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新村曾經是個小村子?地宮門真的建在地底下?來,看看大慶這倆「名不副實」的地方!

街頭巷尾,處處都有街道牌;公交車站,每個站都有自己的名字;小區門口,碩大的字樣展示著這片建築群的歸屬……

這些,都是地名。

簡單的幾個字,卻能給你最直接的答案。走在路上,想告訴別人自己在哪兒,只需報上地名即可。甭管是街道還是小區,當地人一聽就明白了。要是找不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只要抬頭看看路牌上指示的地名,也能輕鬆尋到。

同時,那些有意義的地名,也在無形中向人們傳遞著當地的風土人情、文化習慣。從北京的前門、大柵欄到上海的徐家彙、廣州的客村,這些經年沉積而成的名字無一不是這樣。

如所有城市一般,大慶也有許多特色的地名,地宮門、喇嘛甸、王家圍子、登峰村……念著有趣,聽起來新鮮,而且印著這座城市的發展痕跡,彷彿名片般醒目。

那麼,這些名字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相信即使是本地人,也不是全部都瞭解。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回顧那段有趣的往事。

"登峰打虎地宮門,方曉紅旗火炬新。創業圖強張鐵匠,豐收永躍蓋家屯。

群英會戰劉高手,壯志長青楊樹林。薩北杏南龍鳳舞,新村遠望動風雲。"

"高臺龍虎嘯東風,國富民強唱大同。紅崗金鐘蕩三永,黑山銀浪起萬隆。

興無奮勇奔牛場,立志更新到馬營。建設春雷驚萬寶,林源星火西寨明。"

這,是大慶詩詞學會副會長王獻力寫過的兩首七律《慶地名詠》,包含了大慶48處地名,至今仍在網上廣為流傳。

仔細讀來,每一個地方都那麼有詩意,而且都帶著特殊的寓意,令人不禁想要細細追尋。

說動就動起來,“大慶油田發佈”誠邀大慶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石油文化的研究者宮柯,一起探尋這些有趣的地方!

東風新村:從牧場到招待所,再變成市轄區

東風新村曾經是個小村子?地宮門真的建在地底下?來,看看大慶這倆“名不副實”的地方!

說起大慶,每個外地人到來,都要稱讚上一句"太大了"。這裡從南到北2萬多公里的面積上分佈著5個市轄區、4個縣,跨度著實不小。許多人都調侃,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你在大慶的南邊淋雨,我在大慶的北邊曬著太陽。

若是想在這座城市的繁華地帶逛一圈兒,那就非東風新村和讓胡路地區不可啦!說到這裡,相信許多人都會按照慣例思考:叫東風新村,是不是這裡真的有過村子呢?

據宮柯介紹,這裡不是一個,而是有許多小村鎮!上世紀70年代,這裡分佈著很多個小村鎮,比如萬寶村、三永村等,為了便於記憶,便把整個範圍叫做新村,意為嶄新的地方。

"至於為何前面加了'東風'這兩個字,也是很有趣的。"宮柯根據自己查到的資料緩緩道來,"當年,大慶的牧場是很多的,東風新村這個位置也有一個,就叫東風牧場。"

東風牧場當時的規模如何,現在已淹沒在時間的海洋中,不得而知。但這個名字卻沿用了下來,連帶著周圍的建築也同名,叫東風接待站。"自從大慶在媒體上公開,受到國家領導人的表彰後,'工業學大慶'的口號也響亮起來。怎麼學?就得過來看呀!那會兒,全國各地的石油同行紛紛趕來,在這裡學習咱們石油工人的工作精神。"宮柯說,為了招待這些來訪者,當時的石油指揮部就將大部分人都安排到了東風接待站內。一時間,這裡車來車往,好不熱鬧,沒多久就發展起來。

後來市政府在此成立,相應的公共事業部門逐漸增多,於是在這裡建設了一些樓盤和基礎設施。慢慢地,新村正式更名成為了東風新村。20餘年的時間過去,這裡的面積擴大了幾十倍。體育場、書苑、大型商超、市政府、大學都聚集於此,再不復當年小村落的模樣了。

地宮門:各地不止一處,惟有這裡最出名

在大慶坐15路公交車,總會經過這樣一個奇怪的站——地宮門站。可是放眼望去,這裡既沒有什麼雄偉的大門,也沒有旅遊景點,為何會起這麼個名字呢?

宮柯對於這個地方可是太熟悉了,他迫不及待地指著地圖說了起來:"所謂的'地宮',其實只是一個形象的說法。主要還是像展覽館一樣,把地下的油層、構造畫成示意圖,再擺放著工人打井的井架、鑽井用的鑽頭等工具。"

東風新村曾經是個小村子?地宮門真的建在地底下?來,看看大慶這倆“名不副實”的地方!

為啥要設置這些呢?因為當時從各地支援來的石油工人不少,但有文化的不多,根本不知道採油是怎麼回事,油層在哪兒,到底什麼樣。光指著幾位科學家在現場指導,這肯定不行。為了讓全油田工人、幹部和科技人員科學地瞭解地下油層分佈和油田開發情況,快速提高工人素質,1960年,油田倡議各單位都搭建展覽館,直觀、迅速地普及採油基本知識。因為主要展覽與地下采油相關的知識,所以命名為"地宮"。

從此,各單位都轟轟烈烈地籌備起了"地宮",不過現在已大多不見蹤影。而大家所熟知、還保留了一點痕跡的"地宮門"所在地,就是大慶第一個"地宮",建在了當時的採油指揮部,也就是現在的採油一廠。開門當天,"地宮"人山人海,大量工人前來參觀學習。"當時有位領導看到這種盛況,不禁感慨:'這是打開了地宮之門啊!'所以,這裡就被大家稱為'地宮門'了。"宮柯說。1964年,"地宮"遷入讓胡路區大慶油田勘探開發研究院院內,住上了小二樓,名字也更改為"大慶油田開發科學實驗陳列室",1995年搬入新建的展覽會議中心,1996年7月改館名為"大慶油田科技博物館"。時至今日,"地宮"幾經變化,已融入了石油科技館中,只有名字還保留在原來的地方。

東風新村曾經是個小村子?地宮門真的建在地底下?來,看看大慶這倆“名不副實”的地方!

東風新村曾經是個小村子?地宮門真的建在地底下?來,看看大慶這倆“名不副實”的地方!

東風新村曾經是個小村子?地宮門真的建在地底下?來,看看大慶這倆“名不副實”的地方!

東風新村曾經是個小村子?地宮門真的建在地底下?來,看看大慶這倆“名不副實”的地方!

東風新村曾經是個小村子?地宮門真的建在地底下?來,看看大慶這倆“名不副實”的地方!

東風新村曾經是個小村子?地宮門真的建在地底下?來,看看大慶這倆“名不副實”的地方!

此外,宮柯還說了個有趣的事兒,"說了'地宮',其實在當年的油田地質設計院裡,還有個'天宮'呢!"原來,油田地質設計院是以地面建設為主,包括供水、道路等基礎設施。抱著與勘探開發研究院相同的目的,油田地質設計院也建設了展覽館,索性就對應叫"天宮"。在當年的讓胡路區,兩座"宮殿"遙相呼應,為無數石油工人提供了知識啟蒙,也為當年的石油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審核/吳海波

來源/大慶油田報▪都市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