身處創投圈的市場從業者,我有幸明白了這些道理,但依舊搶不到好流量… 雖然也有一些客觀原因,比如,創投圈的基數很小,核心活躍人群不過2萬人,這就直接導致創投相關的市場數據很心酸,尤其是跟快消品的典型 To C 營銷數據對比,簡直可以四捨五入為零。再加上創投從業者的教育水準普遍較高,有獨立思考能力,情緒很難被煽動。當然,沒有預算也是一處硬傷,每每聽到4A 的朋友炫耀比稿成功,拿下了某旅行 APP 幾千萬的年框或者某紅酒幾百萬的線下活動,都嚇得我趕緊開始背誦社會主義價值觀並默默許願我們基金的 portfolio 早日成為這樣的金主爸爸。

好,說回 “創投圈的 G 點”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我們去撩 G 點的目的不是為了煽動情緒,比如讓 xx 更焦慮或者讓 xx 更開心,之前已經說過,情緒沒有好壞,情緒是我們為了傳遞品牌信息而製造的彩色糖衣包裝卻沒營養的藥藥。藥藥。所以,接下來的探討都是為了把品牌信息更好的傳遞給受眾,即,點開它,記住它,甚至,轉發它。

年初的時候,汪華判斷移動互聯網未來的走向是:一,沿著供應鏈往上走;二,沿著小鎮青年往下走;三,沿著垂直行業走。

受少帥的啟發,我把創投從業者基於 online-identity 的情緒分為了:向上走的渴望、向下走的慾望和沿著人性走的共有部分

创投圈的「G 点」怎么撩?

向上渴望

向上渴望,是我們在創投從業者們的朋友圈(以下簡稱朋友圈)最常見的一種情緒。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努力學習/工作成為更好的自己、曬逼格曬小眾曬勤奮曬智商…這些普遍比自己真實狀態更美好10%—40%的呈現都是一種向上的渴望。其實每一條朋友圈背後,都是在小劑量的釋放自己的野心或憧憬。如果作為傳播者能夠換位理解受眾需要表達的什麼,然後幫助他們表達出來,你的傳播就不會是一個人的狂歡,即使孤單也有一群人陪你一起孤單。

理解這一點,你就知道為什麼經緯創投的微信公號是創投圈第一大號了。這裡我們暫不考慮這家TOP VC 自帶的品牌光環和張穎個人的影響力,從經緯的選題來看,他們非常明白創業者在渴望什麼。最近的一篇小爆文標題是:“忘掉創業,好好做生意 ︳【經緯低調分享】” 朋友圈裡再次刷屏了,那麼我們來倒推一下大家轉發這篇文章的邏輯,找找這篇文章撩到了哪些 G 點——

创投圈的「G 点」怎么撩?

首先,“經緯低調分享”這個欄目就創造了一種渴望,因為分享人是張穎——張穎平時在看什麼?張穎在思考什麼?張穎喜歡玩什麼?這些都是仰慕張穎、或者希望拿到經緯投資的人想要了解的。偶像的分享,甘之如飴。

G 點1:大佬觀點

其次,“忘掉創業,好好做生意”這一聲勸告也以過來人的身份製造了一個高度,讓後輩們得以仰望。曾幾何時,創業者是要跟生意人劃清界限的,畢竟創業的使命是“改變世界”,只為賺錢“格局太小”。但創業維艱喊了兩年了,情懷太薄不抵寒冬,這個時候如果有一家地位厚重、調性好評的機構站出來幫你說創業首先要做好生意、賺錢一點都不 low,你還不趕緊轉發列隊站好嘛。

G 點2:逼格/調性

最後,文章本身的內容也很容易引發創業者的共鳴——創業苦啊!“不會有人因為你很辛苦給你錢,只會因為你能給他帶來錢而給你錢。”這樣的表達很真實,越真實越給你壓力,你急需一個出口釋放,於是,你選擇了轉發並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G 點3:焦慮/壓力

向下慾望

再來說說向下慾望

其實這一點也是人性共通點的一部分,只不過帶上了濃烈的創投圈色彩。比如八卦,行業內的小道消息能夠瞬間撩起大家的關注。還記得去年聖誕節掃黃後大佬們的花式報平安嗎?那一天的朋友圈完全變成了貼吧,所有人都圍繞這個話題在憋段子。這是什麼?這就是傳播者做夢都想要的 UGC 啊!

如果你不相信八卦的力量,可以去看看這個網站:http://uppers.club/investors

创投圈的「G 点」怎么撩?

除了八卦之外,一些搞笑的內容也會觸發 G 點。比如以太資本上週做的創業喊麥“一人創業醉”,閱讀量3W+,比他們平時的頭條推送數據高出了6倍以上。不過這裡還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我瞭解到這首喊麥是通過跟以太朋友的聊天,而詢問身邊朋友是否在朋友圈看過的時候,得到的都是否定答案。我的猜測是,這首喊麥雖然有趣,但是未免有些 low 不能呈現自己的好品味,所以即使大家看到覺得有趣也是分享給朋友或者微信群裡,幾乎不會公開的朋友圈。

所以,在利用向下慾望吸引流量的時候,也要用更巧妙的方法來貼合創投圈的氣質。畢竟,沒人願意承認自己是自己慾望的奴隸。

最後,說到人性部分的 G 點,我拿自己做過的兩個活動做對比舉例子。

去年,我策劃了一次為期一個月的 re-branding campaign,基於新 slogan“時間是最好的資本”,圍繞“時間”這個主題做了一系列的廣告投放和線上線下市場活動。

创投圈的「G 点」怎么撩?

其中有一個我個人很喜歡的策劃——聯合 portfolio 花點時間推出了一款定製主題花束,叫做“有時間”,開放兩週時間訂購。你可以把這看做一次廣告投放的渠道創新,而且是 win-win 的那種。但我想要更多。所以策劃了一個面向創業者的免費領花活動,並自我感動的立意為:創業者沒時間跟家人相處,所以替他們送一束“時間的花”。雖然這個活動贏得了不少口碑,甚至後來還接到創業者家屬的感謝電話,但從傳播數據上來看,這個活動並沒有撩到創業者們的 G 點。

相比較於這次活動的精心策劃和籌備,另一個叫做“搶錢大作戰”的活動則倉促很多。新世相的“丟書大作戰”引起現象級討論後,我決定蹭一波關於“書”的熱點,於是緊急聯繫北京各大眾創空間,在創業相關的書籍裡藏了若干百元大鈔和印有品牌信息的書籤,號召大家去翻書。至於為什麼要藏錢?當然是因為怕沒人去找書啊!本來這個活動的初衷是號召大家讀書,藏錢只是一個增強趣味性的引子,結果沒想到這個活動半天時間傳遍了創投圈,而我們也變成了“那家撒錢的機構”。後來我們還接到了全國範圍內的邀請,希望我們把這個活動複製到各地,甚至還有人向我們申請這個活動的 IP …

送花給愛人是人心,而搶錢則是人性。

再想想看,杜蕾斯在追熱點這條路上無出其右,其實很大程度的原因也是安全套這個產品本身就自帶人性G 點;而這幾天的文章只要出現“北京房價”四個字就會有無數人點擊;又或者是霧霾嚴重的時候總想看看有沒有好的防霾方法… 順應人性,其實就是最好的“洞察”。

最後

為了寫這篇文章,我簡單採訪了幾位朋友,他們在創投圈的分工不同,但都是很典型的從業者,給我很多啟發。其中一位號稱是創投圈第一網紅,當我試圖通過詢問其感興趣的圈內活動來摸索G點的時候,tā 說:“我啥都不轉(朋友圈),啥活動都懶得去,我是最具有大佬心態的非大佬人士。”

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在創投圈從事市場相關工作的人,需要比其他行業的從業者更加專業。也是為什麼這個公眾號近期都會探討「在創投圈怎麼做市場」這件事情,如果你對我說的內容感興趣,請在微信公號後臺留言,很期待跟你一起碰撞、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